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廣場

威海市人民廣場

威海市人民廣場設計於1994年8月上旬進行,10月中旬完成。廣場位於威海市城區中心,總用地面積24.3公頃,地形北高南低,平均坡度為10° ,廣場北側為市政府對稱式布局的辦公建築群,也是整個地段的主體建築群。對稱軸與新威路中心線相吻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市人民廣場
  • 設計:1994年8月上旬進行
  • 面積:24.3公頃
  • 地形:北高南低
地理特點,廣場規劃,

地理特點

威海市人民廣場以草坪為主、軸線位置為大台階直通政府辦公樓,廣場北端為浮雕牆,南端入口處為硬地廣場及標誌性雕塑,其間綴以幾株喬木和花壇小品,東側草坪略大於西側。廣場地段中,城市幹道文化路和新威路在其南端的丁型交叉,解決了此地段與外界的交通聯繫。

廣場規劃

廣場東西兩側分別設紅線寬18米的兩條平行道路,連線政府大樓與文化路,主要解決政府的車行交通和廣場兩側建築物的人行交通。政府中心的人行交通主要通過廣場中心的步行台階和甬道解決。兩側建築物的車行交通儘量引向外圍,以減少廣場兩側人、車干擾,廣場兩側道路的中間分別設兩條紅線寬18米的東、西向道路、連線外圍道路,以解決廣場與外圍道路的橫向聯繫。廣場內部禁止車行,以保證廣場人群活動空間的完整。利用廣場兩側建築物後退餘地及大型建築物的底層內廣場設公共停車場,使廣場周圍的交通組織流暢有序。廣場周圍現狀用地性質複雜,布局混亂,為了滿足行政辦公中心的功能和標誌性地段的景觀環境要求,對周圍用地性質和布局在規劃中進行適當調整,廣場東側釀造廠和沿路的部分居住用地,廣場西側的部分倉儲用地和居住用地,其建築性質、建築體量、與廣場空間不協調。規劃要求、廣場東側南段的釀造廠搬遷,改為公共建築用地,其西側布置國際會議中心,東側布置賓館和商業服務,北段的三幢點式住宅樓和一幢條式住宅樓遠期搬遷,與其南邊用地聯為一體,為行政辦公用地。保留新建的白天鵝賓館和威士大酒店,北段的倉庫和住宅拆除改為行政辦公用地,近期布置辦公樓,遠期布置信息檔案中心。成為政府辦公的輔助用地。
文化東路南側東段的辦公及國小用地保留,建築物進行改造或翻建,沿新威路東側部分為行政辦公用地,作為現有單位的改造用地,新威路西側的療養院用地逐步改造為商業服務和行政辦公的綜合用地,設綜合樓和寫字辦公樓。調整後的用地性質和布局完善了行政辦公中心的功能、形成了吸引力、輻射力較強的城市功能中心。威海市人民廣場標誌性地段北高南低,以政府辦公樓群和人民廣場為中心,和周圍建築群為主體的大型公共活動空間,構成既完整有序又富有變化的空間,周圍建築的布局既考慮了對廣場的圍合作用,又留有開敞的視線走廊。不遮擋觀海視線。在地段東南分別設十八層、十五層塔式建築。文化路南側建築高度均低於十二層,東段觀海通視走廊內建築物均低於五層,廣場兩側北段建築物均低於六層,以免喧賓奪主。在空間細部處理上,在兩側建築群的一側設連續的柱廊,形成較強的圍合感,豐富了廣場空間的層次,每根柱頭上裝設照明燈,夜晚燈一亮,能清晰的顯示廣場的輪廓,更加豐富了這一地段的空間層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