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發端

孫發端

孫發端,公路選線專家。畢生致力於公路選線工作和長期領導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公路布線工作,西安至漢中公路翻越秦嶺的盤山公路是其代表作。對西北地區的公路建設和全國公路的勘察設計工作深有研究並做出了傑出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發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省桐城縣城內村
  • 出生日期:1895年1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7年9月18日
  • 職業:公路選線專家
  • 畢業院校:畢業於北平大學土木系,獲工學士學位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人物生平,人物貢獻,投身建設,積勞成疾,人物評價,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孫發端(1895—1977),公路專家。號效文,字效父,安徽省桐城縣人,卒於1977年9月18日。192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土木工程系。曾任交通部第七區公路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公路局副局長,交通部公路設計院副院長等職。他畢生從事公路修建事業,曾測量安徽省最早的、工程艱巨的歙縣至昱嶺關段公路,測量並參加修建浙江省鄞縣至奉化、杭州至昌化杭州至長興、黃岩至樂清、永康至縉雲等公路。抗日戰爭期間,他曾主持修建四川萬源至重慶公路;1939年主持修建的四川樂山至西昌公路,是當時國內最艱巨的公路工程。他專長於公路選線,他選定的川陝公路翻越秦嶺段是當時國內標準最高的公路路線,被認為是理想的路線。撰有《寶雞漢中公路選線經驗》、《山區公路選線》等論文。

個人履歷

1921年6月 畢業於北平大學土木系,獲工學士學位。
1921年7月—1921年11月 安徽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教員。
1921年12月—1922年12月 安徽省道局技士。
1923年1月—1926年12月 安徽省政府技術員兼省立工業學校土木工程科教員。
1927年1月—1927年5月 交通部韶贛國道工程局技佐。
1927年6月—1933年1月 浙江建設廳、公路局、浙皖、鄞奉、杭昌、杭長、永縉線等公路工程司兼隊長。
1933年2月—1934年3月 安徽建設廳技正兼科長。
1934年4月—1936年6月 陝西省西漢公路工程司兼測量隊長,總工程司。
1936年7月—1937年8月 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督察工程司。
1937年9月—1938年6月 廣西湘桂鐵路工程局副工程司兼段長。
1938年7月—1944年1月 四川漢渝公路工程處、樂西公路工程處、交通部公路總局等任主任工程司、總工程司、簡任技正。
1944年2月—1946年1月 甘肅西北公路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司。
1946年2月—1949年8月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七區公路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司。
1949年9月—1954年9月 西北交通部公路局副局長,一等一級工程司。
1954年10月—1957年4月 公路總局第五工程局局長。
1957年5月—1961年8月 交通部公路勘察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1961年9月 退休。
1977年9月18日 病逝於安徽滁縣。

人物生平

孫發端幼年喪母,早年就讀於桐城中學,民國12年(1923)畢業於天津北洋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民國13年起,跋涉於皖、贛、浙三省,先後勘測安徽歙縣到昱嶺關,浙江鄞縣至昌化、杭州至長興、黃岩至樂清、永康至縉雲公路路線,測量修築皖贛線。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轉赴西南、西北,先後主持修築了四川至陝西、樂昌至西昌等線。其中樂山至西昌公路,是由樂山沿峨嵋山麓經蓑衣嶺、越大渡河經冕寧至西昌,沿途峭壁陡峻,險流湍急,施工難度大。一次,孫發端帶領人員試渡大渡河,船毀人亡,僅孫發端一人被急流沖落淺灘,幸免於難。他主持修建的川陝公路,其中寶雞至漢中的古連雲棧道,全長254公里,陡壁懸崖,堪稱天險。許多外國專家斷言此路不可能修通。孫發端懷著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跋山涉水測量選線,找到最佳施工線路和方案。
民國38年,人民解放軍西進,因黃河大橋被國民黨潰軍炸毀而受阻。孫發端親臨工地,組織工人搶修,使大橋迅速恢復通車。後隨軍至西寧,沿途搶修路橋,受到朱德總司令的表彰。1962年,由他勘測設計,將新疆的某條邊防路進行改道,縮短里程200公里。
孫發端先後當選為甘肅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歷任華西北區公路局副局長、中央交通部西北管理局副局長、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工程局局長、中國公路設計院副院長。1956年加入共產黨,自此,他每月從工資中捐100元給國家。並先後資助6名青年上學。1977年9月18日,患急性腸梗阻,病逝於安徽省滁縣,骨灰葬於滁縣琅琊山麓。

