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學校

孔德學校

孔德學校現在是北京第二十七中學,位於東城區東華門大街智德前巷11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德學校
  • 創辦時間:1917年12月25日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東城區
  • 現狀:改名為北京第二十七中學
學校簡介,自編語文教材,提倡科學教育,

學校簡介

在這個狹窄的胡同里,一位高三的學生一本正經地告訴記者,“我們孔德學校好像有200年的歷史呢,是法國人創建的”。實際上,“孔德”的名字由來和歷史並不如他所說,如今的學生甚至老師已經鮮有人知88年前母校的輝煌。
“孔德學校的資金是華法教育會利用庚子賠款的退款籌建的”。90歲的徐幽湘女士說起孔德學校的歷史,仍然如數家珍。她的丈夫是自新中國成立後擔任該校校長的錢秉雄,她也在“孔德”做了一生的老師。
據徐幽湘介紹,88年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和教授李石曾,積極從事中法兩國間教育事業的交流,想借鑑經驗改革我國中國小教育。1917年12月25日,蔡李二人和北大教授李大釗、沈尹默、馬幼漁、馬叔平等,在東城方巾巷的華法教育會的會址,創辦了一所新型的學校——孔德學校。學制是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學4年,共10年。1924年又增設大學預科2年,共12年。
用“孔德”做校名,是希望把法國的實證主義介紹到中國,所以以法國近代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的名字命名,並不是像人們想的那樣與孔教有關係。“學生從國小五年級起就學法文,畢業後可以赴法國深造。”
“這個學校大多是北大子弟在讀書,蔡元培的女兒,胡適的孩子,錢玄同的兒子,李大釗的兒子,沈尹默的兒子,周作人的兒子,都在孔德讀書,北大知名教授也在這兼課。”徐幽湘說,“那時的薪金都比一般學校高,我第一個月的薪金是70大洋。”
“孔德”創辦之初,教員包括來自北大的沈尹默、馬幼漁、周作人、錢玄同、沈兼士等;擁有超過20畝地的校舍和藏書604萬冊的圖書館,魯迅查資料都來這借書。時隔80多年,“孔德”當年的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硬體水平少有學校能超越,現已成了很多人不知道的陳年舊事。

自編語文教材

陳炳華老師已經100歲了,這位白髮蒼蒼的國文教員一聽到“孔德”的名字,失聲大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校歌“孔德,孔德,他的主義是什麼?是博愛,是研究人生的真理,是保守人類的秩序,是企圖社會的進步……“。
他的父親曾是秀才,家裡有七塊匾。他在孔德讀書,從法國留學後又回到孔德教國文。“在孔德讀書,教書幹了一輩子的他從孔德退休後,卻很少有校領導來看他,每次路過學校的時候,他都刻意繞過大門,以免傷心。直到99歲生日時校長來看他,他也是激動地唱起校歌……”陳炳華的兒子陳曉明告訴記者。
1918年,孔德國小國文課實施新政。當時,錢玄同向蔡元培校長和沈尹默主任建議,用白話文編寫國小國文課本,而且從國小一年級起即教注音字母。“課本的內容有短語、兒歌、故事等,每個生字都有注音,還配有插圖。
插圖是徐悲鴻畫的,那時他還沒有出國留學。這一課本編得新穎有趣,很適宜兒童學用。“語文老師徐幽湘老師介紹。後來孔德學校的國小中學國文教材就由周、錢、沈三位先生主持,從新出版的書報雜誌中選擇,有童話、故事、小說、散文、短劇、論述文等。教材是活頁講義,每年都有變更,不斷增添新文章。孔德學校不用書局出版的語文教科書,自己編選教材,有將近二十年的歷史,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後,孔德學校才用書局出版的課本。

提倡科學教育

作為革命黨的蔡元培深知科舉教育的毒害之深,所以孔德學校建校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改以往文人的駑鈍。
1935年起,盧維城在“孔德”讀過國小和中學。他回憶說,當時科學教育在校內很普及,他們經常做實驗,記得在一堂自然課上,老師突然問大家:“土豆買回來不吃長了芽乾什麼用呀。”“生了芽做實驗用呀。”很多學生異口同聲。
“那時學校里有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上生物課的第一節課,老師讓同學看顯微鏡,還解剖兔子,鴿子,不但要動手解剖,還要畫解剖圖,解剖的動物都是我們學校動物園裡的,我們都喜歡去動物園,有珍珠雞、火雞、猴子、熊、蛇……”20世紀30年代在“孔德”讀書的韓寶忠說。
學校有兩個手工教室,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手工都是必修科目,中學是選修或輪修科目。“那時我還愛上勞作課,一人一套工具,還有一位木工師傅具體教操作,我們自己畫圖,設計,做些小東西,所以後來再做柜子什麼的,我們同學樣樣拿得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