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意見,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就切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出如下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意見
皖政辦〔2003〕57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就切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出如下意見。
一、切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糧食是特殊商品,是重要的戰略物資,確保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我省是農業大省,具有發展糧食生產的區位優勢和有利條件,在國家糧食產業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糧食生產收入又是我省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在實施擴大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中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意義重大。
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保護好耕地。認真實施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嚴格控制非農用地,絕不允許違反政策法規,擅自將基本農田改為非農用地。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在認真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把農田水利配套、農田整治擺上重要位置,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加強地力建設,培肥地力,努力提高糧田的抗災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強化科技對糧食生產的保障作用。加快良種的選育、引進、繁殖和推廣套用,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改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建立農作物良種和技術應急儲備機制,確保在糧食緊缺時,具備快速恢復糧食生產的應變能力。四是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商品糧綜合開發等重點建設項目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效益。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近幾年,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仍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與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要求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次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各地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重點,找準突破口,在切實保護好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儘快闖出一條發展優質、高產、安全、生態、高效農業的新路子。
一是調整糧經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根據市場導向和本地的資源條件,積極發展棉花、油料、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苗木、花卉、中藥材等,努力擴大經濟作物生產。
二是調整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重點發展強筋、弱筋專用小麥、高檔優質稻米、高蛋白及高油大豆、專用型(澱粉加工型、飼用型、鮮食型)玉米、專用型(澱粉加工和鮮食)脫毒山芋以及名特優小雜糧等。
三是調整區域布局,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重點建設淮北砂姜黑土地區強筋小麥、沿淮地區弱筋小麥、長江流域優質秈稻、淮河流域優質粳稻、淮北地區高蛋白、高油大豆以及專用型玉米、專用型山芋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帶。
四是調整種養結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江淮丘陵易旱地區、沿淮行蓄洪區以及低產糧田要大力推廣種草養畜(禽),擴大畜牧業比重。沿江圩區及沿湖窪地要大力推廣稻田養殖,積極示範推廣稻鴨、稻魚、稻蟹、稻蝦共生技術,提高稻田效益。山區及沿江、沿淮地區要抓住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機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為建設生態安徽作出貢獻。
三、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保證擴大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成功的重要配套措施。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履行職責,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努力提高我省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方案,明確目標,抓住重點,突出特色,紮實推進。農業部門要加強技術、信息服務,抓好試點示範,加強引導,搞好產銷銜接服務。要尊重農民意願,防止盲目的行政干預。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改進財政補貼方式,充分發揮財政支農對農業結構調整的示範引導作用。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三年八月二十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