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期

學前期是指兒童從三歲到六七歲這一時期,這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一個時期,所以叫學前期。又因為這是兒童進入幼稚園時期,所以又叫幼兒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前期
  • 外文名:Preschool period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一般特徵,神經系統的發展,學前兒童的遊戲,

一般特徵

學前期是指兒童從三歲到六七歲這一時期,這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一個時期,所以叫學前期。又因為這是兒童進入幼稚園時期,所以又叫幼兒期。
這一時期,是在前一時期發展的基礎上,在新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我們知道,兒童出生以後,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下,經過三年的時間,已從一個軟弱無能的個體發展到能夠直立行走,廣泛操縱物體,進行初步的言語交際,並且能從事一些最初步的遊戲活動。就在這樣發展的基礎上,兒童進入了學前時期。
進入學前時期的兒童,由於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初步產生了參加社會生活的願望。同時,由於考慮到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增長,成人也對兒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開始要求兒童獨立地擔負某些簡單的職責,如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當值日生等等。開始要求兒童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活動。
這就是說,學前兒童開始產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勞動和學習活動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看到,學前兒童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他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動,他的知識經驗還非常缺乏,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於比較遠大的目的。因此,就在兒童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新的需要跟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水平之間產生了重大的矛盾。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遊戲活動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這是學前兒童的第一個特點。
學前兒童的第二個特點是: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
學前兒童由於知識經驗的貧乏,由於言語還發展得不夠,因而主要是以直觀表象的形式來認識外界事物。當然,學前兒童也在不斷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級的概念,他們已能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而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概念和邏輯思維都具有很大的直觀形象性的特色。他們一般不能給事物下抽象的定義,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義。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實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東西等等。學前兒童也能掌握數的概念和進行計算,但是同樣需要直觀形象的不斷支持和強化,否則就會有很大的困難。同時,也正由於學前兒童知識經驗的貧乏和言語的不夠發展,兒童還不能經常有意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一般心理過程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他的心理活動也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學前兒童還是受外界印象的調節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穎的事物的吸引而改變自己的心理活動,有目的、有系統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差。當然,在整個學前時期內,在教育影響下,這種特點正在逐漸發生改變。一般說來,從中班開始,特別是到了大班的時候,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和穩定性都在不斷地增長著。學前兒童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和穩定性的不斷增長,就為兒童進入學校學習準備了重要條件。
學前兒童的第三個特點是:從這時期起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嬰兒的行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於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這些事物挪開了,兒童的心理活動也就隨之而停止或改變。到了學前時期,由於兒童在教育影響下,皮質抑制的迅速發展和言語系統的初步發展,因而行為的自覺性就逐漸發展起來,能逐漸使自己的行為服從較遠的目的,這就為形成兒童最初的個性傾向提供主要條件。這種最初的個性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會保留它的痕跡,因而在人的心理發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兒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們應當從兒童很小的時候起,就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使兒童的個性從一開始就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神經系統的發展

在學前期,兒童的大腦兩半球開始顯示不同的作用──左半球和右半球開始執行不同的功能。一般說來,左半球處理的信息是關於每一個條目本身的內容;右半球處理的信息是關於各個條目之間的關係或聯繫。這種功能之間的區別是相當明顯的,舉例如下。例一,關於視覺方面。讓兒童觀察一張很簡單的畫。如果你要求他們把畫一點一點地描下來(強調條目),則把畫放在右側視覺區做得更快、更正確;但如果你要求他們把此畫同另一幅畫比較(強調模型),把兩幅畫都放在左側視覺區做得更好。例二,關於聽覺方面。讓兒童把一個聽筒放在耳朵上,然後播放不同的聲音,如果播放的是一列數字(強調條目),右耳的功能更好些;但如果播放的是一首樂曲(強調模型),則左耳的功能更好些。例三,關於觸覺方面。
給學前兒童一個簡單的三面體,如木製積木,放在一個袋子裡,不讓他們看,而讓他們摸。一般說來,兒童感覺出它的完全的形狀(強調模型),通過左手更容易些;但如果數這個積木有多少個角(強調條目),通過右手更容易。
以上實驗充分說明大腦兩半球的分工在學前期兒童已經很明顯,而且說明了對側支配的問題。

學前兒童的遊戲

遊戲在學前兒童身心發展上的作用
第一,遊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的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遊戲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的活動。兒童在遊戲中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通過遊戲,兒童體驗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就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遊戲的主題和內容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都是跟兒童周圍的生活條件密切聯繫的,都是社會性的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就像活動、工作和服務對成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樣。
但是,遊戲又跟勞動、學習這些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活動不完全一樣。
首先,遊戲跟勞動不同,勞動要生產物質財富,而遊戲並不生產什麼。其次,遊戲也跟學習不同,學習雖然也不創造什麼財富,它卻是一項必須完成的社會義務,例如,要回答課題或完成作業,而遊戲則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
因此,遊戲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性活動。一方面,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性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像勞動和學習活動那樣是一種社會義務。在某一意義上,也可以說,遊戲是在假想或想像中完成的一種現實活動,是想像和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形式。
學前兒童由於身心發展的情況,由於心理發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經驗能力又差,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以遊戲作為主導活動,而不能以勞動或學習作為主導活動。這也就是說,遊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第二,遊戲是促使兒童心理發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形式。
遊戲不但是適合學前兒童特點的活動形式,而且是促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好的活動形式。在正確組織的遊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首先,在遊戲中,兒童的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由於兒童擔任遊戲中某一角色的任務,必須努力去完成,他的動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積極性,而身體的運動器官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次,在遊戲中,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也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個性品質也在遊戲中獲得發展。
研究表明:社會遊戲與角色遊戲之間有密切相關。假裝遊戲有助於提高兒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觀點的能力。社會扮演(角色)遊戲的頻率與各種承擔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不管什麼年齡、性別、智商和活動性水平的幼兒,經常與同伴進行假裝遊戲的,比其他幼兒更易與同伴相處,更受同伴歡迎,社會技能更強。
必須指出:遊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決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跟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正確組織和指導分不開的。成人一方面要關心、組織、指導兒童的遊戲,同時,也不要流於包辦代替,更不要隨意打斷兒童的遊戲。教師更應該根據學前兒童遊戲的特點,有計畫地把遊戲作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