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縣

安徽省霍邱縣

霍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所占總面積3774平方千米,總人口176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霍邱縣
  • 總面積:3774平 方千米
  • 總人口:176萬人(2007年末)
  • 位置:安徽省西部
基本介紹,簡介,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綜述,水資源,礦產資源,行政區劃,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第三產業,對外經貿,旅遊信息,臨水新景,文王大成殿,城市建設,城市化建設,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教育人文,文化設施,文化藝術,霍邱名人,人口保障,國民教育,教師隊伍,教育設施建設,體育醫療,體育事業,醫療衛生,

基本介紹

霍邱縣
霍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0′-116°32′、北緯31°44′-32°36′。西與河南省固始縣接壤、北與阜陽隔淮相望、東與六安、壽縣毗鄰、南與金寨相連。總面積3774平 方千米,總人口176萬人(2007年末)(不包含葉集經濟開發區則為3493.16平方千米、160萬人)。  全縣轄22個鎮、13個鄉:城關鎮、河口鎮、周集鎮、臨水鎮、新店鎮、石店鎮、馬店鎮、孟集鎮、潘集鎮、花園鎮、扈胡鎮、長集鎮、洪集鎮、姚李鎮、烏龍鎮、高塘鎮、龍潭鎮、岔路鎮、馮井鎮、眾興集鎮、夏店鎮、曹廟鎮、葉集鎮、彭塔鄉、王截流鄉、范橋鄉、臨淮崗鄉、城西湖鄉、宋店鄉、三流鄉、邵崗鄉、白蓮鄉、馮瓴鄉、孫崗鄉、三元鄉。其中,葉集鎮、孫崗鄉、三元鄉由葉集經濟開發區管理。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處大別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主要河流有淠河、史河、汲河、灃河等,乾渠有史河總乾渠、灃東、灃西、汲東乾渠等。城西湖、城東湖、姜塘湖三大行蓄洪區,總面積953平方千米,占全省行蓄洪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4℃,年均降水量951.3毫米。礦藏有石灰石、白雲石、石煤、磷、鐵、鋁、鋅、錳等。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商品糧生產試點縣,是安徽省九大水產基地之一。特產有霍壽黑豬、皖西白鵝、麻黃雞等。寧西鐵路、濟廣高速、滬陝高速、105國道、312國道、310省道等穿境而過。名勝古蹟有扁擔崗、紅墩寺、城東崗等新石器時期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圩地主莊園,水門塘水利工程等。

簡介

霍邱縣(3張) 霍邱位於安徽省西部,南枕巍大別山、北踏滔滔淮河水、西與河南接壤、北與阜陽隔淮相望、東與六安、壽縣毗鄰、南與金寨相連。霍邱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限長,四季分明。 霍邱面積3493平方公里,素以魚米之鄉著稱,盛產糧、油、棉,是國家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和省的棉油豬山羊禽蛋荻柳等生產重點縣;地下礦藏資源豐富,鐵礦探明儲量18.36億噸,遠景儲量30億噸,全國第五、華東第一,已在礦區建立省級霍邱經濟開發區。 霍邱縣有灃河、找母河、牛角河、窖灣河、高塘河、汲河、頭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龍河、淮河、淠河、史河、霍邱擁有城東湖、城西湖、姜家湖三大湖泊,是優良的淡水供應基地、水產養殖寶地和旅遊開發勝地;霍邱有千年古塘水門塘,有國家4A級水利風景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有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的李家圩莊園,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境內有寧西、阜六2條鐵路和合武、濟廣、滬陝3條高速公路,以及淮河周集港3×500噸級、慶發港500噸級2座碼頭,水陸交通便捷。

地理位置

霍邱位於東經:115°50′至116°32′北緯: 31°44′至 32°36′,霍邱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部,大別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東鄰六安、壽縣,西與河南省固始縣毗鄰,南與金寨接壤, 北與潁上、阜南隔淮河相望 霍邱縣風景(12張)。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屬低崗丘陵地區,北部為平地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點行蓄洪區。城西湖、城東湖、姜塘湖三大行蓄洪區(建國後區行蓄洪25次),總面積953平方公里,占全省行蓄洪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調蓄洪水能力50億立方米,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1998年12月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在葉集設立全省第一個改革發展試驗區,行使縣級管理許可權,直屬當時的六安地委、行署領導。葉集正式從霍邱分離出去。  2008年全縣總面積3493.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407公頃,轄32個鄉鎮,680個行政村,3652個村民組,2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625290人。

