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低谷效應

奧運低谷效應

“奧運低谷效應”,即所謂的“後奧運效應”,指的是奧運會主辦國及主辦城市在奧運會後出現的經濟衰退現象。其產生原因有奧運籌備階段的投資和消費收入的激增與奧運會結束後投資和消費收入的相對減少,奧運會後大量的體育設施閒置以及體育設施維護而產生龐大的維護成本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運低谷效應
  • 又稱後奧運效應
  • 表現:在奧運會後出現的經濟衰退現象
  • 原因:奧運會設施閒置
背景資料,產生原因,相關案例,專家觀點,應對措施,

背景資料

奧運會作為一項重大的國際體育賽事,自然會對主辦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經濟學家稱之為“奧運效應”。不過奧運效應有正負之分。如果做得好,奧運可以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產生正的奧運效應;如果做不好,奧運也會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負的奧運效應。
傳統的“奧運效應”研究,往往過多地關注了“奧運經濟效應”,就是奧運經濟一般可以帶來三種正向效應:凝聚效應、輻射效應、瞬間放大效應。凝聚效應是指藉助奧運,使大量的技術、資金、人才向主辦地凝聚;輻射效應是指舉行奧運會,可以對鄰近城市、相關產業甚至是整個國民經濟起到帶動作用;瞬間放大效應則是指,因為舉辦奧運會,經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飛速發展起來,GDP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增長。近幾屆奧運會經驗證明,舉辦奧運會將有效地促進舉辦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長。但是,奧運建設投資在拉動經濟成長的同時,如不注意提前預防,也存在著負面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奧運會後投資需求會大幅度下降,大量體育場館和設施被閒置或利用不足,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可能出現衰退,即出現負的奧運效應—“奧運低谷效應”。

產生原因

奧運低谷效應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及舉辦城市在這個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關。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奧運籌備階段的投資和消費收入的激增與奧運會結束後投資和消費收入的相對減少;奧運會後大量的體育設施閒置以及體育設施維護而產生龐大的維護成本等。
奧運會前期的盲目投資
一般來說,奧運投資包括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兩種。奧運直接投資是指直接用於奧運比賽場館和服務配套設施的投入以及組織工作的支出等。而奧運間接投資是指為改善舉辦奧運城市的環境、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而進行的投入。相應地,奧運收入也包括直接收入和間接收入兩種。直接收入包括奧運紀念品銷售、奧運贊助商及合作夥伴所提供的贊助及電視轉播銷售權等方面。除了這幾項直接收入外,主辦奧運會的城市還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參加為奧運會舉辦的多種文化活動,遊客停留期間的旅館住宿費用以及其他消費也給主辦國帶來就業和收入的增加,這些因奧運效應而給主辦國帶來的收入可以稱為間接收入。
