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戲劇

20世紀3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40年代,尤其在戰後發展到頂峰。存在主義戲劇的思想哲學基礎是廣泛流行於歐洲的存在主義學說。這一學說認為人的存在先於人的本質;認為人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但又並不具備理性的基礎;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孤獨而沒有意義。存在主義哲學迎合了戰後西方人悲觀厭世、抑鬱苦悶的精神狀態,而存在主義戲劇正是傳播這種哲學的有力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在主義戲劇
  • 時間:20世紀30年代末
  • 代表人:J.-P.薩特
  • 領域:喜劇
簡介,相關介紹,

簡介

存在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是J.-P.薩特(1905~1980)和A.加繆(1913~1960)。薩特的劇作有《群蠅》(1943)、《密室》(1944)、《死無葬身之地》(1946)、《骯髒的手》(1948)和《恭順的妓女》(1947)等。他筆下的人物都面對多種選擇,不得不重新估價其人生觀,創造新的生活準則。薩特力圖使人們看到對自己的行為的責任,將個人的道德觀念置於對社會和政治的忠誠之上。加繆在存在主義戲劇家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他的劇本有《誤會》(1944)、《卡利古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者》(1949)等。加繆強調世界的荒誕性,提倡人的“反抗”。他對戲劇的特殊貢獻來自他的論文《西敘福斯的神話》,文中對“荒誕”一詞的定義,為以後的荒誕派戲劇張本。加繆拒絕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但他的結論和薩特是一致的。

相關介紹

儘管薩特和加繆認為世界是荒誕的、非理性的,但他們的戲劇保持了傳統的形式,具有比較完整的人物、情節,結構是用理性的手法來表現非理性的內容,這為以後的荒誕派戲劇所不取,但是存在主義戲劇在哲學思想上為荒誕派戲劇作了準備。
存在主義戲劇從60年代起減弱了勢頭,但薩特和加繆的存在主義戲劇作品還有相當廣泛的觀眾。
(費春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