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王

姬文王

姬文王,即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邘(今河南沁陽)等國;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為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為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稱文王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於畢原。西周王陵(周公廟遺址)位於陝西寶雞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 ,追尊姬昌為文王。

690年,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基本介紹

  • 本名:姬昌
  • 別稱:姬文王,文王
  • 所處時代:商末周初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岐周
  • 出生時間:公元前1152
  • 去世時間:公元前1056
  • 主要成就:推演周易;壯大國力,為武王克商奠定基礎
人物簡介,事跡,六十四卦,周文王攻犬戎之戰,周王朝帝系表,西周朝,東周朝,功臣名將,經濟文化,科學發展,當時的世界,

人物簡介

姓名:姬昌
又名:文王
性別:男
年齡:97歲
所屬年代:商代
出生年月:前1152年農曆九月十五日
去世年月:前1056年
在位:50年
相關事件:文王伐紂, 文王羑里演周易
相關人物:周武王, 商紂王

事跡

中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謚西伯為文王。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
季歷死後,其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裡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建設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課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畫像,都來自漢代-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台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傳於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武則天改唐國號為周時,追尊周文王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記·周本紀》說他能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著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自己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西周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將姬昌拘於羑里(今河南湯陰縣)。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為彖。”周臣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搜求美女、寶馬、珠玉獻給紂王。紂王見了大喜:“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之多!”於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並賞給他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的諸侯。這就是史書中說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獄後下決心滅商。一面向紂王獻地,請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訪賢任能,壯大國力。他出獵在渭水河邊巧遇年已垂老、懷才不遇的姜尚在水邊釣魚。文王同他談話,相互談得很投機,文王了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立以為師,共同籌劃滅商策略。據《尚書大傳》說文王在位的最後七年中幹了六件大事。頭一年調解虞芮兩國糾紛。虞(山西平陸縣)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屬國;可是他們不找商王裁決,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審斷。據《詩經·大雅·綿》篇注說:虞芮兩國看到周國是“耕者讓其畔,行者讓路”,“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回國之後虞芮兩國都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閒田處理,糾紛從此解決。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戰敗西戎諸夷,滅了幾個小國。第三年攻打密須(在今甘肅靈台縣),解除了北邊和西邊後顧之憂。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縣)”,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陽縣)。戡黎、伐邗實際上是構成了對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脅。第六年滅崇國(在今陝西戶縣境)。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建立灃京(在今陝西長安縣灃河西岸)。(詩經·大雅》:“既伐於崇、作邑於灃。 ”接著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論語·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而殷商已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尚書·無逸》和《呂氏春秋·制樂》都說他享國50年,稱王前立國43年。死後葬於畢(指陝西長安縣與鹹陽之間渭水南北岸,境域較廣)。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君聖人,被後世歷代所稱頌敬仰,《詩經·大雅》中有頌詩。

六十四卦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成了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在他們的同時和以前,還有誰創造成了什麼易,我們不得而知。說起來,以上從伏羲到神農到軒轅,就是一種文化的承傳。現在巫教、佛教、道教的教義中,甚至在民間,還遺存有先天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中的一些很神奇的秘傳,但是也沒有這一方面的專人去蒐集整理。
只有在周朝時的文王八卦,因為誕生出了周公和孔子兩個偉大的人物,經過他們的學習,推論解讀,才留傳了下來。所謂卦象,並無吉凶之分,是分析說明人在順境,逆境之中的正確態度和行為準則與處事方法,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了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兩兩重複排列為六十四卦。卦名是: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履﹑ 泰﹑ 否﹑ 同人﹑大有﹑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噬嗑﹑賁﹑ 剝﹑ 復﹑
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 離﹑ 鹹﹑ 恆﹑
遁﹑ 大壯﹑晉﹑ 明夷﹑家人﹑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豐、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
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
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
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鹹、雷風恆、
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家人、火澤睽、水山蹇、雷水解、
山澤損、風雷益、澤天夬、天風姤、澤地萃、地風升、澤水困、水風井、
澤火革、火風鼎、震為雷、艮為山、風山漸、雷澤歸妹、雷火豐、火山旅、
巽為風、兌為澤、風水渙、水澤節、風澤中孚、雷山小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周文王攻犬戎之戰

商王帝辛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在周滅商之戰中,周軍進攻犬戎(今陝西武功東、興平北,一說在今陝西鳳翔一帶)的作戰。
文王時周人統治中心在邪岐一帶,與西戎毗鄰。犬戎是其中強大的一支。武丁時犬方是商之屬國,常參與攻打叛商方國的戰爭。犬侯曾受命協同商人的多子族武裝攻掠周方。文王為解除東攻商的後顧之憂,派周國軍隊進攻犬戎,終於取得勝利。
周王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ˋ」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
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
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建設「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 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周王朝帝系表

