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庵遺址

孤峰庵遺址

原西營鎮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屬錦繡川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屬東南鄉。民國十三年(19240)屬東廡鄉。1948年設西營區。1950年屬第七區西營鄉。1955年改稱西營區西營鄉。1959年屬繡川公社西營管理區。同年6月將繡川公社改稱西營公社。1961年調整為西營區。1965年設西營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設西營區。1985年撤區並鄉設立西營鎮。

孤峰庵位於西營西南4公里處,東南依黑牛寨,南鄰老泉,西北為東大峪。屬秦口峪村民委員會。

清代,住戶由秦口峪遷此建村。在秦口峪東南山峪有一孤峰,峰上有座明代修建的孤峰庵。村以庵得名。

據殘存的碑文記載:該庵屬柳埠神通寺的下院,曾是該庵主持朗公和尚納涼的地方。孤峰庵周圍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泉水豐富。部分地勢平緩適合於種植農作物,能夠保證寺內的生活需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孤峰庵遺址
  • 類型:遺址
基本介紹,人文環境,歷史沿革,維修紀錄,形制及特徵,

基本介紹

孤峰庵位於秦口峪村東南,黑牛寨翻山而下便是。這裡山巒疊障、岩石孤突,遠遠望去,仿佛幾個大缸並排在那裡,人們說這裡是王母娘娘存放寶器的大石瓮。早先曾有一座不小的寺院建於山腳。據殘存的碑文記載:該寺屬柳埠神通寺的下院,曾是該寺主持朗公和尚納涼的地方。清代歷城縣誌上記載著:秦口峪之東山有泉曰"清歷",上有泉曰"老泉"。出山腰間,水亦入川。清謝阡游此詩云:峪口泉流清露沙,清泉小圊一亭斜,籬門虛掩繩床淨,罌傑盈畦欲放花。
孤峰庵遺址
孤峰庵遺址

人文環境

秦口峪曾名擒寇峪、擒口、勤口峪、噙口峪。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傳說,該村東山黑牛寨上有匪寇占山為王,時常騷擾百姓,官兵前來剿匪,匪寇流竄至此,被擒獲,故得名擒寇峪。後以諧音延稱秦口峪。明崇禎《歷城縣誌》記載:“錦繡川路:擒口”。清乾隆《歷城縣誌》記載:“東南鄉南保泉三:勤口峪”。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記載:“東廡鄉南保泉三:噙口峪”。
在秦口峪村還有一位僧侶的後人李法元先生,經他了解這座寺院的從明朝到的歷任主持分別是:普悅、同修、沙運、戒心、丁春。其中丁春還有兩位師兄弟,分別為丁和、丁發,這兩位大師已還俗,現已去世。“丁和”大師的原籍為歷城區柳埠鎮,原名為李玉和,便是李法元的爺爺。普悅大師、同修大師都是這個寺院內非常早的大師,只有一些很模糊的傳說了,在碑文上也是只提了一下法號,並沒有很多的記載。
從沙運大師開始在附近的老人的記憶里還是由一些印象的。沙運大師——在當時周邊最有名的大師,相傳當時神通寺的主持都要來親自到孤峰庵來,與沙運大師探討經文,並且沙運大師善於經營,在他當主持的時候,寺院的香火非常的旺盛,周邊村民都來祭拜。寺院也會經常施捨與周邊的村民。據說沙運大師在圓寂時候寺院請來的戲班,連唱了三天。
相傳沙運有三個徒弟,但是這三個徒弟都非常的平庸,沒有什麼能力,其中戒心做了主持後,寺院一直維持現狀沒有什麼大的變動。
戒心大師三人分別收了三個徒弟,分別是丁春、丁發、丁和。丁春大師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也是唯一一個到京城參加佛經學習和考核的人,據說他當時在京城通過了主持的考核,但是他通過考核後,濟南就解放了,寺院也就廢除了。
在周邊老人那了解到丁春大師不只聰明能幹,而且是個非常有孝心的人,他在京城學習的時候,他得知師爺沙運大師即將圓寂的時候,他日夜兼程的趕回來,他為了能讓師爺高興,他想通過自己的能力將周邊的幾個寺院收編為自己的下院,可是沒等他將此計畫實施完成,他的師爺沙運大師便圓寂了。他勵志一定完成自己心愿便在沙運大師圓寂後再次啟程到京城學習,但是在他回來的途中,濟南解放廢除了寺院,於是丁春大師開始頹廢,為他的師兄辦好了還俗的儀式,在給他的師兄們成家立業後不久便圓寂升天了。
丁發和丁和兩位大師成家以後,丁和大師(李玉和)不願離開寺院便一直在寺院內居住,他將他所知道的全部口述給他的孫子李法元。丁和大師(李玉和)於76年去世。