人物貢獻

投身建設

孫發端對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他一生所選定的路線或領導選定的路線,實在是數不勝數。他在選線過程中,為了選好一條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能的好路線,從來是不辭辛苦,不畏艱險,跋山涉水,總要選出一條最佳路線方案;即使當了領導後也仍然經常深入下層,幫助選定最佳路線。青年時代,他在皖、浙、贛三省山區公路擔任選線工作,10餘年中,為選出最佳公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歷盡艱辛,在崇山峻岭中留下了他的許多足跡。如當時杭徽路中的歙縣至昱嶺關段,該段是國內公路中一條極難測設的路線,全長51 公里,跨越黃駝嶺、中嶺和杉樹嶺,地形複雜,選線困難。當時已負有聲望的孫發端,不畏艱險,多次翻山越嶺,涉險反覆勘測研究,在越嶺與沿溪兩線中,選定了比較經濟合理的沿溪線。並在杉樹嶺的回頭彎道上,在我國首次採用了國外的新線形——“發針形曲線”。30年代中葉,他在陝西省西漢公路選定秦嶺盤山路線時,由於秦嶺高差達580米(由觀音堂至嶺項),自然坡度達14.3%,山勢陡峻,展線困難。為摸清山形和展線方案,於綿延數百里的秦嶺大山中,反覆攀登山岩,曾失足受傷,幾乎喪命,終於選定了寶漢公路的傑出線形,該線平均縱波僅5.4%,至今人們行車其間,讚嘆聲不絕於耳。由於他定線能適應地形並能很好地運用準則,從而使線形優美舒展,避免艱巨工程,節約造價,深為公路界所稱道,被譽為公路選線專家。因為他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刻苦鑽研,積累了公路選線的豐富經驗。他對越嶺線提出了“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和具體定線”三個步驟。他認為要想選定一條最經濟合理的公路,必須循此程式進行,並主張在越嶺線上寧可稍增加一些填挖方,也宜儘量少用葫蘆曲線,以免使駕駛員心情過於緊張,容易導致行車事故。這種見地是很有道理的。就以陝西秦嶺盤山路線的選線技術來說,偌大的翻越秦嶺的寶漢公路上回頭彎極少,且無一個葫蘆形曲線,確實是充分地結合地形用活了準則,至今仍在公路技術人員中傳頌。

積勞成疾

1938年至1944年抗戰期間,重慶國民政府嚴令限期修通樂西公路。但按原定沿溪線施工,工程量艱巨,無法完成。乃調孫發端到該路任總工程司,經他深入勘測,為樂西公路改選了蓑衣嶺山脊線,避免了沿溪定線的大量石方和運料、運糧等因難,加快了工程進度;並在貧困山區、人煙稀少、工作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精心組織施工,按期完成修建任務,適應抗日戰爭的軍事需要,深為上級讚揚。1940年6月,他在樂西公路上的大渡河急流中親自試渡,不幸纜斷船翻,險遭滅頂。同時,他還患有嚴重痔瘡,行動不便,為趕修樂西公路,忍痛堅持繁重的工作,直至全路完工移交使用後,才住院治療。
孫發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擔任主管技術業務的行政領導工作,為西北地區的公路建設和全國公路的勘察設計工作,盡心盡力,作出了巨大貢獻。儘管因他年事已高,又身任領導,不能再親自去選定最佳路線,但他作為技術領導的主要責任者,仍不遺餘力地為新中國公路建設事業鞠躬盡瘁,奉獻一切。60年代初,適逢遼寧遭受特大洪水災害,公路水毀損失嚴重,孫發端不顧年事已高,親自率領工作組前往遼寧省,以他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指導和協助當地公路交通部門順利完成了水毀公路的搶修工作,保證了軍事和生產運輸的安全暢通。然而他終因年高體弱,積勞成疾,返京後即病倒住院數月之久,痊癒後即告老還鄉。

人物評價

孫發端一生儉樸,克己奉公,一塵不染,樂於助人。早在20年代,他在浙江一個工程隊主持施工時,會計疏忽錯賬,他念其工資低,在予以嚴厲批評後,用自己的錢代為清償。在西漢公路任總段長時,因工作需要增用一個臨時工,然限於規定人數不能報支,他就用自己的工資來雇用。當時有人稱他為“倒貼工程師”。1938年,他為改進漢渝公路開山的石工工具,自己出錢打鐵錘的試件。1940年,他在樂西公路趕工時,雖因公致疾,但藥費仍堅持自付。這些在舊社會當“官”的,不僅不貪公款以肥私囊,反而以己款助人為樂,實屬鳳毛麟角。他不僅在公路事業中做出了巨大的成績,在其高尚品德的影響和韜晦下,還培育了不少優秀工程業務幹部,他沒有子女,節衣縮食,卻資助6名青年讀書,直至大學畢業,為國家培育了有用人才。1956年工資改革後,他月工資應該是400多元,可他一直每月只拿100元,他與老伴(無工作,一直操持家務)倆人均是布衣布褲布履,其生活儉樸與思想情操之高尚,足見一斑。

主要論著

1 孫發端,張佐周.西漢公路路基工程概述.1937.
2 孫發端.山區公路定線漫談.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道路工程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集.1963.公路,1964.(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