氣候條件

霍邱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綜述

霍邱面積3493.16平方公里,物華天寶、素以魚米之鄉著稱,盛產糧、油、棉、是國家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和省的棉油豬山羊禽蛋荻柳等生產重點縣;有古為貢品的灃蝦銀魚;有近20種具有理想開採價值的地下礦藏,其中磁鐵礦貯量居全國第6位,被列為國家大型礦石基地,為霍邱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資。

水資源

霍邱境內常年平均水資源量超過13.5億立方米,全縣平均有效蓄水量4.29億立方米,本縣有灃河、找母河、牛角河、窖灣河、高塘河、汲河、頭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 龍河、淮河、淠河、史河、湖泊有城東湖和城西湖。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的鐵、磷、石煤、大理石、石灰石、白雲岩等20多個礦種,具有理想的開採價值,特別是周集鐵礦儲量豐富,達2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被國家列為大型鐵礦石基地,具有極大的潛在經濟價值。

行政區劃

2008年霍邱縣下轄32個鄉鎮,680個行政村,3652個村民組,2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625290人。

歷史沿革

據縣城東北5公里陳家埠鄉橋塘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推測,距今約6000年前縣境就有人類活動。  本縣古屬東夷(淮夷)。《尚書·禹貢》載地理位置屬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 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正義》: “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禹貢指南》“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 (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 霍邱縣主要活動圖集(19張)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未設縣,地屬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屬九江國。  西漢,在縣境設安風縣(治所在今邵崗鄉許集村)、陽泉縣(治所在今臨 水集)屬淮南國九江郡。又在現霍邱固始之間設蓼縣(治蓼故城),安豐縣(治所在固始縣東南)、雩婁 縣(治所在固始縣黎集附近),歸屬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劉 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在現縣城北設義城縣,不久廢。  東漢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國省,以其縣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  三國為魏揚州地,屬廬江郡。文帝分廬江郡設安豐郡(治安風故城),以蓼、安豐、雩婁屬之。  西晉因之,改屬豫州安豐郡,以陽泉屬揚州廬江郡。  東晉安帝時省安豐郡,遷安豐縣於原郡治所,屬弋陽郡,其餘縣皆不見記載。《晉書·地 理志》: “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縣多廢。”  南朝·宋設安豐縣,復設雩婁縣屬安豐郡;又分安豐郡立左邊城郡。齊因之。梁大同元年 (公元535年),徙舊安豐於霍邱城置安豐州,又立決口縣(後改臨水縣治所在陽泉故城)。  自西晉以後,南北分裂,本縣境域時南時北,郡縣廢置無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設安豐縣屬霍州安豐郡,宇樓縣屬霍州西邊城郡‘南 > 齊曾一度歸南朝。東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復入魏。梁武帝天監五年(公元506年) 入梁。大同元年置安豐州,屬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東魏,安豐郡廢。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縣境設安豐(治所在霍邱壽縣之間,現安豐塘附近)。開皇 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設霍邱縣(治現城關),屬淮南郡,安豐等縣均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淮南道,並於霍邱縣置蓼州,別置松滋縣於縣治西40里灃 貞觀初屬壽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縣為武昌縣,屬淮南道壽春府。景雲元年 (公元710年),復名霍邱縣,屬淮南道壽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屬淮南鎮壽春郡。 此後縣名無變。  五代時期,先屬吳,後屬南唐壽州。  北宋,開寶末年(約公元976年),屬淮南路壽州。熙寧中(約公元1073年),屬淮南 西路壽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歸金,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屬淮南路安 豐軍。三十二年,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後改壽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總管府,後曾置淮南行省,尋 廢。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後),復置,霍邱屬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屬南直隸中都臨濠府(鳳陽府),後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壽州。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風潁六泗道壽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屬安徽省鳳陽府壽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屬安徽省潁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潁州為府,霍邱縣屬安徽省潁州府。  民國1年(1912) 8月,屬安徽省第四區(駐阜陽)。  民國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屬安徽省淮泗道。  民國18年(1929)12月,中國共產黨在白塔畈領導農民暴動, 民國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後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6月,縣蘇維埃。代表會決議 改霍邱縣為紅城縣,屬鄂豫省皖西北道區。紅軍撤出縣境後,被國民政府恢復原縣名 。  民國21年(1932)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27年(1938)10月,屬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區。29年(1940)4月,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36年(1947) 9月,晉冀魯豫解放軍第二縱隊政治部決定成立南霍固縣(治葉 集),轄一鎮四區,一個月後撤銷。  民國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本縣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東北部,分置霍邱、霍固兩縣,屬鄂豫區一分區。  民國37年(1948)6月,撤霍邱縣併入霍固縣,增設三河尖市(縣級),同屬鄂豫區一分區。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區域恢復霍邱縣,歸屬如前。 5月改屬皖北行 政區六安專區。  1952年皖南、皖北兩行政區撤銷,建安徽省,霍邱縣屬安徽省六安專區。  1971年3月, 六安專區改名六安地區,霍邱縣屬之。  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霍邱縣仍屬之。

