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服

婚服

中國的婚俗文化源遠流長,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確立雛形,史書記載,我國從周代開始就形成了完整的婚禮禮儀,《周禮》中將結婚時間定為天地交合的黃昏時分,“昏禮”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莊重,頗具神聖意味。朝代更迭,婚禮形式與禮儀既有傳承也有變化。在婚俗文化發展過程中,婚服色彩與款式的變遷也代表著華夏歷史與文明的傳承與變遷,婚服既是婚禮的“外形加持”,其背後蘊含的更是厚重的中華歷史,深刻的文化內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服
  • 外文名:chinese Wedding dress
  • 別名:中式嫁衣,中國婚服,中國嫁衣
  • 使用場合:婚禮
中國婚服的歷史變遷,周代,秦代,漢代,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時期,50-70年代,80年代以後,當代中國婚服的分類,1.龍鳳褂與喜褂,2.秀禾服,3.漢服,4.旗袍,5.中式改良禮服,6. 少數民族婚服,中國婚服的文化傳承,

中國婚服的歷史變遷

周代

周代是中國禮儀集大成的時代,《周禮》中將結婚時間定為天地交合的黃昏時分,“昏禮”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莊重,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黑與紅相配,新郎頭上戴爵弁(類似於皇帝的冕),上衣穿的是玄色(青黑色)代表天,下身穿的裳是纁色(淺紅色)代表地,並且有黑色的滾邊,象徵著陰陽調和,蔽膝是棕紅色,腰帶是黑色,鞋履為赤舃(即紅色復底鞋)。新娘則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髮,婚服形制與男子相同,不同的是服裝的上衣下裳均為黑色,代表“專一”的意思。“主人爵弁,纁裳緇袘……女次,純衣纁袡,立於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従者畢袗玄,纚笄,被纚黼,在其後。”《儀禮·士昏禮二》。
周制婚服周制婚服

秦代

先秦婚禮延續了周禮黃昏舉禮,不舉樂,不慶賀,看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婚禮“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與此交拜”。新人的下裳鑲著黑邊,隨從一律著黑,迎親的馬車也漆成黑色,黑色五行屬水,水屬陰,同時,男為陽,女為陰,婚禮的一切都含有迎陰氣入家的含義。婚禮簡樸乾淨,不舉樂,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結髮攜手而入洞房。

漢代

漢朝婚服表現隆重的款式為曲裾深衣,男女均可穿著。女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充分顯現女性的文靜與優雅。衣袖有寬窄兩種,袖口大多鑲邊。衣領為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漢代時興穿“三重衣”,即穿幾件衣服就露幾層領子。此外漢代新娘還會以面紗遮羞,可以說是蓋頭的緣起了。

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白色的婚禮服。《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 白衫不僅用做常服,也可當做禮服。魏晉時期如此大規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範圍之廣,與當時玄學盛行的“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有關。

唐代

唐代以華麗為美,婚服選擇絳紅、青綠等更加鮮艷的色彩,娶妻的人家彩燈高掛,喜氣洋洋,再也見不到一絲陰暗的色澤。有的婚禮也改在早上進行了。新郎、新娘常常按照“紅男綠女”的民俗籌備婚服。新娘裝扮被概括為“釵鈿禮衣”,即身穿大袖長衫與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唐朝後期,這種繁複的婚禮服飾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貴族子孫迎娶可以使用冕服或者弁服,官員的女兒出嫁可以穿與母親的身份等級相符的命婦服,平民結婚也可穿絳紅色的禮服。
唐制婚服唐制婚服

宋代

宋時的審美雖然崇尚簡約,但在婚禮上為表示對家庭血脈與兩姓聯姻的重視,延續了唐代的風格,三捨生及有品級的官員子孫在婚禮當天可臨時穿九品幞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娘可以根據新郞的著裝佩戴鳳冠霞帔,婚服是青色。

元代

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服飾自然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質孫服”是元代常見的“時裝”,短袍,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美觀且便於騎射。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日常服飾沒有多大差異,貴族女性穿長袍佩高帽,也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明代

明代的平民男子迎娶妻子俗稱“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青綠色的九品幞頭官服,新娘則頭戴鳳冠,紅布遮臉,身穿真紅色大袖衣或者是圓領的女蟒服、大紅色褶裙。脖子戴項圈天官鎖,胸前掛照妖鏡,肩披霞帔,再跨個子孫袋,手臂纏上定手銀,腳穿紅緞繡花鞋。鳳冠霞帔原為宮廷命婦的著裝,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才可以穿著,按照華夏禮儀,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明朝時男女的婚禮服裝是有所對應的,如果新郎穿的是深色衣服,新娘則要對應地穿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在明代,漢族婚服形成了比較典型和成熟的造型,有很多婚禮習俗延續了下來。
明制婚服明制婚服