西周朝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
夷王 -> 厲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東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莊王佗 -> 厘王胡齊 -> 惠王閬 ->襄王鄭 -> 頃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簡王夷 -> 靈王泄心 -> 景王貴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 顯王扁 -> 慎靚王定 -> 赧王延

功臣名將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政治制度:
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曆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僕、御、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定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經濟文化

西周時,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誌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穀類有黍、稷、粟、禾、谷、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薴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布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范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矽石琉璃。漆器製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薴,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壟斷,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商貿的品種有奴隸、牛馬、兵器、珍異等。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青銅。

科學發展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雖然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他表達的確實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繫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當時的世界

前1066年
西周建立。
前1050年
以色列為腓力斯丁人所征服,設在西羅的中央神廟被破壞。
前1024年
伊新第二王朝衰亡後,南部兩河流域相繼建立起海國第二王朝(~前1004年)和巴蘭王朝(前1003年~前977年)。
成王即位,周公攝政,平定武庚叛亂,周王朝第二次封建。
前1020年
以色列建立君權,掃羅被立為王(~前1000年)。掃羅領導反對腓力斯丁人的鬥爭,在吉爾博戰役中戰死。
前1000年
以色列立大位為王(~前960年)。戴維將腓力斯丁人驅趕出境,定都耶路撒冷,統一以色列.猶太國家。
印度「晚期吠陀時代」史於此時(~前600年)。這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產生時期,也是瓦爾那制度形成時期。
周昭王攻楚,度漢水溺死。
前960年
戴維王之子「所羅門」為王(~前930年)。所羅門統治時期是以色列.猶太王國的全盛時期。
前935年
亞述阿蘇爾丹二世(~前913年)統治時期,中斷近一個半世紀的亞述年代紀重新開始。
前930年
以色列.猶太王所羅門去世,其子利荷普阿姆即位(~前922年)。北部以色列人爆發了以耶羅波安為首的反抗運動。
前928年
流亡埃及的耶羅波安,在埃及的支持下,攻陷耶路撒冷。從此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瓦解。
922年
耶羅波安王朝建立(~前900年)。耶羅波安一世(~前901年)為北方(以色列)之王,羅波安(~前915年)為南方(猶太)之王。
前900年
以色列巴沙王朝建立(~前876年)。繼續同猶太人進行戰爭。
883年
亞述阿蘇爾那亞爾帕二世(~前859年)統治時,不斷向外擴張,一再在西方,北方和西北方作戰,試圖重建亞述帝國。
858年
亞述瑪那薩爾三世即位(~前824年)。兩河流域北部、敘利亞地區諸小國都為亞述所征服。
約前9世紀希臘《荷馬史詩》編成詩集。
北非迦太基建立城邦。
前842年
以色列經過內亂後,軍人耶戶取得政權,建立耶戶王朝(~前748年)。在耶戶統治期間,以色列屈服於亞述。
猶太王國母后阿瑟萊雅在耶戶政變中奪取大權,欲滅戴維一家以鞏固地位。
前841年
國人暴動,厲王逃跑至彘,周公,召公實行共和行政,中國歷史上正確紀年自此開始。
前836年
猶太吉霍阿什由祭司長支持登位(~前797年),阿瑟萊雅被殺。
前828年
厲王死,宣王即位
前823年
亞述沙姆希亞達德五世(~前811年)得巴比倫之助,平定境內叛亂,但失去帝國若干部分,後烏拉爾圖人日益興起,威逼亞述。
前810年
烏拉爾圖明努亞開始統治(~前781年)。烏拉爾圖日趨強盛。
前798年
以色列約阿斯(~前782年)統治期間,同猶太人作戰,收復以色列失地,取得耶路撒冷,迫使猶太為附庸。
前797年
猶太亞瑪統治時(~前769年),喪失獨立,臣服以色列。
前783年
以色列耶波安二世(~前748年)統治時,其國勢強盛。自所羅門統治以來,大馬士革等第一次歸於以色列統治。
前776年
希臘各城邦舉行第一屆奧林匹克賽會,希臘紀元開始。
前771年
申侯聯合犬戎攻入鎬京,殺周幽王,西周滅。
前770年
希臘人在義大利的伊什亞島上的皮特庫建立最早殖民地。
天下君王都若文王,人類太平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