經濟發展

綜合實力

經濟成長2009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12639萬元,比上年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83388萬元,比上年增長21. 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38715萬元,比上年增長13.5%。  經濟實力:  2009年,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115億元,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增長11.3%。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4億元,增長3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1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11億元,分別增長22.8%和13.1%。外貿出口創匯7102萬美元,增長9.1%。  財政收支:  2009年,霍邱縣實現財政收入9億元,占年度預算102%,在遭受金融危機、政策性減收等因素影響情況下實現了27.6%的高增幅,在2008年完成7.05億元基礎上,邁過8億元關口,首次達到9億元新高。總量位居全市首位,在61個省直管縣中名列第14位,較上年前移3位。

農業經濟

霍邱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一步加大最佳化農業環境,實施名牌戰略,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快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步伐。農業產業布局2006年該縣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進一步加大最佳化農業環境,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9439公頃,比上年增長3.3%。實現糧食總產119.5萬噸,比上年增長16.3%;油料總產4.61萬噸,比上年增長6.8%;棉花總產473噸,比上年增長60%;麻類總產1249噸,比上年增長265%。該縣糧食總產量仍居全省首位,連續三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農業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上,在改造提高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綠色食品農業、創匯農業。在產品結構上,按照創名牌、占市場的要求,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產品,重點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2006年全縣實現生豬飼養總量213萬頭,家禽飼養總量3100萬隻,其中白鵝飼養總量347萬隻。肉類總產182282噸,水產品產量68146噸。農業產值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效益農業進一步顯現。2006年,全縣各地以效益農業為中心,加快農業生產戰略結構調整步伐,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0億元。

現代工業

工業發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6年完成全規模工業總產值285604萬元,比上年增長38.6%,完成全規模工業增加值94041萬元,比上年增長35.0%。工業企業結構2006年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668847萬元,2003年建築業生產完成產值5.33億元,比上年增長2.4倍,其中集體企業3.92億元,比上年增長86.5%;私營股份及其他有限公司6.01億元,比上年增長2.6倍。

第三產業

金融業金融業務繼續擴大。2006年,金融存貸業務穩步增長,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536153萬元,增長20.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05805萬元,增長18.4%。金融機構存款余 額達332458萬元,增長22.7%。保險業保險事業健康發展。年末財產保險金額9.23億元,比上年增長42.5%。財產保險費收入1933萬元,人身保險費收入13355萬元,分別比上年10.1%和27.0%。交通運輸、交通事業穩定發展,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社會公路客運量732萬人,客運周轉量36600萬人公里。全社會公路貨遠量560萬噸,貨運周轉量44880萬噸公里。 2006年全縣共有各種路面公路2935公里,其中一、二、三等級公路438公里。郵電通信2006年,通信業較快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385萬元,比上年增長5.5%。行動電話用戶19.2萬戶,比上年增長17.1%。房地產業房地產開發快速發展。200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35億元,比上年增長34.6%。餐飲業2006年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4646萬元,同比增長19.7%。

對外經貿

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利用外資不斷增加。2003年, 全縣共簽約並實施重點引資項目 23個,協定引資31億元,實際到位4.48億元,占市下達任務的332%,內資引進居全市第一;引進境外資金418萬美元,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05%。外貿出口2003年,該縣對外貿易逐漸回升,全年完成出口創匯1701萬美元,比上年14.9%。

