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恆

婁春恆(1937--2005年),男,河南葉縣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棉花專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新疆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春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7
  • 畢業院校:河南百泉農業專科學校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科技創新,愛民親農,立德興廉,春蠶到死絲未盡,成就及榮譽,

個人簡介

1962年從河南百泉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後,隻身來到新疆,先後在新疆農業科學院莎車農業試驗站、庫車棉花試驗站、經濟作物研究所工作。198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組織上考慮到婁春恆已連續在新疆農業科學院庫車試驗站工作了近20年,為了科研工作的需要,特地把他調回院裡的經濟作物研究所工作。但他毅然決定放棄回城的機會、放棄回到烏魯木齊享受家庭的溫暖,辭別妻兒,回到了他曾經工作多年的莎車縣長期蹲點。他曾獲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人物事跡

科技創新

婁春恆和他的同行們提出了大面積推廣“矮、密、早”棉花栽培技術模式,當時習慣於傳統種植方法的農民不理解、不願意接受這種新方法。他帶著農技人員和鄉村幹部逐家挨戶地耐心講解,手把手地傳授種棉技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分寒暑,風雨兼程,他用事實、用豐產、用經濟效益教育了廣大棉農。“九五”期間,該縣的棉花產量每年以8.1%的速度增長,1997年起連續四年總產超百萬擔。2000年,該縣63萬畝棉田實現總產120萬擔的目標,成為全國“棉花第一縣”。
從1998年開始,婁春恆在亞克艾熱克鄉和孜熱甫夏提鄉挑選了400畝貧瘠的漏沙地做試驗,每畝棉株由過去的11000株增加到18000株。他憑著幾十年的植棉經驗,每天從早到晚都泡在地里指導植棉技術,皮棉單產由過去的50公斤增加到120公斤。這項技術在喀什地區得到推廣普及,創造了畝產皮棉150公斤、甚至200公斤的高產奇蹟。
喀什地區過去生產的棉花由於含糖量高、強力低,外商曾一度拒絕進口,使該地區棉花的出口創匯受到影響。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婁春恆深感問題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在25個試驗點進行了為期4年的研究和綜合試驗,提出了對策,攻克了難關。在他的指導下,喀什地區的植棉技術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有多項技術在世界上也屬獨創。2004年,喀什地區230萬畝棉田平均單產皮棉超過100公斤,總產達到450萬擔,占全疆棉花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愛民親農


婁春恆常說:“只有千方百計幫助民眾脫貧致富,才是人民民眾心目中的農業科技人員形象。” 他在南疆地區長期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各民族的大團結。1965年,剛剛高中畢業被分配到莎車試驗站當了一名農業技術員的吾斯曼·艾買爾說:“參加工作的第二天,已是嚴寒的冬天,因躺在床上抽菸,不小心把自己的被子燒壞了三分之一。婁老師看到後,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工資到縣上買回了被面、網套等,幫助縫了一床寬大舒適的被子。看到這位漢族大哥對我如此關心,頓時感動得流出了熱淚。”
1973年的一個夏天,婁春恆騎腳踏車從莎車縣城到荒地鎮去,途經一條4米寬的大渠,突然看到渠水上游快速漂下來一個東西,定神一看,是一個維族小姑娘。馬上把腳踏車一甩,連衣服和鞋子也沒來得及脫掉,就縱身跳入湍急的渠水中,奮力朝小孩游去,終於在大渠深水區把小孩救了出來。由於溺水時間較長,被救上來的小女孩已昏迷不醒,他馬上給小女孩做人工呼吸。直到小女孩睜開了眼睛。小女孩的母親從上游追趕過來,看到眼前的情景,禁不住哭著跪在地上,深深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1997年古爾邦節,婁春恆到荒地鎮敬老院給孤寡老人們拜年,看到老人們沒有穿新衣服,當即掏出口袋中僅有的500元錢給敬老院院長,讓他給老人們購買過節的新衣服。荒地鎮6村有兩個60多歲的孤寡婦女, 2003年的古爾邦節,婁春恆給這兩位老人拜年時,關切地問:“年貨辦了沒有?生活上有沒有困難?”他打開屋內的柜子,看到只有半袋子麵粉和五、六公斤玉米。他頓時一陣心寒:“這怎么行呢?維吾爾民眾過年不能光有一點糧食啊。”他當即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1000元錢,分別給了這兩位老人。
莎車縣荒地鎮67歲的農民卡迪爾·吐爾地妻子1998年去世後,留下3個都在上學的孩子。家中勞動力少,生活條件特別差。婁春恆了解情況後,給他送去了1000元錢,幫助他買羊發展養殖業。幾年來,卡迪爾·吐爾地的婁春恆同志的幫助下,通過養羊,生活漸漸好起來,不僅用賣羊的錢為大兒子成了家,而且蓋起了四間新房,築起了院牆,院子裡還打了一口壓水井。他說:“婁老師來之前,我家只有一間低矮的破房子,所有家產加起來不到3000元,如今我少說也有5萬元家產。我能有今天,多虧遇上了婁老師,婁老師是我們全家的恩人。”
只要是農民需要的,即便不是分內之事,婁春恆也要“管閒事”。2002年,他發現疏勒縣種植的玉米棒子小、產量低,於是選定“鄭單958”玉米新品種進行試驗。2003年開始換種,全縣玉米產量從原來的單產1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僅引進玉米種子這一項,疏勒縣的農民一年就增收6000多萬元。