清代

滿清入關,清政府接受明代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建議,其中一條是:“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即婚俗沿襲漢族傳統。所以,清代的漢族婚禮服裝仍和明代相同,但在細節上又融入了旗袍的基本款式,此時的嫁衣風格稱得上是滿漢融合,新娘通常穿紅地繡花的襖裙或者旗袍,外面借穿誥命夫人專用的背心式霞帔,頭上戴簪紅花,拜堂時蒙上蓋頭,新郎通常青色長袍,外罩紺色馬褂,戴暖帽並插金色花飾,拜堂時身披紅帛。
晚清婚服晚清婚服

民國時期

晚清末年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沿海城市出現了西化的婚禮形式。新娘的旗袍或長裙取代了傳統的鳳冠霞帔,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滿清馬褂。民國初期,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基督教婚禮令國內無數青年女子仰慕不已,西式婚紗漸漸取代了中式嫁衣。
民國婚服,長袍馬褂與婚紗並存民國婚服,長袍馬褂與婚紗並存

50-7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婚服演變為新郎穿藍色中山裝,新娘穿旗袍或紅襖裙。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末,“革命伉儷多奇志,不愛紅妝愛綠妝”,結婚服又變成了藍色或者綠色的軍裝,新人大多手捧紅寶書,佩戴毛澤東像章。婚禮開始,新人與賓客一起揮動《毛主席語錄》敬祝偉大領袖萬壽無疆,接著是新郎新娘共唱《東方紅》或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學兩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那時有的婚禮也有“三拜”:先拜偉大領袖,再拜革命民眾,最後才是夫妻對拜。

80年代以後

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西式婚紗禮服再一次盛行,新郎西服領帶,新娘穿著婚紗禮服,成為流行。21世紀的到來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在結婚時穿上中國嫁衣,成為了越來越多中國新娘的選擇。無論是旗袍、龍鳳褂還是秀禾裝,追本溯源,中國婚服已經成為表現中國新人婚禮儀式感的重要元素。畢竟和西式婚紗相比,中國嫁衣的經典吉祥美學意韻,賦予了婚禮更多儀式感和文化傳承的意義。
吳奇隆與劉詩詩結婚照吳奇隆與劉詩詩結婚照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的新人們對婚禮形式的要求推陳出新,婚服設計師們在設計上,也融入了時代感與個性化,在細節上表現一些與新人相關的特別創意,例如子孫帶上繡上新郎新娘的名字、結婚時間或者家族的徽標。

當代中國婚服的分類

在歷史長河中,嫁衣隨著時代的變化,始終變幻著模樣;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群體就會發現,嫁衣也從來不會千篇一律——民間與宮廷不同、此地與彼地不同、民族不同、儀式不同……上下五千年,中國的婚嫁文化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繼承與發揚,有改革與更新,有西風東進,也有傳統復興……中國新娘的婚服款式更豐富、形式更多元、制式更富有個性與創意。從款式上可分為以下幾類。

