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堯(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傳堯(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傳堯(1944.12.13-),礦物加工工程專家。生於黑龍江省饒河縣,山東省東平縣人。1968年本科畢業於東北大學,1981年畢業於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獲碩士學位。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副院長、院長,新疆可可托海選礦廠副廠長。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傳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黑龍江省
  • 出生日期:1944.12.13
  • 職業:學者、院士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
  • 代表作品:《矽酸鹽礦物浮選原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手冊》
研究成就,科研經歷,所獲殊榮,教學成果,

研究成就

孫院士長期從事複雜多金屬礦石選礦工藝和浮選理論研究,在鎢鉍鉬、鉛鋅、銅鎳、鋰鈹鉭鈮等複雜多金屬礦選礦領域做出重要貢獻。領導並參加柿竹園十年國家科技攻關全過程,採用主幹全浮流程和自主工業開發的高效螯合捕收劑,攻克黑白鎢和硫化礦物及多種含鈣礦物浮選分離的難題,使我國獨創的鎢鉍鉬複雜礦選礦新技術柿竹園法獲得成功,是世界鎢選礦技術的重大突破。利用礦物等可浮原理首創異步混選法並在工業推廣套用;鉛鋅浮選分離技術有多項創新推動我國鉛鋅選礦技術進步。電化學控制浮選工程化研究獲優秀成果。低鋰礦石浮選新工藝的創新使生產指標國內外領先。率先工業浮選鈹精礦和引進慣性圓錐破碎機開發均獲成功。領導研製成功BK301捕收劑填補國內空白並在國內外選廠套用。關於矽酸鹽礦物浮選的晶體化學原理的研究獲重要成果,出版學術專著一部。主編審專業書一部。論文近70篇。
孫傳堯孫傳堯

科研經歷

1968年12月,東北大學選礦專業75名畢業生有23人分配到新疆可可托海礦務局,孫傳堯是其中的一員。可可托海礦區地處中、蘇、蒙三國交界的阿爾泰山中,有聞名中外的中國新疆可可托海3#偉晶岩脈,蘊藏著豐富的鋰、鈹、鉭、鈮、銣、銫、鋯及鉿等稀有金屬資源。
礦區相當艱苦,冬季—40C的低溫是家常便飯,—60C的天氣也常遇到。除了漫長的嚴冬令人難熬外,當年物質生活的貧乏也令人難以想像。據孫傳堯回憶,剛去的10年內沒見到商店賣過雞蛋,也沒見到葡萄乾,多少年沒買到過植物油,每人每年定量供應的帶骨肉也就五千克左右。僅此而已,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當過裝卸工、房屋修繕工、井下採礦工、掘進工、選礦廠的磨礦工、重選工、磁選工、浮選工和值班長。在這些工人崗位上他練就了一身真功夫,為他後來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功底,一直在廣東凡口選礦廠搞半工業試驗時,不少人還誤認為他是一個機械工程師。幾年後,孫傳堯以其實力得到領導和工人的認可,從工人崗位調出來從事技術工作。但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搞生產技術被說成是唯“生產論”,是“低頭拉車不看路”。在8859選礦廠被戲稱為“生產維持會”的兩人生產管理組,其中之一就是孫傳堯。他和同伴抓工藝、抓設備管理、搞流程考察,進行實驗室小試和工業試驗,使生產逐步走向正軌。一個典型的事例是孫傳堯對低品位鋰礦石選礦工藝的貢獻。在1974年前後,選礦廠處理低品位的鋰礦石,因流程結構和工藝條件不適應,在一個時期內鋰精礦均為廢品,冶煉廠拒收,產品質量成了瓶頸。當時只有30歲的孫傳堯,獨自在實驗室搞科研並組織工業實施。他改造了流程結構,在鋰浮選前加設反浮選作業,預先排除比鋰輝石更易浮的角閃石等脈石,大幅度調整藥劑制度,強化串聯攪拌,當原礦含氧化鋰0.32%時,所得浮選精礦達4.42%(4%就是合格品)。這項生產指標在國內外絕無僅有,不僅結束了鋰精礦長期廢品的歷史,而且為提高低鋰資源的利用率提供了技術保障。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主業的年代,孫傳堯竟然得到了廠里領導的表揚。
1975年春,冶金部下達指示,要求可可托海礦務局和廣州有色研究院合作,迅速完成選礦工業試驗,為建設中的8766選礦廠確定流程和設備安裝提供依據。可可托海礦務局把工業試驗負責人的重擔壓在孫傳堯身上。廠里浮選機不夠,在那個邊遠地區,採購設備在時間上已無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製造。孫傳堯帶領一批技術人員和工人日夜奮戰了20多天,10台嶄新的浮選機如期製造安裝到位。在此期間,他不滿4周歲的女兒正因病住院,他竟沒捨得花一小時的時間去醫院看一眼。嚴謹的工作和勤勞的汗水終於開花結果:工業試驗開車後一次成功,保證了大選廠的建設進度。 8876選礦廠剛投產時問題多,孫傳堯在最困難最緊張的時候,在現場經常是通宵達旦的一乾就是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他先任8766選礦廠的技術總負責人,接著於1976年10月出任生產技術副廠長。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創造性解決了-50oC—-60oC的嚴寒條件下水源地供水、非保溫礦漿管道兩相流輸送、粉礦倉凍結、尾礦庫冰下沉積放礦等關鍵性的工程技術難題和大量的工藝、設備問題、終於打通了全廠流程,使1#系統鈹、鋰、鉭、鈮綜合回收工業試驗及轉產成功,為該廠的投產運營做出了重要貢獻,並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研究生,來到這令多少人嚮往的礦冶科技殿堂,有幸師從我國著名選礦專家呂永信先生。1981年,孫傳堯學業有成,獲碩士學位,被分配到該院從事科研工作。在以後的20多年中,他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堅實的理論功底,加上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成為我國知名的礦物加工工程專家,獲鋰鈹鉭鈮、銅鎳、鎢鉬鉍和鐵礦石選礦領域多項科研成果,使礦物加工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

