聖救主座堂(安慶聖救主座堂)

聖救主座堂

安慶聖救主座堂一般指本詞條

聖救主座堂,坐落於安慶市迎江區小二郎巷。坐西朝東,為磚石木結構,歌特式風格西洋建築,雄偉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救主座堂
  • 所屬年代:1910年
  • 別名:聖救主堂
  • 文物級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座堂簡介,歷史發展,

座堂簡介

聖救主座堂,坐落於安慶市迎江區小二郎巷。坐西朝東,為磚石木結構,歌特式風格西洋建築,雄偉壯觀,整體外形鳥瞰呈十字架狀,教堂長42.6m,外建有鐘樓,高23米,建造時全用青磚扁砌,白泥勾縫,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築研究價值。

歷史發展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美國聖公會派華人傳教士黃郎齋到安慶傳教,併購買二郎巷籌建聖救主座堂、學堂、醫院及住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籍傳教士林學汝在雙井街租房傳教。教會得富紳路琪光等人捐助,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大二郎巷購房始建“聖救主座堂”,時名安慶“聖救主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聖公會中國教會主教大會上,決定清宣統二年(1910年)皖贛教區從鄂湘皖民漏抹贛教區分離,由安徽省的全部和江西省北緯28度以北部分組成,座堂暫駐蕪湖,擴建安慶“聖救主堂”為安慶“聖救主座堂”。教區全體大會選舉卜舫濟(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為皖贛教區主教,教區劃分為皖南、皖西和江西三大片,於安慶城婆放陵東北鐵佛庵設“天恩堂”。清宣統三年(1911年)“丹尼爾·特朗布爾·亨廷頓”,中文名“韓仁敦” 升任主教皖贛教區(安慶)主教。
民國元年(1912年)4月,聖公宗在中國的一個全國性的教會組織“中華聖公會”成立,新落成的“聖救主座堂”歸屬“中華聖公會皖贛教區”。11月10日,主教座堂“聖救主座堂”舉行獻堂祝聖典禮。為當時全國十大教堂之一。系外型呈十字架狀,西式哥德式教堂建築,占地7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座堂東北角建有三層樓高的鐘樓,頂端哥特風格尖石配以裝飾;因“聖救主座堂”地勢高聳,座堂鐘樓是當時安慶省城十大高層建築之一。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聖公會皖贛教區”改名“中華聖公會安慶教區”,座堂名為“中華聖公會安慶教區聖救主座堂”。民國以後,中華海刪凝聖公會發展較快,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安慶(皖贛)教區有華人教牧人員232人,求兆驗轎外籍教牧人員52人,教徒5172人,禮拜堂41座。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淪陷後的安慶聖救主座堂、天恩堂、聖靈堂、聖三一堂、成仁堂等被侵華日軍強占。為了防止美國人在聖救主座堂鐘樓窺望日軍軍事基地活動,日軍拆毀了救主座堂鐘樓。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聖公會安慶教區改稱中華聖公會蕪湖(皖贛)教區,負責皖贛教區事務,主教座堂從安慶“聖救主座堂”遷至蕪湖“馬可堂”。1949年曾在中華聖公會安慶教區工作的陳見真牧師,成為聖公會皖贛教區第四任主教,他是世界基督教教育協會副會長、中華聖公會主教院主席及中華聖公會總議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同榜精漏時也是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
“文革”期間,安慶聖救主座堂被安慶鞋廠等企業改建為兩層樓房屋,安排38家職工居住。1984年,市政府落實宗教政跨汗策,將整個教堂帶戶移交發還給安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2004年10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料應兆背丁光訓主教在安慶視察工作期間,向安慶市政府特別提出了要修繕“聖救主座堂”的要求,並為之親筆題詞“積極保護宗教文化遺產,努力促進安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2012年5月28日“聖救主座堂修復及鐘樓恢復重建工程”破土動工。2015年10月10日“聖救主座堂”主體修復工程竣工。
1995年7月28日,“聖救主座堂”被安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安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7月28日,“聖救主座堂”被安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安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