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年,也是本屆政府的開局年。一年來,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安徽省
  • 類型:工作報告
  • 時間:2003年
2003年工作回顧,2004年主要任務,

2003年工作回顧


2003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年,也是本屆政府的開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團結拼搏,開拓奮進,經受了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的嚴峻考驗,較好地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 。預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70億元,比上年增長9.2%;財政收入跨上400億元台階,達412億元,增長18.9%。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紮實推進。工業對經濟成長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5%,實現利潤增長65%,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第三產業在非典消退後迅速恢復,房地產業快速增長,商貿、旅遊、通信、交通運輸、社區服務等行業穩步發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0億元,增長25%;銀行新增貸款488.1億元,比上年多增148.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1億元,增長9.8%;進出口總額58億美元,增長38.7%,其中出口30億美元,增長22.3%。多年期盼的三大需求同步拉動經濟成長的格局開始顯現,經濟自主增長能力和微觀經濟主體活力進一步增強。
改革開放邁出新的步伐。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企業上市融資又有新成績,共募集資金30.8億元。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進一步深入,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工作成效明顯。農村稅費改革規範年活動紮實開展,農業特產稅改徵農業稅,直接減輕農民負擔1.7億元;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在全省推開,向農民直接發放補貼款6.27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啟動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全省城鎮化水平提高1.3個百分點。招商引資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0.9億美元,增長47.9%;引進省外資金實際到位330億元,增長85.6%。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加工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馬鋼薄板、奇瑞二期、江淮安凱商務車、合肥昌河愛迪爾轎車、豐原80萬噸玉米深加工、池州海螺水泥日產8000噸生產線等建成投產,銅陵金隆擴建二期、聯合利華日用化工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交通、能源建設力度加大,蕪宣高速、合徐高速北段建成通車,沿江高速蕪大段、阜六高速、合銅黃高速等開工建設,全省高速公路通車和在建里程雙雙突破1000公里,農村公路開工建設7000多公里,池州、阜陽電廠和顧橋煤礦等項目相繼開工。防洪保全工程加快推進,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提前一年實現截流,蒙窪蓄洪大堤、磨子潭水庫、王家壩閘、蚌埠閘等加固工程開工建設,一批治淮骨幹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新一輪治淮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退耕還林工程穩步推進,全年共完成造林547萬畝。高強度的重大項目建設,有力地拉動了經濟成長,也將為我省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積蓄後勁。
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0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2140元,增長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較年初增加428億元。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提升,住房、教育、通信、旅遊休閒、健身保健等消費比重增加。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分別達到21和4.65平方米,空氣品質有所改善,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進一步提高。農村改水改廁和沼氣套用步伐加快。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取得積極進展。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429項、科技獎勵166項,科技產業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教育“兩基”成果得到鞏固,高中階段升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繼續上升,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三年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實際改造D級危房458萬平方米。衛生事業得到高度重視,投入明顯增加。人口、資源、環保工作繼續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65%以內。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社會科學事業進一步發展,競技體育項目在國內外比賽中取得較好成績。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老年人、殘疾人權益得到較好保障。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得到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全民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國防動員和雙擁工作深入開展,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過去的一年極不平凡,突發事件多,自然災害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我們按照“開好局、起好步”的總體要求,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趨利避害,積極應對,堅持兩手抓,
力奪雙勝利,著力做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精心部署,大力推進全面小康建設起步階段重點工作。為認真落實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精神,在深入調研、反覆論證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出把八大產業基地和六大基礎工程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的重點任務,明確了當年和五年工作重點,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和責任人,並採取專題研究的辦法逐步展開。編制實施“生態安徽”、“信用安徽”、“數字安徽”等一批重點工作規劃和方案,使我省成為全國七個生態省建設試點和五個信用建設示範省市之一。規劃和啟動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特別是抓住國家加大治淮力度的機遇,乘勢而上,全力推進,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任務,有望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完成。
第二,眾志成城,全力打好非典防控人民戰爭。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各級政府堅持把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依靠民眾、依靠科學、依靠法制,及時提出“防範得嚴、發現得早、控制得住、處置得好”的總體要求,確立“狠抓城市防治,高度關注農村”的工作方針,迅速建立起統一高效的組織指揮體系、覆蓋城鄉的疫情監測報告體系、反應快速的疫病救治處理體系,確保了“患者不漏治,疑者不漏查”。經過艱苦努力,全省10例輸入性臨床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23例疑似病例先後被排除,實現無二代感染、無死亡病例、無醫護人員感染的目標,取得了非典防治階段性重大勝利,保護了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得到了國務院督查組和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的充分肯定。為嚴防疫情反彈,我們及時把防治工作從應急狀態轉入常態管理,制定非典應急處理預案,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同時抓緊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努力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戰勝各種風險的能力。