1.龍鳳褂與喜褂

從歷史沿襲的角度來看,龍鳳褂可以算作最為符合“傳統服飾”定義的中式嫁衣,其款式源自滿族的吉服,所以早期的刺繡工藝以東三省最先進,在清代由朝廷強制推行普及至全國後,廣東地區新娘以穿褂裙出嫁,視之為體面,所以製作手藝亦南傳,並加入了改良,以潮汕手工最為著名,並漸漸流行於廣東、潮汕、港澳一帶。如今,當中式婚服流行以後,龍鳳褂也就名正言順地擴散到了北方地區。
徐若瑄與李雲峰結婚照徐若瑄與李雲峰結婚照
龍鳳褂的標準款式為:上衣對襟立領,立體剪裁,修身的收腰設計,袖子略短;下裙為直筒的樣式,裝飾裙門,有時下擺還有流蘇,細節裝飾以金銀錢繡龍鳳,還會用珠片水鑽等,整體富麗堂皇。龍鳳褂的刺繡早期以團花圖案為主,後期改為花卉及龍鳳圖案。刺繡工藝源自潮繡的立體繡,潮繡是粵繡的分支流派,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亮麗又頗具立體感;潮繡常常採用金絨混合繡,也就是以金銀線、絨線相結合繡制,並在主要部分加以墊浮,使繡品浮凸有質感,有色彩瑰麗的風格特徵,
龍鳳褂繡的越滿,越彰顯出對婚禮的重視。根據手工的複雜程度,金銀線的密度從密到疏分別是:褂皇、褂後、大五福、中五福、小五福。傳統習俗中不同的輩份,穿的裙褂也是不一樣的,新娘穿大紅色,刺繡密度在80%-100%的褂皇或褂後;直系長輩(新娘、新郎的母親)會穿黑衣紅裙或全黑色的、刺繡密度在60%-75%的密五福或大五福的裙褂;旁系親屬長輩如:姨媽,姑媽,姐姐,嫂子等,會穿紅色或黑色(顏色不限),密度在70%-55%或50%以下的中五福、小五福。其它親朋服裝以這類風格為主,但不規定是裙褂。
龍鳳褂有一些穿著的民俗忌諱,其中很多都源自香港。傳統上龍鳳褂是“穿一次,嫁一次”,所以試穿龍鳳褂時不能同時試穿整套,須分上、下半身試穿;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試穿龍鳳褂時,不能綁下裙上的子孫帶,因為子孫帶只能綁一次,否則也代表多嫁一次,龍鳳褂上不能出現口袋,否則會帶走娘家的財運等。
龍鳳褂的袖子一般不長,過肘即可,為的是讓新娘佩戴、展示成串的陪嫁金鐲子,有的地區甚至會為新娘佩戴“滿臂”,金鐲搭配“滿繡”龍鳳褂富貴十足,體現了生活之富足、婚姻之貴重。此外,龍鳳褂的裙擺也不會太低,要露出新娘的腳面,以便展示新娘的婚鞋。當然,如今穿著傳統繡鞋結婚的新娘越來越少,婚鞋也多以紅色高跟鞋為主。
龍鳳褂的設計適合身材纖細小巧的南方新娘,但身材相對高大飽滿的北方新娘穿著龍鳳褂就會因為立體刺繡的視覺效果顯得臃腫,很難穿出精緻細膩的感覺。正因如此,北方地區的新娘在婚禮上並不會刻意追求穿著龍鳳褂,而轉為選擇款式與龍鳳褂類似,但繡工以細膩平滑的蘇繡為主的喜褂,蘇繡圖案秀麗、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也融入了金銀線和絨線的混合繡而顯得富麗堂皇。

2.秀禾服

秀禾服的原形為清末民初女子所穿之襖裙,因為2001年電視劇《橘子紅了》的播出,劇中女主角秀禾(周迅飾演)所穿服裝被大眾所喜愛,從而將這類款式稱為“秀禾服”,並逐漸演變成中式喜服類別的代稱。
張倫碩與鐘麗緹結婚照張倫碩與鐘麗緹結婚照
秀禾服的款式特徵是上衣為立領或圓領的對襟(也稱正襟)或右衽大襟(也稱斜襟)的褂子,下配鬆散裙擺的百褶A字裙,裙前另配帶刺繡的馬面,俗稱馬面裙。秀禾服上的刺繡圖案比較多元化,不僅能繡龍鳳,任何寓意吉祥的花草、動物都可以繡。例如象徵著富貴的牡丹,寓意“福到了”的蝙蝠,祝福新人和睦的百合等等,多元化的圖案與飄逸的款式也是秀禾服越來越受準新娘喜愛的原因。
以前中國實行一夫多妻婚姻制度時,正室在結婚時才能穿正襟,而妾室結婚時只能穿斜襟。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斜襟美觀獨特,更適合大多數新娘的身形與臉形,這一身份問題也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如今新娘選擇斜襟襖裙作為婚服也不會被視為不妥。秀禾服的款式較寬鬆,骨架大的新娘更能穿出秀禾服飄逸靈動的氣質,嬌小的新娘反而穿不出那種味道。

3.漢服

由於漢族文化歷史悠久,朝代眾多,當代新人在複製傳統漢民族婚禮時,大致有三種常見選擇,分別是以先秦兩漢為代表的周制婚禮,和以唐為代表的唐制婚禮,以及以明為代表的明制婚禮。
除了婚禮儀式有所不同,周制新娘婚服是以黑紅兩色為主色的曲裾深衣,唐制新娘婚服顯著的特徵是齊胸襦裙外套寬大的廣袖上衣,明制婚服新娘的嫁衣是鳳冠霞帔,新郎禮服與新娘服裝朝代相對應,包括婚禮現場的布置也有相應的朝代文化元素。

4.旗袍

旗袍作為婚禮服飾在民國時期開始興起,由於旗袍款式相對較修身,端莊大方,在婚禮上多用於敬酒服或長輩穿著。隨著時代的發展,旗袍款式更為多樣化,基本上立領、修身、開衩、中式繡花等元素具備其一,就會被稱為改良旗袍,隨著新型面料與圖案的出現,使旗袍的設計與穿著搭配在復古之餘,也具備了時尚感。
小S結婚照小S結婚照
在中式婚服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鳳仙裝”的旗袍, “鳳仙裝”同樣是因劇得名,它源自於1950年代李麗華主演的電影《小鳳仙》,後來瓊瑤的民國劇流行時,在演員的著裝設計上,繼續沿用了這個名字,只是將上衣改短,褲裝換成了百褶裙,並將高領翻折,修身立體剪裁。由於它在裝飾的隆重程度上低於秀禾服與喜褂,所以常被當做“敬酒服”使用。但是後期有謠傳說“鳳仙裝”舊時候是侍妾穿的,所以漸漸的不再為新人所用,如今多作為伴娘禮服的款式。

