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嶺

孫家嶺

孫家嶺村隸屬鋼城區里辛街道,位於萊城東南25公里。西與桃行村相接,裂劈山聳立在村子的西北方,東南與沂源縣徐家莊鎮的涼泉村為鄰。2002年全村總戶數46戶,總人口132人,耕地面積24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孫家嶺
  • 所屬地區:鋼城區里辛街道
  • 地理位置:萊城東南25公里
  • 人口:132人
孫家嶺的歷史,人文自然,人物事件,

孫家嶺的歷史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牛山鄉·孫家嶺”。據《張氏譜》記載,清道光年間,孫姓由李封邱遷此建村,因村址在山嶺上,冠以姓氏,故名孫家嶺。清末民初,孫家嶺屬顏莊區所轄:1955年改屬第七區;1958年屬鄭王莊鄉;1959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5年10月屬里辛鄉;1995年10月13日撤鄉建鎮,歸里辛鎮管轄。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孫家嶺村坐落在萊蕪和淄博市沂源縣的交界處,也是兩地的分水嶺。村南一股水流入里辛莊境內的里辛河,匯入汶河。另一股水流入沂源境內。
孫家嶺自建村以來,就嚴重缺水,只有一口5米來深的水井供全村人畜飲用。井裡有一個極小的泉眼,晝夜浸水幾十擔,不能解決吃水困難。老祖宗只好湊錢買了鄰村一條打水路,到花峪村挑水吃。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千方百計解決孫家嶺的人畜用水問題。上級多次請水利技術人員到該村找水源,終於在村南找到了水源,於1964年秋動工鑿井,村民個個爭先恐後,奮戰一年,大功告成,又在井上安上了轆轆,基本解決了全村人的吃水困難。1967年在村南又挖了一口9米深的大口井,但因無水只好存蓄天然水用來澆園。
吃水井的北邊,有一堵一米多高的石牆,上面的平台上有一棵古槐,一棵柏樹,這就是當年”關帝廟”的舊址。此廟曾於中華民國十九年(庚午年,有碑文可查)重修過。到1969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立四新”,將廟毀掉,只留下兩棵古樹。
村南300米處十字路口,還有一座“土地廟”。廟內有“土地爺爺”的神像。人死後都要到廟前潑湯,祭奠死者。因此廟建在黃土台上,土層逐年流失,後來該廟自己倒塌。
由孫家嶺村向西南出村一里,是一座叫“鴿子崖”的崖邊路。此崖石縫洞多,常有動物隱藏裡邊,更有一些野飛鴿在這裡棲息,所以叫鴿子崖。懸崖峭壁有兩丈多高,底下儘是亂石堆。崖壁上長滿荊棘。村東一條小路與沂源縣徐家莊鄉的涼泉村相連。此路較為平坦,能通行汽車,是連線東西的交通要道,也是萊蕪和沂源人相互來往的紐帶。
解放前,孫家嶺只有76口人,各姓氏獨占一個山頭,一條山溝,開荒種地,終年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3戶逃荒要飯,長期流落它鄉。多數人家靠扛長工,打短工過日子。又加上戰亂,這隊伍走了,那隊伍又來了,村民苦不堪言。1942年,漢奸、土匪、國民黨部隊經常來這裡搔擾,孫家嶺村民遂自發組織起了“紅旗會”,發展會員26人,學刀舞劍,習功練武,打擊反動勢力。1946年大動參時,竇豐舉、孫兆修、孫兆祥、池榮堂4人踴躍報名,參加了解放軍,他們轉戰南北,英勇殺敵。
孫家嶺村1952年組織互助組,1956年入初級社,1957年入高級社。1958年,與相鄰的桃行、陳家山、閻王鼻子三個自然村組成孫家嶺大隊,進入了人民公社。孫家嶺村為一、二生產大隊,社員團結一致,奮發向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生產蒸蒸日上,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1985年通上了電,開起了磨坊。1987年又打了機井,莊稼得到了灌溉,昔日十種九荒的土地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們的生活面貌更是煥然一新。在種好責任田的前提下,村民們外出打工掙錢,千方百計增加經濟收入,特別是養殖業有了迅猛發展。最多時60戶人家養到28頭母豬,人均擁有4隻羊,牛也發展到了幾十頭。1976年時,村里只有兩輛腳踏車,3台收音機。目前為止,僅46戶人家,132口人,就有機車17輛,拖拉機5輛,三輪車1輛,煎餅磨糊機16台,家家買上了電視機。
孫家嶺人歷來重視教育。孫家嶺第一個文人是張繼華秀才,第二個文人是張文宜。他在鄰村讀了幾年的私塾,後來自己辦起了學校。1955年後,該村的年輕人要到鄰村涼泉去讀書。直到1958年春季,孫家嶺村正式成立了村辦國小。第一任老師是里辛鎮黃金籃村的李榮新。孫家嶺、桃行、陳家山、閻王鼻子四個村的孩子都在這裡讀書。1973年,陳家莊村、桃行也分別建起了教學班.1977年又合併到孫家嶺國小。1980年在村南300米處,修建了新校舍。1998年暑假後,合班並校。2001年春季,鋼城區國稅局的同志們慷慨解囊,里辛鎮全體教師捐資助學,把校舍進一步修善,為學生配置了嶄新的課桌凳,老師用上了油亮的辦公桌。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孫家嶺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在新世紀的大道上創造著燦爛的明天。