第三,團結拼搏,奮力奪取抗洪救災重大勝利。淮河流域發生了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滁河、西河也出現了超過1991年的大洪水。我們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安全至上,採取綜合措施,適時啟用12個行蓄洪區,廣大軍民齊心協力,連續戰勝三次洪峰,安全轉移116萬受災民眾,做到了科學防控、緊張有序,實現了“五個確保”。我們立足自力更生,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全力抓好防疫防病、排澇搶種、災區建房、校舍修復、水毀設施建設、受災民眾救濟、行蓄洪區補償等生產救災各項工作。省政府加強調度和督查,制定工作方案,明確進度要求,組織對口支援,嚴明救災紀律,確保了各項工作紮實開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省上下的頑強拼搏,9月初受災地區中國小全部按時開學;10至11月份陸續完成堵口復堤和排澇搶種任務,全部撤出在帳篷、庵棚中臨時安置的受災民眾和中小學生,使倒房五保戶有了新住所,向需要借糧的民眾發放了借糧證;元旦前17.1萬戶住房全倒戶建成新房,實現了有吃、有住、有醫、有序、無大疫的目標,打了一場生產救災的志氣仗。
第四,強化措施,努力保持經濟發展良好勢頭。我省經濟工作開局良好,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兩位數增長,但接踵而至的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衝擊。面對嚴峻形勢,我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調整部署,以變應變,全力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勢頭。適時研究出台了非典期間抓好經濟工作的具體意見,支持企業擴大適銷對路產品的生產,採取減免稅費等措施扶持受衝擊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有效減輕了非典對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針對農業因災減產的不利局面,及時組織以養補種、以秋補夏、以工補農、以城補鄉,積極擴大勞務輸出,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與此同時,毫不放鬆地抓改革、抓開放、抓投入、抓最佳化環境,充分發揮優勢行業和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成功組織了滬蘇招商、日韓招商、第三屆高新技術項目一資本對接會、徽商大會、第四屆上海農展會等重大招商活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由於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大災之年全省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
第五,關注民生,著力解決關係民眾利益的實際問題。各級政府堅持把就業再就業擺在突出位置,落實再就業政策,強化就業服務,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實現全年新增就業崗位35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的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努力做到“兩個確保”,積極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使城鎮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加大省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安排資金近100億元,保證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中國小教師工資正常發放。繼續實施沿淮行蓄洪區、深山區、庫區和老區扶貧攻堅,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取得新進展,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基本完成,176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認真吸取“5·13”礦難和假劣中藥材案件的深刻教訓,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積極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紮實開展煤礦、交通、毒鼠強等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趨於穩定,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好轉。認真做好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期兩年的“嚴打”整治鬥爭達到了預期效果,維護了社會穩定。
第六,從嚴治政,致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設。按照“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要求,著力建設服務政府、效率政府、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又取消了一批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向市、縣下放了一批管理許可權。推廣服務承諾制和限時辦結制,省、市、縣三級行政服務中心網路基本形成。堅持依法行政,制定省政府工作規則,實施規範性檔案前置審查制度,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加強政務督查,強化目標管理,建立重點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有效推動了工作落實。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4件、建議335件和政協委員提案553件。繼續開展政風評議,擴大政務公開,完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廣泛接受社會監督。村民自治組織和城市社區建設得到加強。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嚴厲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按照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了公務員隊伍建設。
2003年,在出現諸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我們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保持了經濟的較快增長,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特別是在抗擊非典和抗洪救災戰鬥中,我們經受了洗禮,積累了經驗,鍛鍊了幹部,凝聚了人心,進一步增強了加快發展的信心和力量。回顧工作,倍感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幹部民眾齊心協力、迎難而上、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其他各界人士,特別是向曾經英勇奮戰在抗擊非典和抗洪搶險第一線的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支持安徽建設與發展的中央各部門和兄弟省市區,向關心與支持我省現代化建設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廣大僑胞以及海內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不夠穩固,發展速度還不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特別是農民收入增幅因災減緩,個別地方農民負擔還有反彈現象,就業和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比較突出,國有企業改革任務仍然很重,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偏低,相當多的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對外開放
水平不高,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縣域經濟活力不足,縣鄉財政普遍困難;公共事業欠賬較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繁重;政府職能轉變滯後,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一些地方和單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存在。對此,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2004年主要任務


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至關重要的一年,也是經歷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澇災害之後必須更快發展的一年。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完善,我省區位、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進一步顯現,加快發展面臨難得的
機遇。抓住機遇,我省經濟就能躍上一個新的台階;錯失良機,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與全國發展水平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切實增強發展緊迫感,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奮發圖強,紮實工作,努力實現經濟和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2004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七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搶抓發展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開放步伐,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強化產業基地
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已經起步的基礎上,全面實施“861”行動計畫,即推進八大產業基地和六大基礎工程建設,實現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以上的目標。全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5%以上,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o以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