歷史沿革

原西營鎮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屬錦繡川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屬東南鄉。民國十三年(19240)屬東廡鄉。1948年設西營區。1950年屬第七區西營鄉。1955年改稱西營區西營鄉。1959年屬繡川公社西營管理區。同年6月將繡川公社改稱西營公社。1961年調整為西營區。1965年設西營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設西營區。1985年撤區並鄉設立西營鎮。
孤峰庵位於西營西南4公里處,東南依黑牛寨,南鄰老泉,西北為東大峪。屬秦口峪村民委員會。
清代,住戶由秦口峪遷此建村。在秦口峪東南山峪有一孤峰,峰上有座明代修建的孤峰庵。村以庵得名。
據殘存的碑文記載:該庵屬柳埠神通寺的下院,曾是該庵主持朗公和尚納涼的地方。孤峰庵周圍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泉水豐富。部分地勢平緩適合於種植農作物,能夠保證寺內的生活需求。

維修紀錄

現在的孤峰庵雖是殘敗一片,它還是極力的展現出它原始面貌,但由於時間的緣故,已經沒有人記得它的歷史。
在本次考察中我們發現了在門口位置有處碑林,每塊碑上都有模糊的碑記。在碑林中我們得知寺院曾多次維修過:
1、嘉靖末年:主持洪玉重修第一次;
2、大清乾隆乙丑年:主持道遠及其徒興發、興壽又重修第二次;
3、嘉慶戊寅年:法祿徒孫文空重修第三次;
4、在封門用的重修石碑未能看出時間,但通過已有的文字介紹為最後一次重修。

形制及特徵

本建築群雖無完整的建築,但是通過所剩的基礎可以看出原來的建築格局,主要建築群體以門口與正殿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呈對稱形式布置。
1、碑林:
在寺門外面便是碑林,一共有四通碑。分別是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重修碑。其中清朝的最後一次重修碑擋在了寺門內,此碑高1.56m,寬0.62m。門口處依然樹立的碑是道光年間的,此碑高0.9m,寬1.2m,厚0.3m。其他兩通碑都已損壞。(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1-6)
2、寺門:
寺門現存牆鹼腳可以看出他的尺寸,此門占地面積為:2.88×3.5m,高度為0.75m,以上還有殘存的土坯粉塵。寺門是常年不開的,只有寺院內發生重大的事情才會開門,相傳最後三次開寺門是因為沙運、戒心、丁春長老圓寂才開的,正常寺院內生活和人們到寺院內供奉都是走偏門的。在解放後,整個寺院還是相安無事的,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有人要上山拆寺院,李玉和老先生帶領他的後人,用石碑將寺門封住,並拿出地契才將此事平息。(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7、8、)
3、正殿:
正殿面闊4間長8米,進深2間長6.25米。南面是4棵直徑約計1000px木柱(現已無從考證)。店內正面供奉了3尊佛像(泥胎),南面供奉了一座小的木質佛像。在大殿的東山上彩繪的是人不孝到地獄是如何的,西山上彩繪的是人作惡到陰間是如何的。(詳見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9-12)
4、東耳房:
當時是個很小的房子,裡面放著一些雜物。(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片13)
5、東廂房:
南北面闊四間長度為12.75m,進深1間長度為:3.2m,房間的最南側一間為原寺院的糧食倉庫,在倉庫與房間之間有一道500mm的石牆作為分隔。根據古時的說法,東廂房是上房,是權力較大的人居住的,因此東廂房居住了歷任主持。(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14、15)
6、西廂房:
南北面闊四間長度為12.75m,進深1間長度為:3.3m,房間的最南側一間為原寺院的伙房,在伙房與房間之間有一道500mm的石牆作為分隔。當時居住的是普通的僧侶。(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16-18)
7、廁所:
在內院的東南角設有獨立廁所,廁所南北長3m,東西長3.1m,在門口部位設有門枕石。(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14)
8、柴房:
外院的最南側是柴房,柴房南北長3m,東西長3.6m。(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20)
9、磨坊:
磨坊南北面闊2間,長5.5m,進深1間,長3.7m。磨坊內設有一棵石柱,經介紹此石柱當時是頂梁用的。在古代寺院是非常富有的,因為僧侶們每天除了誦經外,只能去勞作,人多了開荒的土地也就多了,所以他們有自己的磨坊。磨坊內設有石碾和磨盤。(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21、22)
10、牲口棚:
寺院內有專門飼養驢和羊的牲口棚及院落。牲口棚設在外院的北端,與正殿相鄰但是為獨立的建築。此建築東西長:6.5m,南北長5.1m。此地面與正殿地坪落差為1.1m。(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23-25)
11、後院:
主要以土石結構為主,牆鹼腳高0.7m,通面闊3間,最西側一間為單獨的一間的伙房,長2.75m,進深3.1m。東側兩間為臥室,東西長5.3m,進深3.1m。後院是專管後勤的和尚居住的地方,並且有獨立院落。他的院落可以直接進入前面的牲口棚內,可以再從前面將牲口趕出棚內,到外面放養。(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26)
12、場院:
在整個建築群的西南角,不規則形狀,東西最長處21m,南北最長處為15.4m主要是晾曬糧食和鍛鍊身體的場所。(詳見建築殘損現狀照片圖片27)
孤峰庵遺址
施工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