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剛

婁剛

婁剛,恆松資本創始人兼CEO,前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前摩根史坦利亞洲董事總經理,《第一財經》2016年度財經人物,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與金融學院兼職教授及導師,擁有20餘年中國及國際的一級和二級資本市場工作經驗。婁剛目前專注於跨境產業投資,跨境技術引進、孵化與商業模式設計和中國及國際巨觀經濟和行業趨勢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剛
  • 外文名:Jerry Lou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74年
  • 畢業院校:上海財經大學;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 職務:創始人;董事長;CEO
  • 就職企業:恆松資本
工作經歷,教育經歷,母校情緣,大學經歷,

工作經歷

90年代初,婁剛先生就任於全球十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管理公司並升任副總裁,負責深滬港台四地的投資管理。
婁剛先生於2001年作為內地金融專才赴港,並一直在摩根史坦利亞洲總部工作。歷任摩根史坦利大中華區首席策略師等職務,2009年升任摩根史坦利亞洲董事總經理。婁剛先生主攻中國二級市場投資與全球資產的中國配置,後領導中國區全球資本市場部和跨國併購業務。2010年,由婁剛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為香港地區“最佳分析師”稱號。
2014年,婁剛在上海創立恆松資本,是一家跨航空、醫療、教育、文化和大消費等多領域的國際級產融基金。

教育經歷

婁剛先生為上海財經大學學士、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EMBA首期碩士。

母校情緣

婁剛先生也積極地投身到母校的公益事業當中。在摩根史坦利擔任高管期間,婁剛積極推動了摩根史坦利華鑫資本市場部與研究部和財大金融學院深度共建的項目。創立恆松資本後,婁剛先生更是資助了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開設金融科技學科的專業建設。

大學經歷

只爭朝夕的大學四年
大一的時候,婁剛做了大學四年的規劃,並堅定地執行。婁剛主修的是國際金融專業,同時他還修讀了第二專業計算機軟體設計,大三開始學習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課程,並且在畢業之前通過了ACCA十四門中的八門課程。“應該說,如此學習,給自己學業及課程排得非常滿,再加上承擔文藝工作,基本上就沒有空餘時間了。”婁剛說。
婁剛當時是上財藝術團的團長,分管劇社、樂隊和舞蹈隊,還擔任校學生會學習部部長。“當時藝術團指導老師覺得我有點組織能力,於是就讓我來主持藝術團工作。我們的藝術團辦得有聲有色,在市里拿了好多獎。”
四年里,婁剛以優秀成績完成國際金融、計算機軟體、ACCA三個專業的學習,稱職地負責起兩個學生職能部門的工作,平時忙碌地穿梭於一間間教室,經常一門考試緊挨著另一門考試。對此,他並沒有怨言:“時間緊但是很充實,如果你喜歡的話。”
雖然他只工作了十年,但是感覺他其實已經工作了十四年,因為他沒有荒廢大學四年的寶貴時間,擠時間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事。在大學期間,他吃完飯就去自修教室學習,熄燈之後還打著手電筒在寢室看書。“那時我們6人一間房,因為我經常打著手電筒看書,有點影響別人休息,但是我那幾個室友都很好,很照顧我。有時我看書忘了時間,他們就幫我把飯買回來。”
同學情,師生緣,婁剛很感謝上財的老師。“教貨幣銀行學的戴國強老師給我印象很深,還有統計系的徐國祥老師,他們都是很資深的學者。還有當時會計系主任張為國老師,他深入淺出的教學對我的財會基礎有極大的幫助。”影響婁剛的還有上財老師的學者風範:“老師不僅是知識淵博,你還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認認真真做人、做事的態度,這些對我後來的工作影響很大。”

  
永遠在工作中學習
1997年畢業之後,婁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證券公司做證券分析。在2000年10月的亞洲風暴中,他就職的證券公司關閉,之後他進入了一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職位是基金經理。
那時候的婁剛初來乍到,缺乏一份沉著冷靜,時常會因為給客戶推薦的股票在一天之內漲漲跌跌而情緒波動。錢的進進出出,對於那時的他來說,有些過於沉重,他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事過境遷,現在,對於這樣的工作、壓力,他淡然地說:“錢在這個市場上來來回回是很正常的,虧了錢不要氣餒,把它賺回來就行了”——經過大風大浪的磨練,婁剛已經成長為一個鎮定自若的管理者了。跨越一個個的困難會使人成長,婁剛如是說。
“工作中永遠存在著困難,永遠會有跟不上的地方。”婁剛沒有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但一直保持著學習狀態。“不會的就要謙虛地去學,我永遠都是在工作中學習”。帶著堅韌的毅力,抓住一切時間,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這就是婁剛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奧秘。

  
老老實實做人
談起現在的大學生,婁剛說:“現在的大學生和我們這一代成長的背景不一樣,沒有太大的危機感,我們把這群人稱作‘80後’。”他說很多‘80後’沒有生活壓力,也沒有太迫切的求知慾望,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與十年前那一代的差異。“我屬於比較努力的,我的師兄師姐又比我還努力呢。”婁剛如此感嘆。也有一些被他認可的“80後”,他們不光能吃苦,他們的人生觀、工作態度、學習能力還有謙遜的程度,都很讓人讚賞,很有培養潛力。
婁剛說,人才的競爭永遠存在,然而市場的機會也是以幾何級數在增長。對於大學畢業生追捧高薪職位的現象,婁剛告訴我們:“不要只考慮眼前的利益,關鍵是要把事業當成人生的一個長遠目標來考慮。覺得什麼掙錢就做什麼,這種行為是很短視的。”
婁剛畢業時選擇了證券公司,而沒有進工資高的事務所,是因為他覺得證券行業更適合自己。他當時的外教, 來自華爾街的Peter Alexander對他的這個選擇有很大影響。“我覺得當今大學生,包括我面試過的一些同學經常忽視這一點,不能因為什麼掙錢多就做什麼,”婁剛說。
“學校只是你的一個商標而已,這個商標究竟能把你帶多遠呢?其實是帶不了多遠的。”他說在崗位上真正看的還是工作能力,這一點對於創業的大學生還是工作的大學生,都一樣。“我們寢室就出了一個浙江知名私營企業的企業家,出口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作為上財學子,婁剛對母校充滿感激。“我們自己在社會上努力工作,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是對母校最大的貢獻。”“不要覺得自己做一點事情就很忙,其實能力都是在工作中鍛鍊出來的。做人要實在,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做好。”——這是婁剛送給上財學子的肺腑之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