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仁貴(九江日報攝影部原主任)

孫仁貴(九江日報攝影部原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仁貴,1946年出生在江西都昌縣。1965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多次立功受獎,被評為五好戰士,1986年1月,孫仁貴從部隊轉業到九江日報社工作,由於工作吃苦,成績出色,很快擔任《九江日報社》主任記者、高級記者,被選為政協九江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九江市攝影家協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先後被評為江西省先進工作者和九江市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仁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都昌
  • 出生日期:1946年12月
  • 逝世日期:2013年1月15日下午6:40時
  • 職業:新聞記者
  • 畢業院校:九江師範
  • 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 主要成就:攝影作品《烽火南疆歲月稠》被人民網評為“全國十大歷史圖片”
  • 政黨:中國共產黨
工作經歷,人物軼事,人物評價,

工作經歷

孫仁貴1965年12月入伍,入伍前在九江師範的函授中師班獲結業。歷任基層連隊戰士、文書和團、師司令部文書,團政治處書記、新聞幹事,師政治部新聞幹事等職。參加過1966、1967年援越抗美出國作戰、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1980年中越邊界麻栗坡作戰和1981年雲南扣林山作戰、1984年收復老山和者陰山作戰,時任新華社昆明軍區分社前線記者組成員,1986年1月,孫仁貴從部隊轉業到九江日報社工作。
1986年末轉業到《九江日報》後,先後任要聞科編輯、副科長,科長,總編室主任、攝影部主任等職,參加過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溫家寶等中央領導蒞臨時攝影和報導工作。特別是“九八抗洪期間”孫仁貴在第一時間,近距離地把黨和國家領導人與軍民萬眾一心,力挽狂瀾,與洪水展開生死搏鬥的畫面如同一部部驚天動地的壯麗詩篇,留在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面前。在建軍80周年之際,一組珍貴的戰地攝影作品《烽火南疆歲月稠》被人民圖片網評為“全國十大歷史圖片”,他采寫的《者陰山戰場目擊記》等多篇文稿被新華總社編為內參。他的《英勇的旗手》等戰地通訊在《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全國各大報紙轉載先後多次立功受獎。
1998年,九江軍民奮力抗擊世紀大水,孫仁貴哪裡有險情就往哪裡沖。那年6月26日深夜,德安縣山洪暴發,博陽河水突漲,一夜之間縣城水深數尺,街道行船,十七八個鄉、鎮、場被淹,災情嚴重。 翌日清晨,孫仁貴跟隨市委領導趕赴德安災區,乘坐衝鋒舟穿梭採訪。幹部民眾和部隊官兵挨門逐戶轉移被困民眾、救助被困女孩等生動畫面的圖片在《九江日報》刊登後,又很快被國務院《信訪工作》雜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和《解放軍畫報》等報刊刊用。
8月7日夜晚9時許,地處長江之中的九江縣江洲鎮江堤潰口,全鄉蒙受了滅頂之災。孫仁貴凌晨4時便趕到江洲,同武警官兵一起,冒著覆舟落水的危險,迎戰激流濁浪,穿越電線樹叢,一邊救援民眾,一邊搶拍照片。拍攝的專題《緊急轉移災民》,很快在《人民日報》(華東版)頭版頭條位置刊登。
在此後的一個多星期內,孫仁貴十餘次往返於九江與江洲之間跟蹤報導,餓了就買塊速食麵啃啃,沒車就頂著烈日徒步來回,每天在大壩上步行達數十里。 在三個多月的抗洪搶險的日日夜夜,孫仁貴的足跡遍及德安、星子、湖口、都昌、彭澤等災區和梁公、益公、郭東、永安、磯山、南山等長江及鄱陽湖等主要堤段。
也是那年,九江城防堤4∽5號閘決口震驚了全國,在解放軍官兵和九江人民堵口的五晝夜,孫仁貴忍飢挨餓在現場採訪,有時夜間不便回城,便與官兵們一起在沉船的煤堆里和衣而眠。拍攝的照片除《九江日報》刊用外,還被《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江西日報》及省內外大型畫冊採用了150多幅。
那年,江澤民總書記兩次、朱鎔基總理五次、溫家寶副總理六次到九江,吳邦國、李瑞環也先後來到九江,孫仁貴每次都跟隨採訪,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的好評。採訪中央首長,要求特別高,難度也特別大。每次重任在肩,孫仁貴同志都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98年7月4日,在跟隨朱鎔基總理視察德安縣黃甬鄉鳥石門村之後,孫仁貴寫下了《朱總理送紅包》的特寫,在《江西日報》新聞周刊發表後,很快被新華社轉發,接著被《南方周末》《報刊文摘》等全國許多報章轉載,“總理送紅包”的照片被《人民日報》評為優稿。
1998年7月5日上午,朱總理親赴九江縣永安大堤視察防汛工作,就在他和省市領導及水利專家面對江濤,察看防洪工程,孫仁貴一心顧著選擇有利角度,一隻腳冷不防踩在江堤斜坡的水中。朱總理看見後,十分關切地對他說:“你小心啊,千萬別掉進江里呀!”
