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集:氣勢磅礴的雄辯智慧

孟子全集:氣勢磅礴的雄辯智慧

《孟子全集:氣勢磅礴的雄辯智慧》體現了氣勢滂沱的雄辯智慧。《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本書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全書語言生動,比喻深刻,論證有力,文章氣勢雄偉,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孟子全集:氣勢磅礴的雄辯智慧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文通天下
  • 作者:孟子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460114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文摘,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為“家藏御書房”系列圖書,堪稱最透徹、最實用、最好讀的國學典藏,是首部融匯古今名家批註、傳承千年文化精華的國學經典。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

圖書目錄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編輯推薦

劉喬周主編的這本《孟子全集》為“家藏御書房”系列圖書,其內容是孟子氣勢滂沱的雄辯智慧,堪稱最透徹、最實用的國學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註解和現代名家對國學精闢理解的經典。其編排靈活,內容豐富,旁徵博引的閱讀延伸,具有很強的閱讀趣味。實用的分析解讀,幫您將國學智慧迅速轉化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文摘

譯文
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能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孔子的弟子沒有說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因此儒門失傳。我也沒有聽說過。不然,我講講怎樣使天下歸服吧?”
齊宣王說:“那么何德才能稱王於天下呢?”
孟子說:“保民安民就可以稱王天下了,沒有什麼人能阻擋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可以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虼說:‘王坐在堂上,有個人牽牛從堂下走過。您就問道:‘牽牛去哪兒?’(那人)回答說:‘用它去祭鐘。’您說:‘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恐懼發抖的樣子,它沒有罪過卻要進入屠場。”(那人間)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代替它。’不知道有沒有這事呢?”
齊宣王說:“有。”
孟子說:“有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了。百姓以為是王吝嗇,我相信是您有不忍之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百姓以為我吝嗇。齊國雖小,但也不至於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無罪卻要進屠場的樣子,所以用羊替代它。”
孟子說:“你不要怪百姓說您吝嗇。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進屠場,那么,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真的,這是什麼想法呢?我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牛,也難怪百姓這樣說了。”
孟子說:“沒關係,您這樣做已是仁愛之為,是因為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君子對於禽獸,看它活著,不忍看它死;聽它哀鳴,不忍吃它肉。所以君子離廚房遠遠的。”
王高興地說:“《詩經》里說:‘別人有心事,我能揣度。’——說的就是您老人家啊。我只是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不知為什麼。您說的這些,說到我心裡去了。可為什麼這種心理就可以稱王呢?”
孟子說:“如果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足以看清楚鳥身上的細毛,卻看不到整車的柴木。’王您信嗎?”
齊宣王說:“不信。”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加到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為什麼呢?這樣說來,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用力氣;看不見整車柴禾是不用眼睛;老百姓沒有得安撫,是因為你沒有給予。所以王沒有稱王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齊宣王說:“不肯做與不能做,怎么樣區別呢?”
孟子說:“夾著泰山橫跨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確實做不到。為老人折樹枝,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王不能使天下歸服,不是夾著泰山橫跨渤海,而是為老人折樹枝這類事情。
“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及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及到愛別人的孩子。只要這樣,天下就把握在你的手中了。((詩經》說:‘給妻子表率,推及至兄弟,進而推廣到封地國家。’話的意思就是把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連妻兒都安撫不了。古代聖賢能夠遠遠超過別人,沒別的奧秘,只是善於推廣其善行而已。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禽獸,而百姓卻得不到,為什麼呢?
“稱一稱,知輕重;量一量,知長短。凡事都是這樣,人心就更是如此。請大王好好考慮一下! “難道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裡就痛快了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怎么會為此而痛快呢?我是想要滿足我的願望罷了。”
孟子說:“您願望是什麼可以說出來聽聽嗎?”
齊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輕暖的衣服不夠穿?還是鮮艷的顏色不夠看?美妙的音樂不夠聽?還是侍者不夠用呢?這些您的臣子們都足以提供,難道大王就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我不是為這些。”
孟子說:“那么,王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了,是想開闢疆土,使秦國、楚國上朝稱臣,統治中原且安撫外族。但是按照您這種做法滿足欲望,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有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抓不到魚,卻沒有什麼禍患。可依您的做法來達到您的目的,又盡心盡力地去乾,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可以聽聽你的理由嗎?”
孟子說:“假如鄒國和楚國交戰,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勝。”
孟子說:“可見小的敵不過不大的,人少的國家敵不過人多的國家,弱國敵不過強國。現今天下的疆土,縱橫千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加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之一與其中之八為敵,這與鄒國與楚國為敵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不從根本上做起呢?
“若主現在開始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使天下做官之人都想在您的朝廷做官,種田之人都想來您的田野耕作,生意之人都想在您的集市上買賣,旅行之人都想從您的道路上經過,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願意跑來向您申訴。如果這樣,誰還能阻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昏昧不明,做不到這一步。希望先生能夠輔助我成就理想,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夠聰明,但請讓我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堅定的內心,只有仁人志士才能做到。至於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就沒有強大的內心。若沒有堅定的內心,就會無所不為。等他們犯罪後,因罪受罰,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在位治國卻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英明的君主給定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兒,好年景時能豐衣足食,年景不好也不致餓死。然後引導他們做善事,那么百姓也都願意跟著君王。
“而如今百姓的產業,上不能養父母,下不能活妻兒,年景過得好苦,年景差難免餓死。這樣,百姓想要救活自己都還來不及,哪裡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
“王若真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在五畝大的宅院裡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狗豬等家畜,不擾亂它們養育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到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可免於飢餓。注重教育辦學,反覆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七十歲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老百姓不缺衣少食,以這樣的仁政治理天下,沒有不歸服的。”
P17-20

