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疲勞

學習疲勞

由於長時間進行學習,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產生了怠倦,致使學習效率下降,甚至到了不能繼續學習的狀況。疲勞現象有各種形態,主要可分為生理的(或身體的)疲勞和心理的疲勞。學習既包括身體的活動,也包括精神的活動,但主要的是精神活動。因而學習疲勞既受身體疲勞的影響,又受心理疲勞的影響。

生理疲勞主要是肌肉受力過久或持續重複伸縮造成肌肉痙攣、麻木、乏力、手足發冷、動作失調、感覺失調、眼球發疼發脹、視力減退、食欲不振、面色蒼白、頭暈、腰酸背痛、打磕睡、失眠等。

心理疲勞是感覺器官活動機能降低、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記憶衰退、情緒上躁動,憂鬱、厭煩、易怒、學習效率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習疲勞
  • 外文名:Study fatigue
病因,臨床表現,容易走神,易受干擾,多餘動作增多,效率低下,預防,善於科學用腦,注意勞逸結合,培養興趣,

病因

學習疲勞的原因 是多種多樣的。學習疲勞的出現不僅取決於所從事的學習的性質和數量,也和一個人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個人的特點以及環境的條件有關。一般地說,兒童的身體作業比精神作業更容易疲勞,特別是容易發生高度的疲勞。兒童往往無視自己的能力的界限,而從事於過份激烈的活動,結果造成高度的疲勞。這是應當引起教師和家長注意的。
心理的疲勞一般不像身體的疲勞發生得那樣迅速,所以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就能夠較長時間地持續學習而不感到十分疲勞。但是,集中精力持續學習時間過長,就會產生疲勞,使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受到影響。許多研究指出:需要緊張的注意、積極的思維和記憶的學習活動,都容易發生疲勞。不愉快的作業較愉快的作業更容易疲勞,學習內容的單調也會引起心理的疲勞。另外,在異常的氣溫、濕度、缺氧、噪音、光線不良等外界環境條件影響下學習,也容易疲勞。
疲勞的引起是有個別差異的。由於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不同,如身體的強弱、能力、氣質、興趣、習慣的不同,都能影響疲勞的發生。在教育上,應特別注意身心發展遲緩的和早熟的兒童,也要注意在急速發育期和青春期的學生,因為他們容易陷入於高度疲勞的狀態。
學習疲勞的調節和恢復 因為疲勞能降低學習效率,產生有害的影響,所以在教育、教學上應注意學習疲勞的調節和恢復。

臨床表現

常見的學習疲勞表現為:

容易走神

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經常想一些與學習毫無關係的事情,思緒遠離當前的話動。

易受干擾

很容易被外界的無關刺激吸引,偏離當前的學習活動。比如聽到外面的談笑就想出去看看。

多餘動作增多

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往往伴隨一些多餘動作或無關動作,如:東張西望,玩弄手指;擺弄筆桿、或這兒摸摸,那兒翻翻等等。

效率低下

學習時間沒少花,學習效果卻很差。

預防

善於科學用腦

大腦有左右兩半球,大腦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動(如數學計算、語言分析等邏輯思維活動)有關;大腦右半球則主要同音樂、色彩、圖形、空間想像等形象化的思維活動有關。為了克服疲勞、就要使大腦左右兩半球交替使用,把數學、哲學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維的活動同音樂、繪畫、文娛體育活動交替進行,以利於克服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注意勞逸結合

學習一定時間後,就應該休息片刻,放鬆一下。在學習之餘,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身心得到放鬆和調節,有利於消除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另外,每天還應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一般認為,對大學生來說,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保證7~8小時,當然,這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每人都應視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

培養興趣

如果對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時心情愉快,則即使學習時間長也不易感到疲勞;反之,學習那些興趣不大甚至厭煩的內容時,就會感到枯燥,很快進入疲勞狀態。因此,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也是防治學習疲勞的方法之一。
參考書目
R.S.伍德沃思等著,曹日昌等譯:《實驗心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