朱鎔基總理五次到九江,老孫都跟隨採訪,他以親身經歷寫下了《一浪一峰總關情》的通訊,並配發了多張照片,被評為江西新聞攝影一等獎、江西新聞獎二等獎。
改革開放以來,九江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和巨大變化,上世紀90年代的龍舟賽,廬山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本世紀2005年的“11·26”地震發生後的抗震救災,八里湖開發,強工興城戰略……每一件大事、每一個變化,都可以在老孫那裡找到照片,都可以看到老孫的照片發表在各種媒體。
有時為了保護照片,他不惜付出血的代價。 2002年4月8日下午7時30分,老孫拍完九江市第八次黨代會的照片,徒步從九江賓館返回報社,走到南門湖邊上,忽然一個歹徒從黑暗中闖出來,搶奪他的攝影包,攝影包里裝的是買回不久被他視為第二生命的數碼單眼相機,以及幾天來拍攝黨代會的全部圖片,老孫趴在地上,緊緊地保護著攝影包,生怕被歹徒搶走或掉到南門湖裡。歹徒把老孫打得頭破血流,西服里的襯衫都染紅了,濕透了,懷裡的攝影包怎么也不鬆手,此時飯後散步的妻子正巧路過,在妻子的呼救下,歹徒逃跑了。 老孫被打的事件激怒了報社員工,震怒了公安民警,驚動了九江市黨政軍領導。是誰竟要向老孫這樣一個大好人下毒手!時任市委書記劉積福第二天就到醫院看望,誰知老孫進行傷口包紮稍作觀察就出院了,劉積福親自趕到孫仁貴家中看望慰問。後來時任九江軍分區政委朱建國等領導都到孫仁貴家裡探望。公安機關也很快破案了,原來是一個吸毒者所為。
2006年退休後,要求單位繼續讓他承擔一定的攝影採訪任務,報社也認為,像老孫這樣德才兼備的新聞人才,應該讓他有一分光就發一分熱,所以老孫依然是那樣早出晚歸,忙於採訪。他發現自己的身子骨越來越不行了,家人和同事也都覺得他越來越消瘦,都勸他歇歇手,到醫院看看,老孫又是對自己說“不”,“不要去,我沒病”。一直到了9月底,老孫發現自己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來,精氣神似乎下降到了“0”,這才到市第一人民醫院看醫生去了。這不看則已,一看簡直令人絕望哀號,老孫到了肝癌晚期,已經出現了肝腹水。這時,老孫才翻開體檢報告單,在報告單的第二頁,明明寫著“甲胎蛋白超高”,這就是癌症的前兆,而當時老孫只看了第一頁,就再也沒往下翻。
大兒子孫小華自從弟弟去世後,時時刻刻擔憂著父母過不了這道坎,可怕的擔憂終於發生了,小華仰天長嘆:老爸呀,你怎能這樣把自己完全不放在心裡呢!