目錄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附錄 孟子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孟子與《孟子》
◎人物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認為是孑L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
孟子遠祖是執掌魯國大權的孟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3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3次搬家,後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孟氏之儒
政治思想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德政思想,並發展為仁政學說,這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一方面提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倫理思想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其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道德規範。同時,孟子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但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且對於士階層的要求很嚴格——認為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士都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
哲學思想
孟子繼承了孑乙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從天的方面來說,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決定的。從人的方面來說,不僅人的善性來自天賦,而且人心的思維功能也是天所賜與的。人心具備天的本質屬性,只要反求諸己,儘量發揮,擴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認識天。孟子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
深造自得
孟子從“盡心、知性、知天”思想出發,認為知識的學習,並非從外而來,必須經過自己主動自覺地努力鑽研,才能徹底領悟。既然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中,心有所得,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認為君子要得到高深造詣就要自覺地追求得到,這樣掌握得牢固且不動搖,積蓄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學習觀念
啟發思維
孟子同孔子一樣,善於啟發思維,運用問答的方法達到他預期的結果,用比喻使學生容易明白他所講的道理。他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動腦,不急於代替學生作結論。
他有一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要求學生有存疑精神。這是對孔子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的思想的發展。有疑才有思,疑、證是啟發思維的起點。
他還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棄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激發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確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學生便跟隨而來,這是教師引導的結果。
循序漸進
孟子重視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他繼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思想。
所謂“循循然”意味著孟子認為學習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鬆懈或間斷,一方面也不應流於急躁。他說:“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他還把進學的次序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時,必須等水盈滿後才能繼續往前進行,“盈科而後進”,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所謂“成章”引申為事物達到一定階段或具有一定規模,則可日成章。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於道,如果沒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達。不能說等取巧,不能急躁冒進。如果沒有循序漸進的累進,就不可能發展,達到偉大的成就。所謂“源泉混混,不捨心晝夜,盈科而後進,放於四海”,就是這個意思。孟子認為學習既要不問斷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長。
【名言】
1.度,然後知長短。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4.其進銳者,其退速。
5.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1.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