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魚

妾魚

魚名。又名婢妾魚。今稱鰟魮鯽。《爾雅·釋魚》“鱊鮬,鱖鯞” 晉郭璞註:“小魚也,似鮒子而黑,俗呼為魚婢, 江東呼為妾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妾魚
  • 拉丁學名:Rhodeinae
  • 別稱:婢妾魚、鰟魮鯽
  • :動物界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鰟鮍亞科
簡介,概述,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中藥材·版本一,中藥材·版本二,學科名稱,

簡介

妾魚今稱 鰟魮魚和鰟鮍,拼音:Pánɡ Pí ,拉丁文:Rhodeinae,英文:bitterlings,鯉形目、鯉科、鰟鮍亞的通稱。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妾魚》:“江海間有魚,游必三,如媵隨妻,先一後二,人號為婢妾魚。 唐 詩:‘江魚羣從稱妻妾,塞雁聯行號兄弟。’”參閱 宋 羅願 《爾雅翼·釋魚二》。
這個深潭是傳有婢妾魚這個深潭是傳有婢妾魚

概述

為小型淡水魚類,最大不過180毫米;體呈卵圓形或菱形;頭短,口小;須1對或無;臀鰭始於背鰭基下方,背、臀鰭頗長,有或無硬刺;腹鰭腹位;尾鰭叉狀;側線鱗完全或不完全。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中國、朝鮮及日本。在中國約有5屬21種。繁殖習性特殊。生殖時期的雌魚出現產卵管,卵由產卵管直接產在蚌體內,並在那裡受精發育。雄魚婚飾明顯,色彩分外鮮艷。可以養殖供作觀賞。
鰟鮍屬的雄鰟鮍鰟鮍屬的雄鰟鮍

形態特徵

鰟鮍為一群小型魚類。最大個體不超過200毫米,絕大多數種類僅50-70毫米。體極側扁而高,體色鮮艷,尤其是每當生殖季節,雄魚艷麗的體色配上珠星,更具吸引力。而雌魚在生殖季節拖著一條長長的產卵管,在雄魚的陪伴下更顯得別具一格。

生活習性

鰟鮍平時生活於靜水水體,水草茂盛的環境中,喜群游。雜食性,食物為水草、高等植物的葉片、藻類、沉澱的有機物、浮遊動物、水生昆蟲和枝角類等。多數種類性成熟年齡1齡,最長壽命為4-5齡。產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產卵。

繁殖方式

鯉科(Cyprinidae)鰟鮍屬(Rhodeus)的幾種似鯉的小魚,以其繁殖方式異常著名。原產於歐洲中部和南部的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幾無經濟價值。體銀白色,長約5~7.5公分(2~3吋)。每年4~6月為產卵期。此時,雄魚腹部呈橘紅色,鰭淡紅色;雌魚的輸卵管延長成產卵管,可插入淡水蚌的入水管中,把卵產到鰓腔里。當軟體動物呼吸時,把附近排有雄魚精液的水流吸及鰓腔,精卵得以結合。卵在軟體動物的鰓腔中發育,約一個月後,幼魚離開宿主。鰟鮍與軟體動物的繁殖期恰相一致,軟體動物也把幼體排在鰟鮍體上,埋入皮內發育一段時期。

中藥材·版本一

【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鰟鮍鰟鮍
【拼音名】Pánɡ Pí Yú  【別名】葫蘆片子(東北),鱊鮬,鱖鯞(《爾雅》),婢聶,青衣魚(崔豹《古今注》),旁皮鯽(《爾雅翼》),鮬魚(《滇南本草》),文魮(《醫林纂要》)。  【來源】為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  【原形態】  體側扁,高而短,略呈卵圓形。體長約4~15厘米。頭小,眼大,口端位,鱗圓,側線不完全,鱗片30~40。背鰭Ⅲ9~10。臀鰭Ⅲ8~10,起點在背鰭後部之下。尾鰭分叉。體背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鰟鮍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尚有刺鰟鮍、石鮒魚及小須鱊等種。  【生境分布】棲於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類植物為食。多分布華東、華南一帶。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醫林纂要》:甘,溫。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
鰟鮍鰟鮍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醫林纂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中藥材·版本二

【出處】  出自 姚可成《食物本草》。  1.《爾雅》郭蹼註:(鰟鮍魚)小魚也,似腸子而黑。  2. 孟銑:卿魚與JIE,其狀頗同,味則有殊。其魚腹上有米色寬大者是卿,背高腹狹小者是JIE,其功不及卿魚。  3. 姚可成《食物本草》:橢魚一名鰟鮍魚,形類卿魚而小,扁身縮首,頗似竹蓖,處處湖澤有之。冬間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氣,味稍不及。  【拼音名】Pánɡ Pí Yú  【英文名】Chinese bitterling  【別名】魚婢、妾魚、青衣魚、旁皮鯽、鰟魮鯽、文魮、糠片魚、菜板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原形態】中華鰟鮍魚,體側扁,卵圓形。頭小,眼大,口端位,下頜稍短於上頜,無須。鰓耙短小,外側10枚。下咽齒1行,5-5,齒面光滑,無鋸齒。側線鱗不完全,僅在鍶蓋後緣有側線鱗3-7片,背鰭2,9-11,超點在體中部。臀鰭起點正上方後黑色縱紋更為顯著。鰓孔後方第1個側線鱗及4、5個側線鱗上均有1個很不明顯的黑斑。雌魚具長的產卵管,背鰭前部有1個大黑點,尾部上的縱紋比 雄魚為細。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息於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類植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南一帶,以及長江流域與其附屬水體。  【化學成份】肌肉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脂肪,膽甾醇(cholesterol),胡蘿蔔素(carotene),葡萄糖=-6-磷本以脫氫酶(glucose-6-phosphodehydrogen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腦含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性味】味甘;性平。
鰟鮍鰟鮍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氣健脾;解毒。主久病體虛;痘毒。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  2.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3.《醫林篡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摘錄】《中華本草

學科名稱

中文學名:
鰟鮍
界:
動物界
目:
鯉形目
亞目:
鰟鮍亞科
科:
鯉科
屬:
鰟鮍屬
分布區域:
亞洲東部中國、朝鮮及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