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媽娘娘

姑媽娘娘

姑媽娘娘,明洪武間,朝廷為防禦倭寇騷擾,在福建沿海各軍事要地設城,峰尾也因此建了城,簡稱“峰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姑媽娘娘
  • 其他名稱:劉益娘
  • 象徵:海上女神
  • 兄弟姐妹:林默娘
歷史背景,尊封海神,泉港義烈廟,

歷史背景

由於峰尾地處濱海,人們長期以來主要靠“討海”為生。在明中葉之後,當地人們如湄洲人信奉林默娘一樣,推崇本地的一位海上女神——劉益娘。雖然劉益娘的影響大大不如媽祖廣泛深遠,但她在泉港沿海村莊普遍受到崇敬,也成為當地漁民祈求出海平安和“海路好”的保護神。泉港人常將林默娘、陳靖姑和劉益娘三女神並稱,分別親切地尊為大媽、二媽和三媽。

尊封海神

劉益娘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年)農曆十一月十七。當時正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弄權,“只知有太監,不知有天子”。官宦豪紳搜刮民財,巧取豪奪,勒索大量財富。大量破產農民“扶老攜幼,風棲露宿”,造成農村凋蔽,民生艱難。益娘生下數月便會說話,周歲就很懂事,聰穎過人。後來父母又生下三個弟弟,生活日益艱難,益娘身為長女,必須幫父母做家務,並看管三個弟弟,因此根本無法讀書、識字。她七八歲時就會幫父母織作魚網,經過幾年的操作,工藝既快速又精美,成為織作漁網的能手。不少鄉親、近鄰和親朋戚友,一遇人手短缺,都爭相請她幫工。每逢海面上突起狂風暴雨,益娘總會晝夜不安,通宵達旦站立海灘頭,邊燃起火堆邊眺望茫茫大海,盼望親人和鄉親能順著火光早點安全返航。漁民們有口皆碑稱讚這位少女聰慧賢淑。
峰尾古城義烈廟介紹牌峰尾古城義烈廟介紹牌
益娘十八歲就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給郭厝柳村程家,當時其夫已渡洋謀生,於是便按“公雞娶親”之俗完成這一人生大事。一年後的一天,即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農曆九月廿二,益娘帶著幼弟去夫家,路過一片甘蔗地,幼弟不懂事,大哭大鬧稱口渴欲吃甘蔗。益娘無法說服,想出一權宜之計。她割下一節束髮的紅髻繩,串起足夠買一株甘蔗的兩枚錢幣,掛在一株甘蔗葉上,然後隨手摺一株甘蔗給幼弟。這時正好讓蔗主撞到,見有人偷甘蔗,不問青紅皂白,給了益娘重重一巴掌,並破口大罵。益娘受此大辱,當晚懸樑自縊身亡,年僅二十虛歲。
益娘含冤受辱而尋短見,驚動了峰尾一帶的漁家。不少漁民從抱不平到深深懷念,都期望她能升天成“神”。一段時間後,益娘的形象在漁民口碑中逐漸高大起來,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高尚女神。鄉親們還為益娘妝金身塑像,放在祖厝廳堂中奉祀,並私謚“義烈”。劉姓同宗稱之為“義烈姑媽”,外地非劉姓者,則稱之為“峰尾姑媽”。一些善信鳩資大造“姑媽顯靈”事跡,於是很快在峰尾城西門外山坡大石頂的瀕海處建立起一座義烈廟。
相傳明嘉靖十七年(公元一五三八年),滇南寇亂,兵部尚書毛伯溫奉命征討,因兩位女神託夢授計,使王師節節勝利大功告成。後毛伯溫根據夢中情景,向村民打聽,得知兩位女神乃湄洲林默娘和峰尾劉益娘,班師回朝時,他向嘉靖帝啟奏:“南征之功,績著女神。”龍顏大喜,御筆一揮,欽賜劉益娘為“義烈娘娘”。義烈廟今有匾聯曰:“系出峰城嫻內則,神偕湄島護群生。”指的便是此事。
皇帝的加封,推動了臣民對劉益娘的崇敬。之後,兩位明廷內閣大學士、泉州郡人史繼偕(一五六○~一六三五)和張瑞圖(?~一六四四)分別題贈“一德壽民”、“坤德孕民”的匾額,天啟年間(一六二一~一六二八年),同是泉州郡人、兵部尚書郭必昌題贈“婆心濟世”的匾額。峰尾姑媽劉益娘不僅從人成了“神”,而且已成為遐邇聞名、顯赫無比的“護航神”、“保護神”了。隨著峰尾漁運日益興旺,人們對劉益娘的信仰與崇拜與日俱增。峰尾漁民無論走到哪裡,都把姑媽劉益娘的神奇故事傳播到哪裡,福建、台灣各地,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都建廟奉祀。台灣台北劉氏還組織“姑媽會”,尊劉益娘為“海峽第二女神”。
峰尾姑媽成“神”受人崇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早在明清之交,鄭成功驅逐荷蘭,踞台抗清,清政府為了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成功聯繫,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這時峰尾一帶居民內遷到仙遊胡宅,與姑媽“神”緣完全斷絕。直到十七世紀八十年代,台灣光復,清政府才同意沿海內遷居民可回原籍居住。雖然人為地隔絕幾十年,但沿海居民一回原地,就重操舊業,以海為生,這時峰尾姑媽的“神”緣又重新恢復,善信的“造神”運動又在繼續。
據傳一八七七年中秋節風平浪靜,峰尾漁民競相出航,某船上忽有一啞吧伙夫突然聲淚俱下,隨後竟開口說話:“有裔孫無姑媽,有姑媽無裔孫。”船上人知是姑媽託身顯靈,一齊跪下請求明示,但聞啞巴說:“船速返,有巨災。”訊息傳開,鄉人迅速返航,大小船隻拋錨甫定,霎時風雨大作,巨浪排空。各地漁民損失慘重,唯峰尾漁民倖免大災。而姑媽更因泄漏天機,被打入“天牢”三年,靈應全失。後請名僧超度,姑媽也因此皈依“觀音佛祖”。
文革中義烈廟也同樣受到浩劫,名人留下墨寶的牌匾全部被銷毀,宮廟因無人管理而坍塌。直到一九八○年,僑親和當地善信才將古廟重新修建。現義烈廟為區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是義烈娘娘的生日,半月之內,遠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台灣,近的如莆田、仙遊、惠安和泉港境內,都有峰尾氏族人和信眾紛紛來到峰尾義烈廟慶賀神誕,並焚香許願。村中到處張燈結彩,連日載歌載舞,搭台演戲,形成一年一度隆重的義烈廟會。
義烈廟舉辦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節義烈廟舉辦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節

