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玉璽

季玉璽,字璞琢,1940年生人,山東省鄆城縣武安鎮季莊村人。大專文化程度。為人忠厚坦誠,講義氣好朋友,為人良善,愛好廣泛。除酷愛古箏藝術長期從事山東古箏樂的挖掘、整理、研究、推廣外,好詩詞喜書法,並對周易頗感興趣,對事物的見解有獨到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玉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40年
季玉璽個人事跡,個人事跡,學藝經歷,成長經歷,個人作品,

季玉璽個人事跡

個人事跡

季玉璽自幼跟隨其外祖父——山東派著名古箏大師張為昭先生學彈古箏,得其真傳,深有造詣。
張為昭先生(1895-1965),山東省鄆城縣武安鎮張坑村人士。生於箏琴世家,其父張原成為清末秀才,通音律,熱愛箏琴,並能演唱琴書。為了支持張為昭兄弟三人學習古箏套曲《碰八板》加之廣交賓朋將百餘畝良田賣去大半。

學藝經歷

當時鄆城縣黎同莊黎邦榮是當地很有名氣的彈箏高人,並能演奏山東大板箏曲《碰八板》套曲。張為昭兄弟三人在其父的支持下拜黎邦榮為師。每天夜裡騎馬去師父那裡學習《碰八板》古箏套曲。《碰八板》套曲的演奏是由古箏、揚琴、琵琶、胡琴(當時稱胡琴為如意句),四種樂器同時演奏的不同曲譜的合樂樂章。在老師的精心教導下,這四種樂器他們兄弟三人都能輪換演奏。在一個下了一天大雪的夜晚,他們兄弟三人照常騎馬去師父家學習《碰八板》套曲,學至半夜後騎馬回家,剛走到家門口,想起在《鶯轉黃鸝》箏曲中忘記了一個樂句,於是他們又打馬返回師父家去問,師父將其中的一個樂句念給他們,他們記住後,緊接著催馬而回,張坑離黎同莊三十餘里,因馬跑的快,累出了汗,出了汗之後又受了寒就得病死去。又一年,他們兄弟三人在其父張原成的指導下,演練《碰八板》時,馬棚里的一個小馬駒被老馬的韁繩勒住了脖子,家人喊他們快去將老馬的韁繩解開,等他們堅持將《碰八板》演奏完再去解老馬韁繩時,小馬駒已被勒死。至今當地還流傳著張為昭兄弟三人為學古箏套曲累死一匹馬,演奏《碰八板》勒死一馬駒的故事。
五十年代國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成立。張為昭先生被聘到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古箏,是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古箏教師,教授級。與河南省的曹東扶、廣東省的羅九香等知名箏家同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張為昭、曹東扶為北派古箏代表,羅九香為南派古箏代表。
張為昭先生一生培養了大批古箏藝術人才,教授級的就有十多位,分布在全國各地。如:西安音樂學院的高自成、山東藝術學院的韓庭貴、上海音樂學院的何寶泉、星海音樂學院的史兆元、天津歌舞團的劉學德等古箏界知名人士。