旅遊信息

水門公園水門公園位於霍邱縣城東北處,古稱大業陂,為公元前622年楚相孫叔敖所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過大業陂有懷楚相》、《築復水門塘》、《縣正堂陳示》、水門塘碑記等歷史遺存至今猶在。水面翠島浮玉,被人們譽為皖西的“千島湖”。水門塘闢為公園後,保持了“自然水”這一獨特的視角景觀。長橋臥波、亭台樓榭、曲徑通幽、蘆荻飄香。因水造景、相映成趣,呈現出錦鱗戲波、 荷香蓮動、水光瀲灩的水上園林盛盛景。已被省地旅遊局和南京旅行社劃入皖西旅遊線,列為皖西三日游、霍邱一日游的主要景點之一。李家圩地主莊園李家圩地主莊園坐落在安徽霍邱縣馬店鎮以西約3公里處,是全國聞名的地主莊園。清光緒年間,曾掛過“雙千頃”牌(20萬畝)。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潁上、固始等地。李夢庚曾炫耀“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並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地開設工廠、銀行、當鋪、學校、戲院45處。解放前,土地占有面積居全國地主莊園之首,其政治勢力僅次於四川省大邑縣大地主劉文彩。李氏家族從清鹹豐初年(公元1851年)開始發跡,到民國38年(1949),歷經四世,稱霸一方,殘酷地統治和剝削農民長達100年之久。  城西湖  城西湖位於淮河南岸,是本縣最大的湖泊,也是淮河中游的天然湖泊蓄洪區。面積140平方公里,湖內綠水溢彩,千帆競發,萬禽翱翔

臨水新景

盛產美酒的臨水“八景象”---古壁信雨與日落獨屏等,如詩如畫,綺麗醉人,皆是旅遊休閒勝地。

文王大成殿

文廟,原名孔廟,又名學宮、聖宮、習慣稱黌學,是本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位於城內東北角,面南背北與縣委隔街相望。

城市建設

城市化建設

2003年,城區相繼推出八大開發項目,先後與39家開發商進行了洽談,全年共拍賣城鎮土地25宗,收取土地出讓金9034.3萬元,引資8320萬元,改建老城區0.8平方公里,開發各類商 品房10.4萬平方米,蓼都國際大酒店、新東環商業步行街、育才路商業街、雙湖西路商業街、西湖集貿大市場及廣場花園、西湖山莊住宅小區一期工程等項目的成功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城鎮的品位,並將成為城區新的亮點。

城鎮布局

以城關、姚李、為中心的中心城區,其功能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城關為政治、文化中心,姚李為工業、商貿、交通中心;以新店、馬店、高塘、城關為主的片區中心城鎮,其中馬店、高塘是全縣重要的工業發展基地和對外經濟交流視窗,新店、西湖著重發展旅遊經濟、水產,長集、烏龍以農業綜合開發為主。

基礎設施建設

2003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4424萬元,同比增長16.3%,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58146萬元,同比增長50.4%,更新改造投資完成額13306萬元,同比增長13.0%,房地產開發投資額7445萬元,同比增長89.1%。

重點工程建設

2003年,城區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進展順利,鋪設主管網2萬多米。邵三路河口至烏龍段改造、姚李火車站關山路土方工程已經完成,50公里扶貧砂石路如期建成,修復縣鄉公路437公里、橋涵14座。總投資1.3億元的農網建改工程全部竣工,吳集礦區和臨淮崗工程專用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運行,白廟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獲批立項,開始施工。為期5年總投入6230萬元的世行二期加灌項目全面完成。105國道霍邱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車,寧西鐵路六安段全線通車,阜六高速公路霍邱段征地拆遷基本完成。

環境保護

環保工作進一步改善。全縣大氣質量二級,二湖三河、五庫水質基本達到三類標準,實現了“一控雙達標”的目標。

教育人文

文化設施

2002年文化部門繼續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弘揚時代主旋律,不斷開創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2002年末,全縣有放影機構92個,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33個,文物館、圖書館、創作組、劇場各式各樣個。廣播電台、中波台各式各1個 ,電視差轉台個,有線電視台、微波中繼站各式各1個,衛星電視接收站72個,鄉鎮廣播站33個,通廣播鄉鎮33個,通廣播村681個,鄉、村通播率為100%,電視覆蓋人口為100%。