老孫原有兩個兒子,次子小雲,老孫轉業時還在昆明讀高中,小雲深得老師喜愛,老孫轉業後,他特意把小雲留在身邊讀書,小雲沒有令爹媽和老師失望,考上了雲南大學,1991年畢業後昆明一家單位有聘用他的意向,但小伙子眷戀故鄉,回到了九江,幾年都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老孫長期跟著市委領導拍照片,他的忠厚善良,他的無私誠實,是人所共知的。時任市委書記劉積福曾對老孫說:“家裡有什麼困難儘管說,能解決的儘量幫你解決。”家裡人知道後,滿懷希望地要他把小雲就業的事向領導報告,儘可能解決一下。但老孫又一次說了“不”,“不要給領導添麻煩,年輕人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的奮鬥,不要讓爹媽去操更多的心”。
小雲清楚,爸爸就是這樣一個“心裡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和家人”的人,於是,他努力奮鬥,考上了人民大學國際貿易系的研究生,在北京一邊打工,一邊讀研究生,2007年研究生畢業後,國務院企業管理局招聘人才,中央電視台招聘編輯記者,小雲筆試和面試都過關了,就在2008年春節後體檢的時候,雙方都發現了他的肝病。兩家單位的錄取顯然“漂”了,他回到了九江在家治病,確診為肝癌。小雲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念,他對哥哥說:“等我病好了,要寫一本書,題目就是《癌症不是病》。” 然而,死亡的魔鬼還是在一天天地向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逼近,2008年11月5日,小雲英年早逝,而這天已經退休兩年的孫仁貴還到廬山西海採訪去了,得知小兒子去世才匆匆趕回。小雲的去世,對這個家庭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孫仁貴的夫人肝腸寸斷,在深深的懺悔中吃齋念佛,孫仁貴本人更是鬱悶:“也許當初向市領導開了口,讓小雲留在身邊,也許他成了家,有了一份家的溫暖,也許就不會有這一幕‘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劇發生。”直到四年後老孫離開人間的那一刻,他都沒有解開這個心結。
孫仁貴長期因工勞累,積勞成疾,惡病在身,醫治無效,於2013年1月15日下午6:40時在九江逝世,終年67歲。
18,22,27這樣三個數字,構成了孫仁貴一輪人生的“鞠躬盡瘁任勞任怨的光影人生”,孫仁貴處處以一個普通百姓的面目出現,然而他的不平凡的事跡卻感動著社會不少的人眾。他病重住院和不幸逝世的訊息牽動著多少人的心,上至省里領導,下至普通市民、同事、好友,自發地到醫院探望,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廬山鐵佛寺、黃梅妙樂寺的方丈妙樂大法師,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秘書長、原人民日報華東分社攝影主管、現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圖片總監張蔚飛,還有一位多年前老孫帶過的實習生,廈門大學工作的90後女生陳馨,他們之中不少是千里迢迢專程來到九江看望或參加孫仁貴的追悼會。正如孫仁貴追悼大會正中的一幅輓聯稱:
“鞠躬盡瘁任勞任怨一生素樸平平為人傑,追光逐影聚焦瞬間兩手碩果纍纍永留芳”。
2013年1月28日,九江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向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各會員單位發出倡議:向優秀新聞工作者孫仁貴學習。倡議指出:“為大力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充分發揮優秀新聞工作者的典型示範作用,九江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向全市新聞戰線和廣大新聞工作者發出倡議:向孫仁貴同志學習。
學習孫仁貴同志堅定信念、忠誠事業的崇高精神,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我們要像孫仁貴同志那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遠大的人生追求,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發揮黨和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
學習孫仁貴同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工作態度,做一名盡職盡責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像孫仁貴同志那樣無比熱愛自己的新聞事業,兢兢業業工作,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刻苦鑽研新聞業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大力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忠實記錄全市改革發展偉大成就,為推動九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堅持新聞‘三貼近'原則,認真落實‘走轉改’,努力采寫體現時代主旋律、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新聞作品。
學習孫仁貴同志清白做事、坦誠助人的生活節操,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我們要向孫仁貴同志那樣,堅持昂然銳氣和浩然正氣,遵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嚴守新聞工作者紀律。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堅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自覺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全市各新聞媒體要組織開展好向孫仁貴同志學習的活動,認真學習孫仁貴同志的先進事跡,弘揚孫仁貴同志的崇高精神,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職業素養、紮實的工作業績,為九江爭得應有地位、人民過上小康生活貢獻更大的力量。”
又據九江傳媒網報導:九江市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日前聯合發出《關於開展向孫仁貴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江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共江西省九江市委書記鐘利貴對學習孫仁貴同志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作出批示,指出:“孫仁貴同志愛崗敬業,誠懇待人值得學習。”
《通知》指出:孫仁貴同志生前是九江日報社主任記者、十一屆市政協委員。省先進工作者、市勞動模範、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十佳記者”。因病逝世,享年67歲。
通知說,孫仁貴同志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地為新聞宣傳事業忘我工作,把全部人生輝煌奉獻給了新聞宣傳事業,用生命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亮麗風采。 通知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孫仁貴同志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忠誠於黨的優良政治品格;學習他愛崗敬業,精業篤行的紮實工作作風;學習他誠懇待人,甘於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實際行動為九江爭得應有地位,人民過上小康生活貢獻更大的力量。

人物軼事

智解鳳梨彈1966年10月,某部炮兵師接受命令,從福建經雲南馳騁到越南,支援越南抗擊美國的侵略。美軍在越南空投的炸彈,可謂是花樣翻新,有一種叫“子母彈”——因其形狀像鳳梨,所以又稱“鳳梨彈”,就是美國侵略軍使用的一種近似集束炸彈的航空炸彈,這種禁止使用的“極度殘酷”的炸彈,降落到預定的高度或到達設定的時間時,炸彈自動打開,釋放出數十甚至數百個小炸彈,在大面積內對人員造成極大殺傷。我援越部隊對這種炸彈是陌生的。 某炮團在獲取一枚沒有爆炸的“啞彈”後,參謀長王孝叫來文書孫仁貴,要他去工程兵駐地,請一位專家來解剖鳳梨彈,給全團做教具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用。孫仁貴到了工程兵司令部,得到的訊息是炸彈專家回國了,眼下無人可以頂替。王參謀長聽說專家不在,急得在竹子和茅草搭成的團指揮所踱來踱去:“這、這、這可怎么辦呢!”“參謀長,解剖那玩意兒,真的那么重要嗎?”孫仁貴不解地問。“你知道鳳梨彈對部隊的威脅有多大嗎?我們只有了解它的構造,摸清它的脾氣,才能採取相應措施,減少它的威脅,可是現在我們對它一無所知啊!”