成長經歷

季玉璽幼年住在外祖父家(其外祖父只有一女),受其薰陶,加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學彈古箏很快。先從識譜、讀譜、韻曲開始,再到灌耳音,當時都是“工尺”譜,必須口耳相傳,學習難度很大,不會讀譜、韻曲,就不知道樂曲的節奏和音準、音高,由於學曲難度大,老師必須口傳心授,念出樂曲音韻和節奏來,將曲譜背熟,再在古箏上試彈。由於他本人刻苦學習,勤奮認真,當時大部分箏曲都能熟背下來,後來由“工尺”譜譯成簡譜,學習樂曲加演奏就更快捷了。他的古箏演奏基本功就是在那時練出來的。
一九五七年,季玉璽考入中學後,在學校讀書,其外祖父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上學費用全由他外祖父供應。在中學期間仍然堅持彈練古箏。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也從未間斷。每到學校放假,在家白天要參加生產隊勞動,夜裡也要堅持彈箏,就是餓著肚子也要彈下去。寒假每彈至半夜餓的實在沒有辦法,就找個凍胡蘿蔔充飢。五九年寒假去其外祖父家學箏(當時其外祖父從中央音樂學院回來探家),其家離外祖父家有六里多路,中間有一條河溝,裡面的水結了冰,沿冰過河時因冰薄不甚掉入水中,棉褲全部濕透,等走到外祖父家時棉褲上都已結成了冰。
一九六零年國中畢業後,考入菏澤農業機械專業學校,當時在西安藝術學院(後來改為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古箏的高自成邀他去西安藝術學院深造以便留校任教。季玉璽在徵求所在學校老師意見時,他的老師認為:“國家實現機械化很需要專業技術人才,農機畢業後國家也給安排工作,做個古箏業餘愛好者也能發揮其特長”。在當時的形勢下沒去西安,後因“三年自然災害”中央制訂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大批新上項目下馬,一部分學校也在其內,季玉璽當時所在的學校也被砍掉了,人回到農村。
季玉璽回到農村後不久在大隊當了會計,在此期間練箏從不間斷。在1963年的一個夏夜,季玉璽一人在自己辦公的房子裡練習古箏樂,外邊大雨滂沱,裡面彈奏《慶豐收》的季玉璽,完全沉浸在藝術的世界裡,對外邊的大雨渾然不覺。彈奏完畢季玉璽準備回家,剛走出那間房子,那間年久失修的房子就倒了,嚇得季玉璽出了一身冷汗——剛才彈奏入迷了,根本沒有對房子將要倒塌的狀況有一點察覺。
季玉璽在大隊工作期間,不斷跟隨本地琴書說唱藝人下鄉演出。同時又從民間藝人那裡挖掘、收集琴書唱腔曲牌和民間流傳的其它音樂曲牌,並加以整理。期間不少文藝團體聘請他,因其父親長年有病,臥床不起,加之村大隊工作需要也不讓走,因此錯過多次從事古箏專業工作的機會。一九七一年被公社抽到社辦窯廠工作,在此期間,培養出一大批學生,並不斷參加地、縣舉辦的文藝演出和研討會。
季玉璽除全面繼承了其外祖父的箏藝外,多年來又挖掘整理了多部箏曲,修正了以往曲目的錯訛部分,對部分箏曲的曲意進行重新破譯、解釋,對箏曲板序做了調整,並創編了多首古箏新曲目,總結出傳統古箏演奏口訣。

