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女兒村)

女兒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女兒村)

女兒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西南10.5公里,大沽河和流浩河匯流處的北岸,地勢低洼,古來多水災。現全村有李等姓氏,1293人,耕地1530畝,水沙資源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女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
  • 郵政區碼:266224
  • 地理位置:即墨市移風店鎮女兒村
  • 人口:1293人
  • 車牌代碼:魯B、魯U
村莊由來,經濟發展,社會事業,

村莊由來

據傳:唐朝時(公元618—907年)有一官員來到此村,見到男子們都去河上防汛,村中只有婦孺。此官員便稱此村為女兒村,一直沿用至今。明永樂時(1403--1424),李姓遷來居住。此村原屬平度,解放後,劃歸即墨。同治《即墨縣誌》在平度界內標有女兒村。

經濟發展

解放後,該村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民眾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49年全村經濟收入5.6萬元,1978年25.7萬元,2003年845萬元,人均收入4488元。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女兒村地圖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女兒村地圖
1949年,該村經濟還很落後,村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谷薯類等作物,畝產120公斤,全村經濟收入5.6萬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1970-1982年,女兒村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70年修乾渠2條,從大沽河和流浩河提水灌溉農田,為種植水稻創造了條件。1982年,水稻種植面積達1200畝,畝產450公斤,全村農業收入28.7萬元,是1949年的5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女兒村充分利用水利條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1988年建立了以大姜、大蒜為特色的生產基地,大姜種植面積達800餘畝、大蒜400餘畝。自1990年以來,村民不斷引進蔬菜優良品種,採用科學種植方法,使該村成為蔬菜種植專業區。女兒村村民依託蔬菜專業區發家致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從1997年開始,該村出現了運輸業,有各種運輸車輛30多部,從業人員70餘名,憑藉該村盛產大姜大蒜的優勢從事行銷活動。還有15戶、40餘人從事飲食服務業、商品批發業,戶均收入26000元,第三產業成為女兒村的一個經濟亮點。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新中國建立前,女兒村文化教育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人數的80%。1942年,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安排人員來該村成立學校,大多數適齡兒童有了上學的機會。1952年,該村成立了夜校和掃肓班,青壯年文盲逐漸減少。1982年村出資3萬元,在村南建新學校,建教室24間,占地6畝,可容納學生近300人。另外附設幼稚園1處,可容納幼兒60人。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至2003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86人,參加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有26人。
該村於1967年成立戲班,經常組織演出,豐富和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醫療衛生
建國前,全村沒有診所,醫療條件相當落後。自1967年起,村先後派出人員學習醫療知識。於1970年,成立衛生室,有醫務人員2名。2000年,成立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
人民生活
1949年人均糧食12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1958年,人均口糧200公斤。1960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村民生活極其困苦。1978年,人均口糧24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至2003年,人均收入4488元。
隨著經濟發展,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前,村民住房多為土牆草披,1976年村民住房多為磚瓦房,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1991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該村還規劃了樓戶區,很多村民住上了二層樓,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4平方米。2003年,全村擁用機動車輛268輛,機車300輛,電冰櫃250台,彩電340台,洗衣機146台,電話280部,電話普及率達到80%。
村莊建設
1949年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規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村兩委的領導下,集體經濟迅速壯大。1992年女兒村投資50萬建成村委辦公樓。為了改善村莊交通環境,1993年投資在村後修路3000米。1996年女兒村進行街道規劃,投資14萬元修整街道、築排水溝,解決了多年來排水難的問題。2002年為改善水質、方便村民用水,村集體出資27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同年出資8萬元硬化南北主街道3200平方米。2004年,村集體出資21萬元新建幼稚園1處,有教室13間,占地2畝。同年出資8萬元硬化村後路面。現在,該村街道整潔,住房整齊,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