人文自然

裂劈山風景
在村子的西北方向,有座海拔633米的山峰,遠眺峰巒逶迤,如蟒蛇,似蛟龍,遊走天際;近看,險峻挺拔,巍然聳立,鬼斧神工。山上植被茂盛,鬱鬱蔥蔥,風景秀麗。
傳說,清光緒年間,有一位南蠻子到此山中藏寶,他拿出腰間的金屬瓜形狀的物體用力往上一摔,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大山崩裂,岩石倒塌,從裡面跑出兩隻馬駒,而得名鐵車。這座山下還有一深水潭,因而得名寶泉山,又名裂劈山。
1.花洞子:在樹林雜草的掩映之中,有一個矮小的山洞。洞口不大,僅容一人,洞內面積約3平方米,裡面常年開著各種顏色的野花,將山洞裝飾得如同仙境一般。傳說山神見此地美麗舒適,就在洞中住了下來。1942年以後,土匪、漢奸反動派經常到孫家嶺一帶騷擾,這山洞就成了老百姓避難的好地方。
2.豆腐石:在裂劈山上幾棵大柿子樹叢中,有一長寬各約8米、高4米的巨石,方正光滑,宛如一塊巨大的“豆腐”,故名“豆腐石”。相傳是這座山崩塌時滾落下來的。
3.大拇指溝:山南面是高達數丈的絕壁,壁下是一條深溝。傳說清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時,路經此地,站在一條山樑上向四處觀望,立刻被這裡的壯麗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伸出拇指稱讚道:“好一處仙境。”因而被稱作“大拇指溝”。
4.山神廟:在山的西北面有一處殘垣斷壁,就是“山神廟”的舊址。據說,早在1845年有人想在風景秀麗的山上建廟,開廟會。於是幾個人就在附近的村莊奔走相告。幾經周折,終於發動起附近百姓捐款捐物、出工建起了一座“山神廟”,並把每年三月三日定為廟會。每逢這天,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挑著各種不同的山貨、飯食來此趕會,熱鬧異常,如此一直持續了100多年。村裡的老年人,每逢三月三日有燒紙焚香的習慣,紀念廟會這一慶典。

人物事件

一、歷任村支書
1947年3月-1950年11月陳茂春
1950年12月-1957年2月孫兆祥
1957年3月-1958年10月池榮堂
1958年11月-1964年6月孫兆全
1964年7月-1971年9月張艾水
1971年10月-1979年12月陳俊健
1980年1月-1997年12月張艾水
1998年1月-2000年12月張廷玉
2001年1月-2007年9月 李貞實
2007年19---至今月張廷玉
二、歷任村主任
1980年1月-1983年12月張艾崇
1984年1月-1986年12月李貞實
1987年1月-1990年12月孫式禮
1991年1月-1997年12月李貞實
1998年1月-2000年12月張廷來
2001年1月-2007年9月 李貞實
2007年19---至今月張廷玉
三、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孫士學 中學高級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