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診則

學古診則

《學古診則》,脈學著作,4卷。明代盧之頤(子繇)撰。撰年不詳。書載醫論四十則,主要以闡發《內經》宗旨為主,參以秦越人、張仲景之說,依據盧氏經驗,重點發揮脈診與經絡原理,對經絡學說闡發尤詳。

基本介紹

  • 書名:《學古診則》
  • 作者:盧之頤(子繇)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校注、整理,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流傳版本

現存清乾隆三十二年(1765)寶笏樓刻《醫林指月》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圖書館集成印書局鉛印本,199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校注、整理

原書殘缺訛誤甚多,至清代王琦輯《醫林指月》時,將本書重新整理、考訂、加注,刊行於清康熙年間。

作者簡介

盧之頤,明代醫家,字子繇,浩晉公,又號蘆中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父復亦當地名醫。學術上推崇《內經》、張仲景,受佛學影響。編撰《學古診則》、《本草乘半偈》、《痎症論疏》、《痎證疏方》、《摩索金匱》等。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脈生原始、診則10法、指法密因等40則,闡述脈理及診脈方法。指出諸脈總不越大小、遲數、滑澀、長短、浮沉十綱。各脈又可類從條分為目,如大者為綱,則洪、散、弦、革皆為目;數者為綱,則急、疾、促、動皆為目。診脈指法必須三指齊截,用指端棱起如線者以按脈中之脊,故醫者不宜留長甲。書中多采《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有關論述,並列十二經脈循行路線、病形症狀及腧穴部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