個人作品

季玉璽多年來挖掘整理了《鴻雁夜啼》、《文姬思漢》、《寒江春水》、《月郎風清》、《月射寒江》、《玉女思春》、《金雞報曉》、《鳥韻樵歌》、《山寺晚鐘》、《柳外聽鶯》等30餘首古箏曲譜。
整理改編了部分“山東梆子”曲牌和“柳子戲”曲牌。經他整理改編的“山東梆子”曲牌有《大桃紅》、《小桃紅》、《大救駕》、《大金錢》、《小金錢》、《苦中樂》、《哭靈堂》、《開幕曲》、《幕間曲》、《分別曲》等。“柳子戲”曲牌有《山坡羊》、《水落鶯》、《大青陽》、《小青陽》、《一枝花》、《四合四》、《二八調揚州》等。通過他的整理改編,使這些樂曲在古箏表演上更加得心應手,音韻更加流暢優美。
創編了《鄉音》(獲得菏澤地區器樂作曲一等獎)、《農家樂》、《四大景》、《哀思》、《佛音》、《高山》、《蘇武牧羊變奏曲》、《繡金匾變奏曲》、《紅娘巧辯變奏曲》、《山東琴書曲牌變奏》等箏曲。
在挖掘整理箏曲、曲牌時修正了以往曲目的錯訛部分,並予以糾正。如:《一見風》應為《御駕封》,《楊州開門》應為《上字開門》,《柳子開門》應為《六字開門》,《玉女繡針》應為《玉女繡枕》,《文姬歸汗》應為《文姬思漢》,《玉美針》應為《玉美人》,《紅娘巧連》應為《紅娘巧聯》,《鸚囀黃鸝》應為《鶯囀黃鸝》。
糾正了大板箏曲的板式,將大板箏曲作為四板板式演奏的《竹林秋月》改為一板板式演奏,做為四板板式演奏的《文姬思漢》改為二板板式演奏,做為四板板式演奏的《普天同慶》改為三板板式演奏。
對各大板箏曲的命名依據與曲意作了考證。如大板箏曲第一大板《隱公自嘆》,它是公元220年曹植被貶為鄄城侯,隱居鄄城時,因受壓抑不得志所作的箏曲。大板箏曲第二的《鴻雁夜啼》和大板第三的《鴻雁捎書》是描述漢朝蘇武留胡北海牧羊時的箏曲。《鴻雁夜啼》描述了蘇武憂國憂民思念家鄉,深夜聽到鴻雁哀嗚,思緒萬千,悲壯感傷,和他心存漢朝社稷,定使匈奴恭服漢朝的複雜心情。《鴻雁捎書》則是描述蘇武北海牧羊時思念家鄉,想讓家鄉人知道他的處境,寄書於漢廷。當時又沒有寄書的條件,只好將臥在雪中的鴻雁抓住幾隻,將寫好的書信系在鴻雁的腿上,把書信帶到漢廷,僥倖有人發現他在鴻雁腿上所系書信的期盼心情。
季玉璽在多年的古箏演奏中總結出了傳統古箏演奏要旨為“右手職彈,左手司按,彈在發聲,按以作韻,以韻補聲,聲韻相承,陰陽相合”。在演奏指法上總結出右手的劈、托、抹、挑、勾、剔、輪、搖、打、摘、撮、撐,左手的虛、實、點、空、按、滑、吟、走、揉、顫、扣、壓。且糾正了部分人對古箏個別音韻不當的解釋。
季玉璽在長期研究古箏樂曲時發現其他箏派箏曲的形成多數與當地的民間音樂、曲藝、戲曲、民歌、民俗、民風有著深厚的淵源。如河南箏曲與《河南大調曲子》,潮州箏曲與《潮州弦詩》,客家箏曲與《廣東漢樂》,浙江箏曲與《杭州灘簧》,秦箏箏曲與《陝西秦腔》、《榆林小調》。但山東《八板體》樂曲結構嚴謹,科學規律,樂句明晰,與當地的任何戲曲音樂、民間小曲、曲牌毫無相近之處。他認為山東《八板體》樂曲應屬於宮廷音樂或文人音樂(山東箏曲也有民間音樂韻味和琴書曲牌唱腔韻味的箏曲,但這些都不屬《八板體》)。
季玉璽通過對菏澤地區的《八板體》曲式結構研究認為,其作曲依據是科學之母——中國的易經八卦。在他編寫的《齊魯遺音》一書(草稿)中這樣寫到“……菏澤地區的八板體箏曲,曲式結構科學嚴謹,規範巧妙,都是六十八板的定板曲譜,每首樂曲都由八個樂句組成,這八個樂句在“工尺譜”上記有一板、二板、三板、四板……八板,八個板數。這八個樂句除第五樂句為十二板(拍)外,其他樂句均為八板。這樣由八個樂句組成的樂曲共為六十八板(拍)即《八板體》樂曲,曲式結構亦稱之為山東大板箏曲。”“……山東大板箏曲每首樂曲皆為六十八板,均由八個樂句組成,且都在樂曲的第五樂句加上四板,而且又是那么規律。每首樂曲雖樂曲曲譜音符排列不同,但都能同時演奏,並能和諧的組合在一起,尤其是古箏、揚琴、琵琶、胡琴(又稱如意句)四種樂器演奏各自的樂譜時抑揚起伏,即分即合,轉繞點碰,聽起來此起彼落,此強彼弱,即昂即微,交織穿插,跌宕起伏,變化莫測,可謂中國復調音樂之精粹。”
季玉璽在他的《齊魯遺音》(草稿)一書中又寫到“……《八板體》的樂曲結構是每首樂曲的八個樂句代表著先天八卦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方(八方為八節),每個樂句除在第五樂句加四板外都是八板,(8×8)六十四板,八個樂句的六十四板代表了後天八卦的六十四卦,也代表著音樂是有靈感的,並象徵著樂曲的變化是奇妙莫測的。而在樂曲的第五樂句加上四板,第五樂句為十二板。在第五樂句加的四板代表了四象(四季),為什麼要在樂曲的第五樂句加上四板,而不在其餘七個樂句的某一樂句上加四板?這是因為在八卦六爻中“五”為“九五”之尊,“五”為尊者,尊者,王也。所以給第五樂句加上四板,第五樂句為十二板。這十二板代表著一年的十二個月,象徵著四季分明,有王者英明之意。這樣由八個樂句組成的《八板體》樂曲結構共為六十八板,這也就是山東箏人常說的《山東大板箏曲》八八六十八板樂曲曲體結構之依據。八八六十八板的三個八數(8×3)為二十四,這又代表了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山東大板箏曲分第一大板、第二大板、第三大板、第四大板四個板式。即慢板、中板、閃板、流水板四個板式,這四個板式又代表了一年的四季(每首樂曲在第五樂句加的四板也代表四季)。所以山東大板箏曲的“八板體”樂曲曲式結構象徵著一年的四季,八節,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符合天理人法”。