孫仁貴沉默良久,鼓起勇氣對參謀長說:“那就讓我去試試看。” 事關重大,時間緊迫,參謀長也別無它法了,他拍了拍孫仁貴的肩膀說:“小孫,你有什麼要求嗎?”“如果萬一我犧牲了,挎包里的40元津貼費,請代寄給我媽媽,還有請追認我為共產黨員。”
就這樣,孫仁貴帶上老虎鉗、螺絲刀、鑷子、剪子等上路了,參謀長還給他帶上了一頂鋼盔,穿上了一件大衣,“萬一有什麼不測,可以防防身啊!” 鳳梨彈埋在指揮所山後,孫仁貴撥開剛剛淋過一場雨的灌木和荊棘,行走了幾百米,看見了一堆新土,這就是埋鳳梨彈的地方。他挖開了新土,抱出了一米多長、茶杯粗的子母彈。子母彈的鋁質外殼有三到四毫米厚,他拿起剪刀,一絲絲地咬,一絲絲地啃,好不容易剪開了外殼,露出了金黃色的鳳梨彈體,像鳳梨也像蓮蓬,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第一枚。後來數了數,每隻“鳳梨”裡面有360粒小鋼珠,還夾雜著無數小彈片,一旦彈體爆炸,它們就像天女散花一樣射向周圍,殺傷生命。
在“鳳梨”外部,有幾個閃亮的葉片,像一個鐘錶,孫仁貴根據平時掌握的炸彈知識,知道這就是擊發裝置,解剖工作最關鍵、最核心、最危險的環節到了! 孫仁掏出鋼筆,憋住呼吸,撥開了一根最小的彈簧。不知觸動了哪根神經,三個葉片飛快地轉動起來,一根鋼針正對著一根雷管模樣的裝置,如果遭到撞擊,就會立即爆炸,自己的身體就會被無數的鋼珠和彈片打得像馬蜂窩一樣。他緊張而不慌亂,用鑷子取下了一個最小的齒輪,葉片的轉動停止了。 孫仁貴後退幾步,看看再也沒有動靜,知道再也不會爆炸了,於是又開始了彈頭和彈體的“分家”。由於炸彈在土裡埋了較長時間,連線部分的螺絲生鏽了,他用小刀把鐵鏽一點點地刮掉,用老虎鉗一絲絲地擰,手磨起了血泡,泡破了又流出了鮮血,終於把彈頭和彈體拆開了,只見主體部分裝的全是黃色的烈性炸藥。
接著,他又拆開了第二枚、第三枚,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鏖戰,一個“鳳梨彈”里裝的四顆小炸彈全都拆除了。 “成功了!”孫仁貴感到無比的高興和欣慰,接下來就是要銷毀四個雷管。銷毀雷管的爆炸聲在山谷中迴蕩,一直在遠處等候孫仁貴的參謀長和戰友們嚇壞了,以為他“光榮犧牲”了。眼尖的戰友站到高處一看,發現孫仁貴似乎在撿什麼東西,然後他大聲喊:“孫仁貴沒事,他成功了!”當大家簇擁到一塊歡呼勝利的時候,參謀長問:“你是要立功,還是評‘五好戰士’?”“當然要立功,把立功喜報寄回家!”但後來還是評為“五好戰士”。
孫仁貴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時的內心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豪邁感。
再現者陰山戰鬥1984年,我軍展開了奪回被越軍占領的老山、者陰山的戰鬥。老孫是新華社昆明軍區分社前線攝影組的記者。在奪取者陰山1075高地的戰鬥中,他在前線指揮所一待就是3個多月。4月30日凌晨,伴隨著隆隆炮聲,奪取高地的戰鬥打響了。孫仁貴挎上照相機,跟著衝鋒的部隊官兵,冒著槍林彈雨向1075高地衝鋒。越軍在明碉暗堡里瘋狂反抗,無數炮彈就在身邊炸開,子彈“嗖嗖”從耳邊呼嘯而過。
孫仁貴是唯一跟著部隊衝鋒的攝影記者,按照當時作戰部隊的規定:記者如果到戰地採訪,要有兩個戰士隨身作安全保護。從指揮所到戰場採訪,孫仁貴沒有向部隊領導報告,一旦報告了,就要有兩個戰士作安全保護,他們會為了安全而限制自己的行動。他深知拍下這些照片,對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見證歷史的重要和珍貴,所以他冒著槍林彈雨拍下一卷又一卷的膠片。 