泉港義烈廟

泉港義烈廟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圭峰半島東北隅,海濱碼頭尾山浦下。這裡三環海繞風光秀麗,是泉港重要的旅遊景點。廟內供奉的是遐邇聞名尤人敬仰的姑媽娘娘,故又稱“姑媽宮”。
泉港義烈廟位於圭峰半島東北隅,又稱“姑媽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系族人自發創建的一座小廟。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由邦元公會同族中長老士紳主持擴建,並塑姑媽金身寶像,因姑媽素明大義,秉性真烈,故正式命名義烈廟。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為了鎮壓抗清名將鄭成功,勒令沿海一帶全部內遷,並燒毀各地防車營、居民住宅及祠堂廟宇,義烈廟也被付之一炬。姑媽神像隨民眾遷往仙遊縣郊尾鎮湖宅村歐厝。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峰尾漁運興旺商貿發達,民眾深感姑媽的佑護之恩,又一次大興土木重建義烈廟,六年後工程告竣,在族中耆宿縉紳的策動下,眾善男信女集隊前往歐厝,將姑媽金身寶像迎回峰尾。
1957年,惠安縣文化局確認義烈廟為文物保護單位。期間義烈廟再次遭到破壞,1980年以後,峰尾鄉親與海外僑親、港澳台族親捐資籌款,全面修復了義烈廟,進而築建戲台、整飾埕地,使其顯得更加宏偉壯觀。義烈廟飛瞻翹脊,雕樑畫棟,系硬山式屋頂,宮殿式建築,面闊14米,進深12米,占地面積170平方米。正殿供奉姑媽娘娘,左殿奉祀二路元帥,右殿奉祀列位相公。姑媽娘娘,鳳冠霞踱繡袍花襖,手執拂塵玉笏,慈眉善目,神態端莊。殿前有一對清乾隆時期的輝綠岩鳳柱聳立左右,柱石質地堅硬又不失細膩。繞桂鳳凰或仁立、或歡飛、或俯衝、或騰舉,形態各異,巧奪天王。兩側原有壁柱四對,現已以石易木,牆面繪有備種籤詩故事。四處布滿牌匾楹聯,這些歷代名家真跡墨寶,彌足珍貴,諸如;一德壽民;為明穆宗年間,郡人大學士史繼階題贈;坤德孚民;為明神宗年間,武英殿大學士張瑞圖題贈;婆心濟世;為明熹宗年間,都御史郭必昌題贈。
姑媽文化交流節迎賓隊姑媽文化交流節迎賓隊
義烈廟現存有明清兩代浮雕石刻及山門外兩側一對嘉慶年間重修時的輝綠岩透雕鳳凰殿柱,浮雕各種人物,上刻有“植節明朝圭峰毓瑞,宣靈海國湄島出身”對聯。另有明代石鼓一對。正殿供奉義烈“姑媽娘娘”像。左殿奉祀二路元帥,右殿奉祀列位相公。“姑媽”劉益娘(1499—1518),原名大娘,又名乙娘,民間相傳她生前貞信自守、樂於助人,經常通宵達旦站立在海邊,觀察天時“風勢”,一旦有颱風危情便點火為號,引導船舶平安返航。死後則“羽化升天”、“婆心濟世”。由於她一生為沿海漁船民排擾解困、消災御難,義舉善行令沿海民眾感恩戴德,故被人們尊稱為“海峽第二女神”、“海國女神”而世代敬奉,明嘉靖年間,滇南寇亂,邊關告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毛伯溫奉命征討。媽祖和姑媽神遊至此,託夢授計,又布法援助,大軍所向披靡。次年九月,班師回朝,世宗皇帝龍顏大悅,嘉獎三軍將士。此時毛伯溫啟奏:“此戰大獲全勝,有賴二位女神鼎力相助”云云。皇上深受感動,欽賜林默娘為“天上聖母”,劉益娘為“姑媽娘娘”。福建沿海一帶的海島漁村及台灣,甚至遠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其民間也相繼成立了“姑媽會”,修建“姑媽宮”,信徒眾多,終年香火旺盛,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
廟中廳有一對黑色大理石柱,浮雕鳳凰、蓮花等各種花鳥,兩側有2個小天井,沒有出水口但是大雨傾盆也從不滿溢,然雨一停,天井內無任何積水。懸掛有明代大學士史繼階所題“一德壽民”,建極殿大學士、大書法家張瑞圖所題“坤德孚民”,都御史郭必昌所題“婆心濟世”等匾額,其歷史與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可惜“文革”中被毀,現存為鶯谷先生書補。
2001年12月,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