立德興廉


婁春恆的正氣和清廉,受到同行和當地幹部民眾的敬佩和愛戴。當許多人都想方設法把子女送出國或送到沿海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時,他唯一的兒子婁愷2004年7月從清華大學博士後畢業後,本可留在北京,留在清華工作,但他毅然決然動員兒子回到新疆,獻身邊疆建設事業。婁愷已成為新疆農科院生物技術學科的帶頭人。
婁春恆從不接受基層領導的任何財物。有幾次疏勒縣委領導班子討論決定給他補助,他都婉言謝絕了。每年春天,南疆農村需要大量的農資,常有一些外地商家找他推銷農藥、化肥、種子等,並對他承諾高額回扣,他都一律回絕。婁春恆一套衣服穿好幾年,曬得都發白了也捨不得扔掉,襪子也是補了又補,但他看到困難的鄉親時卻從吝嗇,總是慷慨解囊,盡力相助。單位每次為災區捐款,他都是最多的。有一次,自治區農科院為對口扶貧單位阿克陶縣捐款,他因出差在外,會計就按標準從他的工資里取出100元錢交了捐款。他回來後責怪說:“100元錢太少了,那裡也都是我的親人哪!”隨後又讓會計幫他捐了900元錢。2004年4月,當他得知家鄉河南葉縣馬莊鄉習樓村國小危房改造資金困難時,他立刻到郵局寄出1萬元現金,沒有告訴任何人,直到去世時,家鄉的國小發來唁電提到這事大家才知道。
婁春恆為素不相識的農民辦過無數實事、好事,但對自家親人也欠下了不少感情賬。在南疆棉花新品種推廣與示範中,他無暇顧及家庭和孩子。年幼的婁愷、婁疆玲每天都盼著見到父親,可是孩子們卻見不到父親的影子,只是常常在深夜裡夢見爸爸。記得那是1971年的夏天,女兒婁疆玲才一歲時,發高燒到40度。為了送女兒到醫院診斷治療,妻子只好把三歲的兒子婁愷託付給鄰居,然後才把女兒送到醫院。當時,妻子很希望丈夫能在身邊,而此時婁春恆正在莎車實驗站忙碌地工作。
婁春恆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也深得父母親的疼愛。1969年,他的母親因病在老家去世,那時他剛來新疆沒幾年,由於交通不便,沒來得及為老人送終,他深感內疚。可是,到了1993年底,傳來了遠在河南老家90歲的老父親病重的訊息,侄兒打電話希望他能回去一趟,但他告訴侄兒工作太忙回不去。三天后,老父親病危,侄兒又打電話轉告他父親的話:“人活百歲心不甘,只想和春恆見一面啊!”婁春恆聽後,悲痛欲絕,淚如泉湧,感到愧對父親的養育之恩。但為了工作,他不能請假奔喪,只是給老家親人寄了些錢,託付親人辦理好老人的後事。

春蠶到死絲未盡

2002年11月,婁春恆在北京參加國家農業部的一個會議時,感到身體不適,就順便到北京結核病研究所檢查。當他被確診患有肺泡間質性肺炎時,醫生要求他住院治療。他卻說:“我是來開會的,不是來住院的。”他從北京返回疏勒後,經常高燒不退,還並發哮喘,病情急劇加重。疏勒縣領導和許多幹部民眾都勸他住院治療,他又以忙過這陣子而推脫了。
2004年4月,婁春恆的夫人李鳳蓮擔心他的病情,特地從烏魯木齊趕到喀什,接他去北京進行治療。可他一拖再拖,直到棉苗長齊後,才於5月15日住進了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成就及榮譽

婁春恆先後主持參加的科研課題近30項,獲獎成果19項,其中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出版專著6部。他先後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科委振華科技扶貧獎、自治區優秀黨員、自治區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稱號;2004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自治區“開發建設新疆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著名棉花專家。在他逝世以後,被自治區黨委追認為“自治區模範共產黨員”,其先進事跡被列入自治區黨委組織的“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全區巡迴演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