文化藝術

文藝創作工作,再上新台階。 全年共創作詞曲110餘首,3首入選國家出版社《世紀之聲》作曲集,作詞《下雨真好》入選省“五個一”工程,相聲《文明讚歌》被搬上舞台,小品《遊子之心》、相聲《新絲綢之路》、歌曲《日子越過越紅火》、《同志哥認親來》等四首上報待評。有6幅書畫作品被《中國近現代書畫選集》入選刊登,4幅書畫作品分別在中、日、法、韓等國展出併入集獲獎。

霍邱名人

丁奉(?-271)字承淵,廬江安豐(今安徽霍邱)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侵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加封為大將軍。  聞榮友,1955年生,安徽霍邱長集人。1975年參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中文專業,歷任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機要處幹事、副科長、科長、一級巡視員,中央辦公廳一局業務處副處長,中央辦公廳機要局副局長(其間: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掛職任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2006年3月任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保密局副局長。  宋孟鄰,1913年生,安徽霍邱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霍丘縣委書記,江淮4地委、滁縣地委組織部部長。建國後,歷任皖北行署監委、安徽省監委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紀委書記、組織部部長、書記處書記,安徽省副省長。1974年11月4日逝世。黎光,1917年生,安徽霍邱人。原名尹昌堯。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第25軍團宣傳隊隊長、第27軍團政委。參加了長征。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後任陝北獨立1師團政委,八路軍留守兵團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5師團政委,華北軍區旅副政委,第18兵團副師長、師政委,川北軍區分區政委兼中共劍閣地委書記。1952年後歷任鐵路工程部隊師政委,鐵道部第4工程局局長,武漢鐵路局黨委書記,鐵道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長,基建工程兵副政委。2005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中共12大代表。陳鶴橋,1914年生,安徽省霍邱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七軍第三團政治處和紅二十八軍第八十二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紅二十五軍和紅十五軍團政治部文印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勞山、直羅鎮、東征、西征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黨務科科長、上級幹部科政治處主任、太行陸軍中學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處處長,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太行區對日寇的反“掃蕩”作戰和對日軍的反攻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進軍大別山、淮海、渡江戰役和進軍西南作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政治幹部管理部部長,第十四軍政治委員,昆明軍區副政治委員,人民解放軍通信兵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第二炮兵政治委員、黨委書記,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共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一屆中央軍委委員,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王冶秋,1909年生,安徽霍邱人。又名野秋。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曾任共青團北京市委秘書、霍丘縣委書記。1932年參加左聯。1941年後在馮玉祥處任教員兼秘書。1947年後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研究員。建國後,歷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局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顧問。中共11大代表。全國人大第3屆代表,第4、5屆常委。1987年10月5日逝世。  李華封,1916年生,安徽霍邱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霍丘縣委書記,津浦踟西4地委、通化地委組織組織部長,肇東縣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浮梁地委副書記,江西省人事廳副廳長,中南鎢礦局局長,江西省冶金廳廳長,中共南昌市委第2書記,江西省總工會主席,江西省第4、5政協副主席。1985年7月18日逝世。李霽野,1904年生,安徽霍邱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燕京大學肄業。1925年參加未名社。曾任孔德學院講師,河北女子師範學院、輔仁大學、重慶女子師範學院、台灣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南開大學教授、外語系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市文聯主席、市外國文學學會理事長,天津市第1、2屆政協副主席。第2-6屆全國政協委員。1997年5月4日逝世。   臧世 凱:男,漢族,1952.9生,安徽霍邱人。大普學歷。中共黨員。1977年9月參加工作。歷任安徽省六安地區教育局幹部,合肥市科協秘書、辦公室副主任、副主席,市委駐肥東整黨聯絡組組長,市郊區區委副書記、組織部長、區委書記、政協主席。1993年5月任中共安徽省合肥市委常委。1994年12月任中共安徽省黃山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黨組副書記。1997年1月當選為黃山市市長、黨組書記,同時任黃山風景區管委會主任。1998年9月任中共安徽省黃山市委書記、市長。1999年10月任中共安徽省黃山市委書記,後兼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5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光宇:安徽霍邱人。