所獲殊榮

獲國家二等獎3項;發明專利4項。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孫傳堯與合作者用10年時間對我國鉛鋅選礦開展技術攻堅,創造性地提出異步混合浮選法,在我國最大的凡口鉛鋅礦首獲成功,獲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鉛鋅分離方面也接連開創新技術,成功地用於西林、渾江、錫鐵山等礦山,多次獲部級科技獎。這些成果帶動了我國鉛鋅選礦的技術進步。
從1992年起,他努力開展電化學控制浮選綜合技術的研究並主攻工業化套用,該項技術在西林鉛鋅礦等礦山獲得成功,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它全面組織領導和參加國家“八五”“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湖南柿竹園複雜多金屬礦選礦科技攻關,與科研、設計及企業的同行合作,經歷10年奮鬥,研究成功我國獨創的鎢鉬鉍複雜多金屬選礦新技術——柿竹園法,解決了鉬鉍硫化礦,黑、白鎢礦和螢石的綜合回收技術,以及含鈣礦物浮選分離的難題,是世界鎢選礦技術的重大突破,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他正擔任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的課題負責人。
孫傳堯1985年9月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副院長,1988年2月任院長至今,是我國大型科研院所中任職時間最長的院長。
1997年,該院連續兼併了兩個瀕臨破產的工廠,開創了科研機構兼併企業的先河。如今,這兩個企業七年七大步,連續五年實現盈利。該院作為主發起人組建的北礦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行業績良好,已於2004年5月上市,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擔任院長十七年來他胸前已掛有五枚獎章:三枚是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1996年和2001年),一枚是全國勞動模範獎章(2000年),一枚是象徵著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最高榮譽的礦冶勳章(2003年)。

教學成果

指導博士生十餘人,碩士生5人。
在理論研究中,他套用礦物晶體化學原理和鍵價理論,系統研究了五大類矽酸鹽礦物的晶體結構、表面特性與浮游性之間的關係,發現了一些重要規律,工作具有開創性。在此基礎上,他與印萬忠合作出版了一部高水平學術專著《矽酸鹽礦物浮選原理》。還主編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手冊》等書。
孫傳堯率先將前蘇聯的慣性圓錐破碎機引入中國並進行開發套用獲得成功。他主持研究的硫化礦選擇性捕收劑BK301,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已在國內外推廣套用。它是中國礦業聯合會選礦委員會的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五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兩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