5.中式改良禮服

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匯令婚服的表現形式更為繽紛多彩,運用有鮮明特色的中式元素結合西式元素設計出的禮服也成為婚禮服的選擇之一。中式改良禮服在剪裁、面料或裝飾元素上加入了西式服裝的設計特點,使得中西式風格融合,深受年輕時尚新娘的喜愛。
陳曉婚禮陳曉婚禮

6. 少數民族婚服

中國民族眾多,嫁衣在不同民族之間也有不同的變體。大部分民族以紅色、白色為結婚禮服的主要配色,有些民族的喜服制式非常接近,只是在髮飾上做出區別。即便是相同時代的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區,也會衍生出不同的婚俗習慣和不同的喜服款式。
不同民族均有自己的喜服和婚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民族紛紛接受了外來婚禮模式,關於服裝與婚俗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發生的流轉與沿革,相信未來也會成為學者們關注的課題。

中國婚服的文化傳承

古時的等級制度森嚴,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功能提高到“禮治”的地位,每一次朝代的更替,統治階層都將冠服制度的制定作為頭等大事,從而使服飾除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外,還同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思想意識、風尚習俗及審美觀念緊密相連。人們在不同的禮儀場合都有相應的袍服規定——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喪葬有凶服,根據地位高低不同,服飾相應的制式不可逾矩逾禮,更不可隨意混用。“衣冠華夏”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周易》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記》的《冠義》云:“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明實錄》云:“蓋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者,以有禮義之風,衣冠文物之美”。
可以說,中國服裝的歷史就是不同時期中國人形象的歷史,在這其中,婚禮的吉服,也一樣滲透著歷史文化的傳承沿革。中國文化從來不會固步自封,而始終兼容並蓄、海納百川。中國傳統文化所具備的吸收、消化、融會貫通、自我調適的能力,使得我們的文化得以延續脈絡、不斷成長,即便改頭換面,但神髓始終如一。
中國婚服始終是手工製造業、染繡工藝業最高水平的體現,如今,常見的中國婚服,或者稱之為“喜褂”、“嫁衣”,一般分為由襖褂和馬面裙組成的襖裙,融合了西式剪裁方式。相較於西式婚紗對新娘純潔的讚美之意,中國嫁衣將所有祝福都收集在了新娘的身上——每一個紋樣、每一個細節都寓意鮮明。傳統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體現於婚服的圖案、款式和色彩中。
婚服上的常用圖案多以龍鳳為主體,其他圖案尚包括“福”字、“喜”字、蝴蝶、鴛鴦、石榴、金魚等等。龍鳳代表龍鳳呈祥,新人出雙入對,而“福”和“喜”也是比較直接地表達了對新人未來的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石榴多籽,寓意“多子多孫”;牡丹雍容,寓意“花開富貴”;蓮花並蒂,寓意“永結同心”;稻穗飽滿,寓意“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蓮蓬蓮子,寓意“連生貴子”。錦鯉擺尾,寓意“魚躍龍門”;鴛鴦蝴蝶,寓意“成雙成對”;喜鵲登梅花枝,寓意“喜上眉梢”;蝙蝠一般是五隻,寓意“五福臨門”。水波蕩漾,寓意“水源充足、滋養萬物”;刺繡的雲團寓意是“一團和氣、團團圓圓”,而五彩祥雲則寓意“祥和瑞氣”。在嫁衣款式設計中,子孫帶代表著對“子孫傳承”的祝福,而馬面裙的直擺設計同樣大有深意——直擺也就是“四平八穩”,祝福新婚夫婦生活平穩、順利、無驚無險、平安到老。
婚服所用大紅色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喜慶之色,象徵熱烈、莊嚴和富貴,表現了主人與嘉賓歡樂的心情。不僅婚禮喜服是紅色為主,張燈結彩掛紅燈籠、貼紅喜字等等習俗,也都來源於對紅色的喜愛與對幸福生活的期待。90後的新人們在婚禮時,也不僅僅只用紅色,其他鮮艷明快的顏色也是他們的選擇。
從廣義上來說,我們看到的中國婚服並不具特定的款式,而是一個組合系列,其背後蘊含的是厚重的歷史,深刻的內涵。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在更新替換,但時光賦予了中國婚服與眾不同的屬性,它記錄了家族給予新人的祝福與期待,也承載著新的小家庭對未來幸福的嚮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