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記:二十年中國住房變遷之民間觀察

宅記:二十年中國住房變遷之民間觀察

《宅記:二十年中國住房變遷之民間觀察》內容簡介:100多年前,李鴻章同志形容大清國面臨的形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如今,強敵乎已不存,或者至少可以說已由明處轉到了暗處。變局呢?好像仍在持續,儘管我們的近代化(或現代化)已開展了一個多世紀。作為一個從事鄉土建築研究的現代人,筆者在朋友們面前喜歡把自己的工作稱為“下鄉”。十年下鄉,使我明白了一個事實:鄉土建築的整體破壞,主要出現在1985年後;之前,很多村落仍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傳統面貌。由此,筆者又時常會聯想起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中國,是100年前的變局更大,還是現在的變局更大?倘以中國所處之國際社會及自身之國家命運而論,毫無疑問,100年前的變局更大。然而,如果將眼光放到具體的社會生活或微觀的家庭乃至個人生活,我們似乎就不好斷然下同樣的結論了。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宅記:二十年中國住房變遷之民間觀察》是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在鄉鎮
湘西小城租房記
從山村老宅到聯排公房
非建築生眼中的住宅變遷史
粵北小鎮
北方農莊與公社住宅
山城的教師之家
崇明島的農家生活
進城去
家在啟東
江南的農宅和城市住宅
南南對話——從河南到海南
瀏陽河畔的大屋和小樓
從淮北農村到北京城
在小醫院長大
福安的鄉下和縣城
中小城市
家,生活的積累
蘇北小城之家
有爹娘的地方就是家
住宅五階段
蕭山住宅變遷的縮影
家越大,心越小
玉林的機關大院
漂泊的家,永恆的愛
不情願的進邀罪龍嚷步
從三五二四到華北油田
省會城市
我的大家庭
從15平米到200平米
住宅的“鄉土化”
生長在校園
生活的階梯
宅兮,愛之所倚
住宅變遷史就是城市的擴張史
什麼是好住宅
海南的科研之家
直轄市
雙城記
四合院、筒子樓和板樓
From 70 to 200
一步一步向上爬
一個從未搬過的家
居無定所
從北京到悉尼——從城市到農村
附錄
家住馬來西亞
我的家,我的成長

序言

我的住宅史,換個通俗點的說法,就是回憶我住過的家狼充試。這裡的“我”,指的是一個個二十出頭的、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迎講滲之所以將這些回憶編輯出版,往大了說,是試圖從一個微觀角度記錄下我們這個巨變的時代;往小了說,是讓回憶者對養育自己的家“有個交代”。
100多年前,李鴻章同志形容大清國面臨的形勢:“三千辣立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如今,強敵乎已不存,或者至少可以說已由明處轉到了暗處。變局盛才組呢?好像仍在持續,儘管我們的近代化(或現代化)已開展了一個多世紀。
作為一個從事鄉土芝歡墊巴建築研究的現代人,筆者在朋友們面前喜歡把自己的工作稱為“下鄉”。十年下鄉,使我明白了一個事實:鄉土建築的整體破壞,主要出現在1985年後;之前,很多村落仍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傳統面貌。腿龍想由此,筆者又時常會聯想起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中國,是100年前的變局更大,還是現在的變局更大?倘以中國所處之國際社會及自身之國家命運而論,毫無疑問,100年前的變局更大。然而,如果將眼光放到具體的社會生活或微觀的家庭乃至個人生活,我們似乎就不好斷然下同樣的結論了。
阮儀三先生在1984年開始做周莊古鎮的保護工作,那時候“從上海到周莊要走兩天”。上海到周莊的直線距離是70多公里,即使按古代的方式,步行或乘船,兩天也該“走”到了。僅僅過了十幾年,這段路程就只需一個小時。
陳志華先生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後記》中描寫一個叫岩龍的小山村:“我們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步行翻過四道山嶺,來到一個剛剛在二十幾天前才拉通了電線的叫岩龍的小村子,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競看到一座古老的書院,祠堂門前立著進士旗桿。我們也不知道簡簡單單的住宅里竟有那么多講究,堂屋裡,除了四代近祖神主,還有財神、天地神、‘各路諸神’的龕座,甚至有魯班先師和陰陽師的專設香案。”
100多年前,李鴻章同志形容大清國面臨的形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如今,強敵乎已不存,或者至少可以說已由明處轉到了暗處。變局呢?好像仍在持續,儘管我們的近代化(或現代化)已開展了一個多世紀。
作為一個從事鄉土建築研究的現代人,筆者在朋友們面前喜歡把自己的工作稱為“下鄉”。十年下鄉,使我明白了一個事實:鄉土建築的整體破壞,主要出現在1985年後;之前,很多村落仍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傳統面貌。由此,筆者又時常會聯想起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中國,是100年前的變局更大,還是現在的變局更大?倘以中國所處之國際社會及自身之國家命運而論,毫無疑問,100年前的變局更大。然而,如果將眼光放到具體的社會生活或微觀的家庭乃至個人生活,我們似乎就不好斷然下同樣的結論了。
阮儀三先生在1984年開始做周莊古鎮的保護工作,那時候“從上海到周莊要走兩天”。上海到周莊的直線距離是70多公里,即使按古代的方式,步行或乘船,兩天也該“走”到了。僅僅過了十幾年,這段路程就只需一個小時。
陳志華先生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後記》中描寫一個叫岩龍的小山村:“我們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步行翻過四道山嶺,來到一個剛剛在二十幾天前才拉通了電線的叫岩龍的小村子,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競看到一座古老的書院,祠堂門前立著進士旗桿。我們也不知道簡簡單單的住宅里竟有那么多講究,堂屋裡,除了四代近祖神主,還有財神、天地神、‘各路諸神’的龕座,甚至有魯班先師和陰陽師的專設香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