對於《八板體》樂曲的出處,在他的《齊魯遺音》一書中提到“……菏澤地區的《八板體》樂曲結構那么玄奧高深,不是一般人能創作出來的,到底出自何時何處何人之手?推測可能是從宮廷傳出或是曹植被貶為鄄城侯時留下的遺作。……據老一輩古箏藝人傳說,在盛唐時期有一宮女逃出宮廷,隱居在鄆鄄一帶傳授古箏藝術。……曹植是當時的撫箏高手,留下了“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弦鳴慷有音,撫彈箏慨余”的詠箏詩句,《八板體》樂曲是他留下的遺作是極有可能的。《八板體》樂曲的命名高雅,曲式結構規律嚴謹,樂曲韻味獨特,在當時倘若沒有高深文化和精通音律的人士是創編不出此類樂曲的。……從樂曲命名上如:《漢宮秋月》、《美女思鄉》、《文姬思漢》樂曲曲目都是描寫古遠的故事。更能看出菏澤地區的古箏藝術,歷史源遠流長。
在他的《齊魯遺音》(草稿)中同時寫到“……菏澤地區的《八板體》樂曲結構多數都是前兩大樂句相同。前一大樂句為立題,第二大樂句為點題,在第二大樂句的後兩拍破題轉韻後,在第三大樂句乘接第二大樂句將整個樂曲鋪展開來,為展現整個樂曲全貌拉開序幕。
季玉璽因諸多原因未能從事古箏專業工作,但他對山東古箏樂的研究有獨到之處,演奏功底深厚,功力紮實,運指科學,指序規範,指法乾淨,有力度,發音清亮純正,韻味濃郁。左右手配合巧妙,揉顫有獨到之處,揉顫外功與內功相結合,體現了山東派古箏藝術獨有的風格神韻。
他教授學生從不計較報酬,對學生耐心認真,要求嚴格,一絲不苟,手把手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示範指正,使學生一直達到音韻準確到位,運指合理科學,指序規範,節奏準確,發音純正為止。並要求學生注意演奏姿勢及舞台形象,使演奏姿勢優美,端莊大方。並教育學生要熱愛民族傳統文化,自己看得起自己,尊師重教,做一個有道德有藝術特長熱愛祖國的有用人材。
多年來,不少國內外箏家名流登門拜訪,交流箏藝。凡來訪者他都熱情接待,毫無保留的將山東古箏藝術的獨到之處介紹給他們,並得到來訪者的高度評價。同時不斷接受新聞媒體的採訪。並多次參加國內外舉辦的文藝演出和古箏研討會。如八一年的“泉城之秋”音樂會,八五年在菏澤市舉辦的“魯西南民樂調演”,九一年在遼寧朝陽市舉辦的“中國古箏研討會”,二00四年參加菏澤市民間音樂赴京演出。
為弘揚國粹,推廣古箏藝術,九一年在鄆城與山東師範大學古箏教授趙淑屏一起創辦了《齊魯古箏樂館》.編寫了古箏教材和初學古箏指法要旨。編寫了多篇論文,培養了大批學生。早年的學生大多已成為知名箏家。
季玉璽除了參加演出和教學外,近年來又致力于山東古箏藝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他編寫的十餘萬字的《齊魯遺音》一書已近草成。目錄分為:(一)古箏概述;(二)風格獨特的山東派古箏;(三)山東大板箏曲《大花字工尺譜》;(四)五十年代張為昭古箏大師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期間演奏的古箏曲譜;(五)從張為昭古箏大師傳授的古箏曲譜與指法看山東古箏樂的傳統演奏技法;(六)山東大板箏曲“八板體”樂曲結構之依據是科學之母——中國的易經八卦;(七)碰八板(絲弦碰八板、箏琴碰八板、雙箏碰八板、箏琶碰八板);(八)山東古箏名曲賞析;(九)山東古箏名家的藝術生涯;(十)箏藝雜談;(十一)古箏史話;(十二)箏樂詩抄;(十三)名家箏話;(十四)箏藝傳承;(十五)古箏演奏之心態;(十六)理解箏曲意境,演奏進入角色;(十七)箏樂與文學詩詞;(十八)箏樂與箏人的文化素質;(十九)箏樂與人德;(二十)五音與五行、五常、五味、五臟、五色;(二十一)從趙玉齋的《慶豐年》,牛玉新創編,韓廷貴演奏的《牡丹鄉的春天》、《色楞調》,趙登山的《鐵馬吟》,看山東古箏樂的創新發展與影響;(二十二)菏澤地區是山東古箏樂的人才庫。
季玉璽先生雖已年逾花甲,但仍“壯心不已”,常用“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和他詩作中的“雖吃農家田園飯,志在絲弦留美音”來激勵自己。並立志於擴大民間古箏傳人隊伍,宣傳保護菏澤民間古箏藝術。讓社會各界認識到保護和繼承古箏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讓山東古箏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發揚光大,不再流失、斷層,重振古箏樂雄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