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斷織戒子

孟母斷織戒子敘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半途而廢,要專心致志。這使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後終於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母斷織戒子
  • 啟示: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原文,譯文,孟子,

原文

鄒孟軻母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 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閒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此之謂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鄒孟軻的母親,被稱為孟母,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在那裡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啟示: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譯文

孟軻小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小孟軻突然停止背書,一段時間後,接著再背誦下去。(發現這種情況),小孟軻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途停止背書?”小孟軻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小孟軻的母親拿起刀割斷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告誡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後,小孟軻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孟子

名軻,(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說創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稱為“亞聖”。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下來還有的還有“孟母三遷”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現了中國婦女的克勤克儉,堅守志節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合“身教”的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