1938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泗東、永城縣委書記,新四軍淮北路西獨立團政委,中共豫皖蘇三地委副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阜陽地委書記,安徽省副省長,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副書記,安徽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四、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汪家道:(1916- )安徽霍邱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通信排排長,軍部手槍隊指導員,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副營長,太行軍區獨立游擊大隊大隊長,冀魯豫軍區新三旅八團副團長,教導七旅十九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十二旅副旅長,第十一縱隊三十一旅旅長,第二野戰軍十七軍四十九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五兵團師長,副軍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瀋陽軍區副司令員,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瀋陽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2楊國夫,1905年生,安徽霍邱縣洪集人,1927年冬,在姚李廟南黃油坊幫工時參加農協會。次年1月任大別山黨組織交通員,並參加了共青團。1930年5月轉為中共黨員。1935年11月直羅鎮戰役之後,由營長提升團長,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陝北紅四師12團團長,入“抗大”學習。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副司令、支隊長,清河軍區,渤海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期間,歷任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師長,六縱隊副司令、副軍長、江西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建國後,先後擔任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組組長,併兼任黃海區漁業指揮部總指揮,山東省海上安全部指揮。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政協副主席。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  吳 皓(1914—1974),原名鄉賢,號飲賓,化名何少堂,霍邱縣三元鄉人,幼讀書五載,固家貧中途輟學,邊務農邊自學。民國16年(1927年)同鄉李斐然從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返里,組織農民協會。吳皓任小組長。民國19年春,三區六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吳皓加入共青團,並參加了第三區游擊隊。次年秋,由團員轉為中共黨員,調任三區政治保衛局代辦處主任,後任縣保衛局秘書。民國21年7月,霍邱保衛戰失利,吳皓等43名幹部被俘,解往南京軍法司看守所。吳皓與李華封等私下商定,個人改名,否定身份。提審時,吳浩然正氣,一一駁斥法庭指控的“罪行”,被判刑10年,轉押蘇州軍人監獄。  國共第二次合作,吳皓獲釋回到家鄉,與壽縣曹雲露、張如屏等取得聯繫。經過積極準備,於民國27年2月建立中共霍邱特別支部,5月成立中共霍邱縣委、吳皓先後任特支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在霍邱建立各級抗敵協會、組織民眾團體。次年夏,任中共六安中心縣委書記。民國29年2月,中共皖西省委成立,任組織部長,後參加淮北新四軍第六支隊,歷任皖北特委書記、豫皖邊區地委書記。解放戰爭期間,任豫東南地委書記及其所屬第十二團政委,率部隨中原部隊第二縱隊轉戰北撤,衝出重圍。後任河南七地委、汝南、信陽地委書記。  建國後,歷任河南省委工業部長兼省工會主席、省財委主任、省委常委、省委書記處書記等職。1966年2月,調任國家五機部副部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4年9月17日逝世。  李學先,1912年生,安徽省霍邱河口人。1929年參加農民協會,同年參加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任紅二十七軍連長、紅二十八軍二營營長、紅二十五軍特務營營長、紅二十五軍徐海東軍長參謀、紅二十五軍二二五團三營營長兼政委、中共鄂豫陝特委委員、紅七十四師一團團長、紅一方面軍十五軍團南路抗日軍五團團長等職。到陝北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四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一至三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輜重營營長、留守兵團警備四團副團長、警備二團團長、河南軍區第三、第六軍分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獨立旅副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警備區司令員兼警衛團團長、幹部旅和十四旅副旅長、中原局駐延安辦事處副秘書長、晉冀魯豫軍區十二縱隊三十五旅旅長、江漢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參加了中原突圍和淮海戰役及江漢地區的剿匪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南軍區粵北軍區司令員、粵北行署主任兼粵北軍區政委、中共廣東省委委員、省監察廳廳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兼省委政法委常務副主任、省政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顧問委員會常委。第5、6屆全國政協委員。2000年3月15日逝世。甘英烈,1942年12月生,安徽霍邱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1959年至1965年曆任解放軍某部戰士、班長、司令部管理股文書。1965年至1968年任安徽省供銷合作社政治部幹部處辦事員。1968年至1975年任安徽省革委會生產指揮組政工小組、組織小組辦事員。1975年至1978年任安徽省供銷合作社辦公室副主任、共青團安徽省委組織部副部長。1978年至1986年曆任中央組織部黨政幹部局外事處幹事、外事幹部局幹事、副處級調研員、副處長,中央機關幹部局三處副處長。1986年至1990年任中央組織部黨政外事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其間,1983年至1987年在中南海業餘大學秘書專業學習。1990年至1994年曆任中央組織部黨政外事幹部局副局級調研員、副局長。1994年至2000年曆任中央宣傳部幹部局副局長、局長、副秘書長兼幹部局局長、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2000年至2001年任中央宣傳部秘書長兼幹部局局長、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2001年3月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

