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空大師

妙空大師,鄭姓,江都人,少業儒,嘗同許雲虛,楊仁山,貫如法師等,商刻大藏經,旋出家,自號刻經僧,凡十五年,已刻三千餘卷,寂後三載,而大般若經,始告完成,師自受具之後,持戒精嚴,過午不食,生平著述尤富,後匯刻為樓閣叢書,其中大都為闡揚淨土之作,從而受化者甚眾,如蔣元亮嚴等,均蔚為人望,光緒六年,念佛而寂,年五十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妙空大師
  • :鄭
  • 地點:江都
  • 職稱:法師
才藝倫比,佛典,

才藝倫比

師雲,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存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況持名一行,普攝三根。方便殊勝,莫過於斯。念佛人於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自清淨。當人自驗,誠不我欺。口既念佛,則禁涉閒言。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應如是。即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掃蕩之。
念佛之人,勿雜惡念。於必經之事,一過即舍。久之意地清淨,遇事即有妙智觀察。此乃念佛,轉識成智之謂也。
或高聲,或低聲,或默持,或金剛持都不相應者。古有擊舌持一法,可取用之。其持法即不動口,亦不出聲,但使繫心一念。唯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佛典

所謂隨順持名者,昏沉則經行持,散亂則端坐持,或跪或立或臥,皆隨己便,總使一句佛號不忘。此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
凡遇逆順淨穢,苦樂得失,一切境界時,務須保此一念。不然念佛隨境界轉去,佛念從此斷絕,豈不可惜矣哉。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其誠敬可知。不對像時,亦應如對像之誠敬。如此念佛,最易感通。黑業亦易消滅也。
世間一切苦人,求閒不得,故不能念佛。今閒矣,又聞此念佛之法。務須綿密接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忽到,將何以抵對耶。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靜細念佛,以堅固之。當知智慧人能念佛,則使世間之念佛者益多,且令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以有智慧之名以啟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故也。
老實念佛者,既不逞才能,又不求名利,最為難得。以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一條大路,又老實者,不於一句阿彌陀佛外,添一毫妄想也。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諉於命運之不濟,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念佛,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豈明佛性乎。既悲矣,則當思出苦。而當思與一切眾生,畢竟出苦。當思佛之所以稱大悲者,為其能拔眾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宜如何懇切耶。
念佛之心,既已純熟。於六塵中,唯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一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
一事方畢,一語方罷,尚未打點念佛,而一句佛即滾滾出來者,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舍於我。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猶孤寂乎。
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若於病上,略一停想。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生死關頭,如何濟事。若病危時,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於心勿忘可也。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錯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於心勿忘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