中午12時16分,當我軍衝到者陰山海拔1075.2米的最高峰時,孫仁貴俯瞰山下,被燒成了一片焦土的山坡,彈痕遍地,狼煙四起,許多年輕的戰士為了奪回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倒在了彈坑邊上,一位頭纏血染繃帶的戰士,從彈坑裡爬起來,端起衝鋒鎗準備繼續衝鋒,身邊是一具具倒下的屍體,孫仁貴滿含熱淚,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不僅在新華社內參和許多媒體發表,後來還和他拍的另外幾張一道,存入了軍事博物館,他寫的《紅旗插上者陰山》的文字稿,也在多家報刊刊登。
“心裡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
“心裡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用這句名言形容孫仁貴的為人處世原則,或者說是他的價值觀,是恰如其分的。用他兒子的話說,就是“我爸在家裡永遠說‘不’,在外頭只會點頭稱‘是’”。 孫仁貴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沒有任何嗜好,娛樂、休閒、瀟灑,與他無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聲色犬馬更是離他遙遠得恍若是另一個星球的事。時下每當重大活動或記者集體去採訪,中餐晚餐或有飯局招待,而每到用餐時,總是不見老孫,有時找也找不著。去哪了?用膠捲的年代他到彩擴店沖膠捲去了,用數位相機,他還是到彩擴店處理圖片去了。
有一次,報社攝影部主任接到市直某單位一個電話,說孫記者給他們拍的照片為什麼還沒有送過來。攝影部主任坦誠地告訴他:“老孫很忙,也很老實,給你們拍照片就花費了許多時間,照片應該自己來拿”。 過了一小時左右,老孫汗流浹背地回到辦公室,同事問他哪裡來,他說把某單位的照片送去了。老孫就是這樣,哪個單位和個人請他拍照片,都是有求必應,不收取任何報酬。照片拍了,還要到彩擴店擴印好照片,再送去。不僅是賠了時間和精力,有時還要賠錢。老孫幫人家把照片拍好了,送上門了,卻從不開口提錢的事。也許在有些單位或個人看來,這錢老孫可以報銷,局外人不知,報社對攝影記者的材料費用,一直是實行嚴格核算後的包乾制,不會有剩餘的。彩擴店知道,老孫總是欠下幾千元的單,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掏自己的腰包買了,許多同事都看過老孫一大疊發票,總數有四萬多元,這對一個工薪族來說,可不是小數字呀!

人物評價

在這27個年頭裡,孫仁貴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知識和智慧宣傳九江。如果用“孫仁貴”的名字進行一番“百度”搜尋,可以找到他拍攝的至少2000張宣傳九江的圖片,這些照片在宣傳九江的同時,也用視覺形象,真實地記錄了九江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老孫在報社當過副科長、科長,副主任、主任,更多的是當攝影記者。職務上上下下從不計較,只要是有照相機拍照片,他就會像一頭牛那樣地不怕勞累地去耕作。
他在新聞從業人員中是把好手,文章寫得生動、優美,平時似乎沉默寡言,一旦打開話匣子卻非常幽默。 當然,他最熱愛、最投入、最擅長的還是新聞攝影,談起他的攝影水平和能力,沒有一個不翹起大拇指稱讚的。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九江的重大活動和重大事件,老孫一直是作為九江日報的主力攝影記者出現在第一線的,也毫無愧色地是九江攝影界的翹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