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調

子母調是中國戲曲北曲的一種套數形式。它的特點,除引子與尾聲外,中間部分的各個樂章是由兩支曲牌循環交替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母調
  • 類型:套數形式
  • 特點:樂章是由兩支曲牌循環交替構成
  • 分類:北曲
正文,

正文

例如〔正宮·端正好〕套曲,常用如下結構形式:
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滾繡球→倘秀才→煞尾
這種套曲,也可以稱為循環曲體。它來源於宋代的轉踏(亦稱纏達)。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說:“唱賺在京時,只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後只有兩腔迎互循環,間有纏達。”從宋人鄭僅(彥能)所寫的《調笑轉踏》看來,全篇都是一首詩體歌曲與一首詞體歌曲的循環交替。轉踏的這種循環曲體,後來為諸宮調所繼承,並成為北曲的曲牌聯套體形式中的一種曲體。它被北曲採用後,除嚴格保持〔滾繡球〕與〔倘秀才〕兩曲循環交替的形式外,還可以在兩曲之間插入別的曲牌,以豐富曲調的變化,但它的基礎仍然是循環曲體。
子母調是古人對這種循環曲體的稱謂。它最初出自元人燕南芝庵《唱論》:“有子母調,有姑舅兄弟。”後來,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作了註解,他在〔滾繡球〕與〔倘秀才〕這兩支曲牌名之下,都分別註明為“子母調”。而這兩曲在正宮套曲中都是連用的,這就證實了子母調是指這種兩曲循環交替的曲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