每一屆奧運會舉辦前期都會刺激主辦國的投資需求,但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會得到較高的回報,往往奧運收入低於奧運投資。歷屆奧運會主辦國所宣布的有關舉辦奧運的盈虧報告都是指奧運的直接投資與直接收入間的比較,並不包括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及收益。由於已開發國家的奧運主辦城市已具備較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改造,因此這些國家的奧運直接投資占全部投資的大部分。比如2000年悉尼奧運會,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共投資3.2億美元,而用於悉尼城市改造的費用僅有1.9億美元。按照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投資預算,北京將為舉辦奧運會進行奧運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總投資額預算為3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用於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用於奧運比賽場館建設和運營費用等直接投資約為35億美元。對於這近35億美元的奧運直接投資,如果北京奧運組委會合理運作,收回成本甚至盈利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對於規模為直接投資近10倍的用於城市基礎設施改造以及美化環境的間接投資如何回收仍是一個難題。因此,對所有有關奧運的投資都報有樂觀回報預期的想法顯然是不理智的。
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率低下
許多奧運會需要的大量比賽場館在奧運賽事結束後,都面臨著場館閒置和支付巨額養護費用的矛盾。從近五屆奧運會的情況看,無論是開商業運作先河的洛杉磯奧運會,還是被譽為最成功的悉尼奧運會,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體育場館閒置、奧運村樓宇銷售困難、基礎設施使用率不高、投資難以得到回報等問題。以雅典奧運會為例,希臘在奧運場館賽後利用方面動作遲緩,除了主會場和足球場還時常舉行一些體育比賽和文藝活動外,絕大多數場館基本處於塵封之中,既沒有開始商業化運作,也沒有開始社會化利用。奧運村原打算作為經濟適用房,出售給低收入的家庭和2008年大地震的受災家庭,但由於政府和工會在房價問題上相持不下,目前仍然閒置。
中國比賽場館建設費用90%還是由政府承擔,如果建成後的場館閒置或利用率低下,政府投資不但難以收回,體育場館巨額的養護費用也會成為政府沉重的負擔。如2005年南京奧體中心作為十運會主會場,總投資22億元。十運會後,要維持這個占地面積達89.6公頃的龐然大物,每月光水電費就高達150-180萬元,物業管理費每年1000萬元,加上職工工資、經營、維修等費用,每年總的經營成本不會少於6000萬元,而這些幾乎都由政府“埋單”。
房地產炒作導致奧運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顧名思義是指經濟運行狀態像泡沫一樣,繁榮的表面終究難逃破滅的結局。據分析,最可能導致奧運泡沫經濟的是高房價,這也是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北京,在國家連續兩年強力調控下,在包括上海等城市房價漲勢有所放慢的情況下,北京房價依然漲勢迅猛。原因很多,其中炒作“奧運概念”是一個主要原因。可以說,從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那天起,就開始有人炒作北京房價了。高房價在刺激房產供給的同時,也抑制了消費增長,大大降低了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更為嚴重的是,高房價極有可能導致奧運泡沫經濟,這個泡沫一旦破裂,對經濟造成的損害是十分嚴重的。

