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一家

孔孟一家

因為孔孟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開私學,創立儒家學派。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者(生卒年不詳,一說前385~前304年,一說前372~前289年),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對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孔子生於今日山東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僅數十里的鄒縣,他們都曾沐浴著以泰山為中心的齊魯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孟一家
  • 代表人物孔孟
  • 孔子:春秋時期的大學者
  • 孟子:戰國時期的大學者
基本信息,為何說孔孟是一家?,孔孟並非是一家,相關知識,通天譜,衍聖公,

基本信息

為何說孔孟是一家?

公元前2世紀中葉,漢武帝認識到孔子學說有利於****集權大一統的社會格局,因而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尊奉孔子為聖人,尊稱孟子為亞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後裔和孟子後裔,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或認為孟子的學術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或完全一致,簡言之即所謂的孔孟一家。
而且孔家和孟家的排輩字都相同,不差分毫。
孔繁森是孔孟第74代人.孔令輝是76代人..(昭,憲,慶,繁,祥,令.......)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準。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這並非是孔孟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3],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孟並非是一家

自漢以後,學術界幾乎異口同聲地把孟軻(孟子)列入儒家,並將其抬到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地位,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更有“孔孟之道”一說。
其實從其學說的基本內容看,孟子與孔子絕非一家,把他劃為區別於儒家的孟軻學派似乎會更符合實際情況。
與孔子“克己復禮”、在政治上基本主張維護周制不同,孟軻提出了一套屬於封建制度的經濟政治主張。
在經濟思想上,孔子主張恪守舊制。孟軻則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應該是與周制截然不同,人人都有“恆產”的小農經濟。他主張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恆產”,已經完全不同於奴隸制下的封建小農經濟了。
在政治思想上,孟軻與孔子“卿大夫以序守之······貴賤不愆,所謂度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主張有著很大的區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的思想。對於君權高於一切的時代來說,孟子的主張,具有大膽的啟蒙、革新意義。
孟子孟子
孟子認為,做國王的如治理不好百姓,使境內不治,則應將其廢棄。他曾當面問齊宣王:“如果一個國家沒治理好,那又該怎么辦?”使齊宣王環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還認為,如果士大夫失職,應當主動辭職。所有這些,都是與奴隸制的世卿世祿制度對立的;也是與對民眾採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態度,對國君採取“色勃如也,足躞如也,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態度的孔子所不同的。
所以,從學術上來分,孟子不應劃歸儒家學派,而應成為獨立的孟軻學派。

相關知識

通天譜

在華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的。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在山東曲阜,孔府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30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個字行輩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準入家譜。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上報民國政府批准繼30個字後,又續了20個字。
孔、孟、曾、顏後裔行輩五十字
希納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按資排輩起名字最講究的家族,要屬儒家孔、孟、曾、顏四大望族(即: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家)。
根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於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趙恆、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儒學,都到曲阜祭祀過孔子。
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經先後八次朝孔,並於乾隆九年賜給孔府三十個字:
希納公彥承,弘聞楨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孫孔令貽又續20個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從乾隆皇帝賜字以後,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顏府也都相隨而來,均按此五十個字起名(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顏、孟統一的字輩)。自春秋以後,這四家子孫繁衍很多,遍布國內國外,他們在他鄉異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輩,敘罷輩分,定了稱呼,便有酒宴招待,問明情況,如果經濟困難,還要互相資助。
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準。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這並非是孔孟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衍聖公

孔子嫡系後人叫做衍聖公。生於1920年的孔德成先生,便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祭祀官。2008年,伴隨著孔德成先生的去世,“衍聖公”也就劃上了句號。
對孔子之後的冊封始於西漢,西漢平帝封孔子後裔為褒侯,曹魏改號宗聖侯,晉、南朝宋改號奉聖侯,北魏稱崇聖侯,北齊改恭聖侯。北周時,晉封鄒國公。隋朝,文帝封鄒國公,煬帝改紹聖侯。唐初,封為褒聖侯,然後爵位上升為公爵,稱褒聖公,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聖公,一直到現在。
必須說明,衍聖公不是守墳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