人口保障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1602132人,比上年增加29333人,同比增長1.86%,比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人口出生20027人,出生率10.86‰,同比下降0.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7782人,死亡率為4.84‰,同比下降0.0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1‰,同比下降0.16個千分點。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為89.7%。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部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4825元,同比增長28.2%,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8135元,同比增長30.4%。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100元,同比增長21.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56元,同比增長21.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9.1%。  社保改革穩步推進,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年末我縣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已達12.2萬人次,征徼基金9350萬元、發放養老金5009萬元、支付醫療保險金3328萬元、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82萬元、對945位遺屬補助228萬元、對2300名失業人員發放救濟款494萬元、創業園區一期工程和再就業一條街已經建成。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961個,190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2007年底已有4853名企業退休人員進入社區管理,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為98.7%,進入社區率為86%。  穩妥實施民生工程:1、大力推進農村低保對全縣農村人均收入低於720元的農戶,實施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縣有16433戶、39969人享受到農村低保共發放低保資金1519.2萬元。2、實施城鄉醫療救助,2007年以來共救助愛滋病、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病人31716人,救助資金達150萬元。3、全力搞好農村五保供養,2007年全縣農村五保對象達15492人,每人發放供養費1260元,新建五保老人之家52處。  扶貧工作任重道遠,脫貧返貧交替出現。2006年我縣有貧困人口7.13萬人,通過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共脫貧2萬人,但由我縣沿淮、沿湖等低洼地區因遭洪澇害有4萬餘人因災返貧,年末全縣貧困人口上升到92558人,其中:人均純收入75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33789人,750元—1000元低收入貧困人口58799人,全縣扶貧開發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2007年我縣實施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重點村28個,首批到位財政資金890萬元,共安排114個項目,省扶貧辦對項目業已批覆。

國民教育

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教師隊伍不斷壯大。2001年,全縣擁有各類普通中學73所,在 校學生47874人,國中入學率為91.85%,高中入學率為63.61%。各類國小290所,教學點30個,在校學生66324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1%,幼稚園254所,在園幼兒17155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219人。

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不斷充實調整。2001年末,全縣擁有中學專任教師2481人,國小專任教師2935人,幼稚園教職工1264人,特殊教育教職工47人。

教育設施建設

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繼續改善,全年縣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12297萬元,比上年增長 32.3%。年內新增校舍總面積31169平方米,學校新增藏書152萬冊,中國小配備計算機4685台。成人教育深入開展,全縣擁有各類成人技術培訓學校445所,教學班786個,在校學生38987人,比上年增長42.1%;掃除青壯年文盲461人。

體育醫療

體育事業

體育工作2001年認真貫徹《全面健身計畫綱要》,加快發展“科教興體”的戰略,取得了新的成就。2001年成功的舉辦了“郵政杯”萬人長跑賽,“新快電腦杯”橋牌賽,“電信杯”武術散打擂台賽,以及“健康邁向二十一世紀”大型廣場文藝演出,給新世紀的到來增添了色彩,多項體育活動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1年參加省、市舉辦的各種體育大賽,取得了好成績。全省柔道,武術套路,跆拳道錦標賽榮獲金牌6枚,4-8名5人,獎金7500元,“壽州賓館杯”,籃球友好邀請賽榮獲第二名,壽縣武術散打錦標賽榮獲金金牌3枚,大力發展我縣體育事業,為上級輸送更好的體育人才,2001年擴大創辦體育中學規模,該縣體校現有學生200名,經縣政府批准將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在原有國中部的基礎上增加高中部,標誌著該縣體育中學已具規模,向正規化方向邁步。

醫療衛生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736所,其中縣綜合醫院2所,中醫院1所,中心衛生院6所,鄉鎮衛生院27所,防疫站、保健站、衛校各1所,鄉村衛生室694所,工業及其他部門3所。全縣有衛生技術人員1691人,其中醫生1149人,另有鄉村醫務人員1214人,個體行工醫60人,校醫19人。全縣有病床1607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