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詞語)

妄想(詞語)

妄想是一種不理性、與現實不符且不可能實現但堅信的錯誤信念。它包括錯誤的判斷與邏輯推理。即使把事實或已經被完全論證的理論擺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難動搖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現在精神病狀態下,如精神分裂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妄想
  • 拼音:wàng xiǎng
  • 近義詞:休想、妄圖
  • 反義詞:期待、期望
漢語辭彙,釋義,基本解釋,引證詳解,思維內容障礙,概念,特徵,分類,注意,產生原因,治療方法,佛教用語,

漢語辭彙

釋義

詞目:妄想
拼音:wàng xiǎng

基本解釋

1. [entertain an extravagant hope]∶狂妄地打算;夢想他處於懷舊的妄想中
2. [vain hope;wishful thinking]∶不能實現的打算
3. [vain]∶不能實現的非分之想他的希望只不過是妄想
近義詞:休想 妄圖
反義詞:期待 期望

引證詳解

1. 佛教語。謂妄為分別而取種種之相。
《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唐 權德與《送文暢上人東遊》詩:“宗通知不染,妄想自堪哀。”
2. 胡思亂想。
白居易《飲後夜醒》詩:“直至曉來猶妄想,耳中如有管弦聲。”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這也是你妄想了,侍妾聞知,豈不可笑!”
豐子愷 《》:“但我立刻感覺這種假想的可笑,就停止妄想。”
3. 不切實際的或非分的想法。
陸游《山園草木四絕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盡,但愛清樽浸晚霞。”
陸游 《老馬》詩:“可憐 杜陵翁,妄想追風驃。”
朱自清《溫州的蹤跡》:“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思維內容障礙

概念

思維內容障礙,主要主要表現為思維內容的荒誕,包括妄想、超價值觀念和強迫觀念。妄想是指在精神病態中產生的,缺乏事實根據地,堅信自己的某種錯誤判斷和推理,是思維障礙中最常見、最重要的症狀。

特徵

  1. 患者專心注意,堅信不移;
  2. 判斷與推理有明顯錯誤,經驗與教育均無法糾正;
  3. 內容與現實相違,但與個人利害有密切關係;
  4. 與文化背景無關,這一特徵足以與迷信、偏見相區別。
妄想的最大特徵是妄想內容的核心完全涉及自我,如“我偉大”、“他人要加害於我”、“我是有罪的”、“那件事情會毀掉我的”等。如內容的核心不涉及自我,就算是一些沒有依據的且荒謬離奇的想法,在精神病學的評價標準上,也可以不被視為妄想。

分類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與其他精神症狀的關係分類,可將妄想分為原發性妄想與繼發性妄想。(1)原發性妄想直接產生於大腦的某種病理變化,具有突然性,找不到心理上的原因,而且沒有心理學上的解釋。原發性妄想以突發性妄想最為常見,另外還包括妄想知覺和妄想心境。(2)繼發性妄想是繼發於其他心理過程的障礙,因而能找到心理學上的解釋。
妄想的內容有多種多樣,有被害、關係、物理影響、誇大、罪惡、嫉妒、鐘情、疑病等。多見於精神分裂症偏執型、偏執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與器質性精神病。其中,認為自已受到外力操縱,被電腦、原子能、雷射控制的被控制感(delusion of being controled)和覺得自己正在想的內容已為周圍一切人所洞悉的被洞悉感(feeling of being revealed),以精神分裂症最多見。妄想的內容常由病人的經歷、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隨時代發展而有變動。如果說幾十年之前,妄想有較多的神鬼、催眠術之類的內容,那么,當今,由於科學的發展,妄想有較多的電腦、雷射的內容也就毫不奇怪了。通常按照妄想主要內容歸類,可以分為:
  1. 誇大妄想
    1)發明妄想,對個人科研才能的誇大;
    2)財富妄想,對自己經濟地位的誇大;
    3)血統妄想,出自名門後裔,對出身誇大;
    4)鐘情妄想,堅信自己被別人鐘情,被異性追求。
  2. 自責妄想
    1)貧困妄想,對自己經濟條件的低估;
    2)罪惡妄想,即自責妄想,是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貶低;
    3)疑病妄想,對自己健康情況的貶低;
    4)虛無或否定妄想,對自己存在的否定。
  3. 被害妄想
    1)被害或迫害妄想,認為被迫害;
    2)關係妄想,它是產生其妄想的先驅,但多具被害性質;
    3)跟蹤妄想,懷疑別人跟蹤;
    4)妒嫉妄想,懷疑配偶與別人有不正當男女關係;
    5)控制妄想或影響妄想、物理影響妄想,懷疑被別人或儀器所控制;
    6)附體或著魔妄想,體內來了精靈生物,指揮他的言行;
    7)變獸妄想、化變妄想,身體經歷生態的變化,變成了蟲、獸、龍,或其他非生物性的東西;
    8)損失妄想,財富受得了損失;
    9)訴訟妄想,堅信受委屈、打擊而反覆訴訟。
  4. 特殊妄想
    1)內心被揭露感,又稱被洞悉感。患者覺得自己的思維未經有聲語言表達,就已經被周圍的人悉知。
    2)影響他人的體驗。患者覺得自己一搖頭,文娛室內的病人都鴉雀無聲;自己一點頭,他們都談笑如常。
    3)妄想性洞悉感。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患者都有一種預見感、洞悉感,早知即將如此的感覺。
    4)思維插入。堅信他人在介入自己的思維活動,特別是插入一些污穢的思想。
    5)思維被剝奪。堅信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移走了。

注意

某些妄想是繼發於幻覺之後的,如在幻聽、幻視等的誘因下所導致的繼發性妄想,這類妄想與原發性妄想在病理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此與原發妄想需要區別。

產生原因

妄想形成的確切原理尚不明了。有人分為原發性妄想與繼發性妄想兩類。原發性者是指一種突如其來的、不能以病人所處的環境和心理背景解釋,具有象徵意義的病態信念。此時病人既無知覺障礙,亦無智慧型理解障礙。多見於精神分裂症,也可見於癲癇性精神病等器質性病變。如一位精神分裂症女病人無端斷定另一個女病人是她已故丈夫的化身。她說:“雖然他的外貌是女的,但是他的靈魂是男的,他的鼻子和我丈夫的一模一樣。”還有一位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一天從外地乘火車回上海,一下火車突然發覺車站上有一種異樣的緊張氣氛,有些人注視著他,另一些人都對著他報之以微笑。接著他發生了被迫害妄想。繼發性者是指妄想繼發於其他病理心理過程。如幻覺可引起解釋性妄想,情感高漲時由於自我評價過高可繼發誇大妄想;抑鬱情緒由於自身感覺不良、自卑自責可引起疑病妄想、罪惡妄想;偏執性人格者由於生活挫折易產生偏執性妄想;老年性痴呆者,早期由於記憶、智慧型減退易於出現貧窮妄想、被竊妄想。有時,兩個或幾個共同生活的.情感密切的人發生同樣內容的妄想,其中一個是原發的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其他人受暗示或情感影響也對其妄想內容信以為真,稱為“感應性妄想”,即所謂“兩聯性”或“三聯性”精神病。

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治療妄想症主要依靠藥物但對不同類型的妄想症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抗精神病藥是其中一類首選藥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可考慮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如果病人情緒波動較大包括出現精神病後的抑鬱便可使用抗憂鬱藥物
2. 心理治療:首先需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透過給予病人支持來改變某些行為此外病人要避免過度的壓力在壓力情境下常會影響妄想強度針對個案情形教導適當的適應技巧或者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減少個案對壓力的不當反應如果病人同意應鼓勵其家人一同參與治療計畫對治療進度有幫助
3. 團體治療:配合上述治療進行
有些病人可即時好轉但有些則較難治理甚至可持續終生如若不予適當治療大部份病人仍可維持相對正常的社會生活但也有病人不能自我照顧情況嚴重

佛教用語

《丁寶福佛學大詞典》【妄想】
(術語)不當於實曰妄,妄為分別而取種種之相曰妄想。注維摩三:‘生曰:妄想妄分別之想也。’大乘義章三本曰:‘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謬執不真,名之為妄。妄心取相,目之為想。’楞嚴經一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楞伽經四曰:‘妄想自纏,如蠶作繭。’觀無量壽經曰:‘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菩提心論曰:‘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止觀七曰:‘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陳義孝佛學常用辭彙》 【妄想】虛妄的思想。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妄想(梵vikalpa,藏rnam-par-rtog-pa)】指以虛妄顛倒之心分別諸法之相狀。又稱妄想分別。舊譯《華嚴經》卷五〈如來光明覺品〉雲(大正9·424c):一切諸世間,皆從妄想生;是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雲(大正9·393b)︰‘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妄想”是指虛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云: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大乘義章》卷三雲(大正44·523b):‘言妄想者,所謂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故經說言︰虛妄分別名字及相,名妄想也。’ 此謂凡夫虛妄分別諸法之相,施以名字,更依名字取差別諸相,故稱為妄想。 妄想之種別甚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舉出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想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等十二種。《菩薩地持經》卷二〈真實義品〉舉出自性妄想、差別妄想、攝受積聚妄想、我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俱相違妄想等八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舉出堅固、虛明五種妄想,並謂有妄念、妄執等同義語。如《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6a)︰‘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成唯識論》卷八雲(大正31·45c)︰‘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皆為其例。 按,《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所舉的十二種妄想。系依妄想分別之自體差別相所作的分類。其異譯本《入楞伽經》卷四、《大乘入楞伽經》卷三則稱此為十二分別,所列名稱亦略異。茲依《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二(下)所釋,略述此十二妄想如次︰
(1)言說妄想︰指計著種種音聲詞句而妄以為有性。
(2)所說事妄想︰指大凡所說之事,其自性之極致惟聖智慧型知。凡夫不解,往往僅依其事相而生言說妄想。
(3)相妄想︰指隨事起見,如渴鹿望炎陽而生水想;於地水火風執有堅濕暖動之性,而不知其性本融,對於一切法妄計名相。
(4)利妄想︰指世間之財寶本是幻物,但凡夫不知而起貪著。
(5)自性妄想︰指執持諸法,起自性之見,執而以為是,其餘皆非。
(6)因妄想︰指於因緣生之法起有無等之見,妄想分別而成生死之因。
(7)見妄想︰指外道計著夢見的有無一異俱不俱。
(8)成妄想︰指於假名實法之上計我、我所而起言說,成決定論。
(9)生妄想︰謂計一切法若有若無,皆從緣起而生分別。
(10)不生妄想︰謂一切法皆先有體,不假因緣而生。
(11)相續妄想︰謂於一切諸法,執此與彼,遞相系屬,計著分別,無有斷絕。
(12)縛不縛妄想︰謂於一切法,以情生著故,則成系縛,若離妄想,則無系縛;凡夫不了,於此無縛解中而生計著。
參考資料:《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佛性論》卷二;《注維摩詰經》卷三;《大乘義章》卷五(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