相關案例

雅典奧運會
雅典奧運會前後希臘總體經濟狀況變化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總體費用超過100億歐元,大大超出了先前46億歐元的預算,是繼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後,支出最多的一屆。而2004年希臘的國家財政赤字也隨之增加並繼續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超過了歐盟《穩定公約》的規定。巨額超支影響了希臘在奧運後經濟的持續增長,2005年希臘的經濟成長因此下降至了9年來的低點。希臘副財長佩屈斯杜卡斯明確表示,“短期內”舉辦奧運會的成本不可能收回。希臘人為了奧運會可能要背負近10年的債務。
悉尼奧運會
悉尼奧運會前後澳大利亞總體經濟狀況變化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獲得了63億美元的收益。賽前新南威爾斯州GDP增長最快,奧運會當年並沒有實現最高增長率,奧運後增長率出現了小幅下滑的趨勢。在籌備奧運的前四年投資出現了大幅增長,儘管個別年份略有波動,但增長的平均幅度大大高於1996年以前的水平。賽後投資不僅大幅下滑,而且出現了負增長,2002年以後才逐漸恢復,2003年投資增長率回升到10%,恢復至了賽前的狀況。但是在2004年之後,奧運會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再吸引任何人,卻繼續對納稅人造成沉重的負擔。只是藉助每年2680萬歐元的津貼,這些場館才能繼續開放。由於負債130萬歐元,超級圓頂體育館的股東們不得不進行了資產變賣。不過,在奧運會舉行期間,由於上座率達到了91%(由此帶來了4.88億歐元的收入),並且奧運會衍生產品銷售情況非常好,所以奧運會主辦方成功地收回了開支。
亞特蘭大奧運會
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後喬治亞州總體經濟狀況變化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舉辦地—美國喬治亞洲帶來的總效益為51億美元。但相對於巨額的支出來說,還是出現了幾千萬美元的虧損。奧運會前後喬治亞洲GDP的增速一直比較平穩,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從經濟結構內部來看,受奧運影響幅度較大的產業部門如酒店和交通業波動較大。酒店業、建築業以及交通市政設施等部門賽前增速較快,並在奧運年實現了最高增長率,在奧運結束後的頭一年增速放緩,尤其是酒店業在賽後出現了負增長,1998年以後雖然開始恢復,但增長率明顯低於賽前的水平。
巴塞隆納奧運會
巴塞隆納奧運會前後西班牙總體經濟狀況變化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給加泰羅尼亞地區(Catalonia)帶來了260.48億美元的經濟效益。由於奧運會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為巴塞隆納市經濟持續增長創造了條件。目前,巴塞隆納的經濟成長率高於全國和歐洲的水平,被譽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之一,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美元,超過西班牙歐洲的平均水平。從西班牙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看,政府消費和私人消費在奧運會前增速比較平穩,在奧運會前一年實現了最高增速,奧運年反而增幅減小,奧運會後逐漸恢復,但略低於賽前的增長水平。投資一直波動很大,總體上賽前的增長水平較高,從1991年開始投資出現負增長,奧運會後跌幅更大,1994年以後才逐漸恢復,但這種變化與整個歐洲經濟不景氣密切相關,不完全是由奧運因素造成的。
漢城奧運會
漢城奧運會前後韓國總體經濟狀況變化
按照韓國官方說法,1988年漢城奧運會為韓國帶來了22億歐元的收入,創造了3.4萬個工作崗位。但是,總體費用支出也突飛猛漲(僅體育設施一項就耗費了10億歐元)。由於漢城奧運會的重要場館和基礎設施等大規模的投資活動在奧運會舉辦前兩年已基本完成,奧運會年經濟成長速度稍有放緩,賽後的前兩年未出現“奧運低谷效應”,經濟成長略有提速,1991年後經濟成長逐步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增速約在八個百分點左右。198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實現了從開發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另外,韓國利用漢城奧運會成功提高了本國企業在世界範圍的知名度。同時韓國的國際形象也由一個封閉的國家轉變為開放的國家。漢城奧運會不僅為韓國帶來了3億美元的盈利,而且也使韓國經濟得以順勢快速發展。目前,韓國和現代等許多企業仍在繼續利用奧運來推動自身的發展。
長野冬季奧運會
東京1998年日本舉辦長野冬季奧運會,政府花費了190億美元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跑道等設施。奧運會後,對場館設施的高額維護費導致了長野經濟的大衰退。1999年長野的製造業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業宣布破產,下降速度創造了二戰以來地方經濟衰退的最高紀錄,在奧運經濟史被稱為“長野後奧林匹克衰退”,這與1964年年東京舉辦奧運會後的“日本奧運景氣”,一起成為了後奧運效應最有名的正負標誌。
蒙特婁奧運會
最慘痛的教訓——“蒙特婁陷阱”
2007年12月,北京奧組委顧問、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在2008《財經》年會上表示,必須警惕“綁架奧運會”的現象。不斷有專家指出,對於一些經濟總量比較大的國家,“後奧運效應”並不明顯,中國是大國,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後奧運效應”。這種說法過於簡單,事實上,縱觀現代奧運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的主辦城市能完全擺脫“奧運陷阱”。確實,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後奧運效應”不明顯,但這除了與其大國、富國的身份有關之外,更與其主辦城市的“精心籌劃、合理布局、勤儉節約”有關。
就領土和GDP總量而言,加拿大都應該不小。但是,奧運史上最深刻的教訓“蒙特婁陷阱”,就發生在加拿大。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會一度被稱為“納稅人的噩夢”。由於投資失去控制,奧運成本竟超過預算20倍。奧運會後,蒙特婁公民承擔了一個新的稅種——奧運特別稅,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還完債務。
被誇大的奧運效應扭曲了投資者的心態,正如有人所言,奧運會後的低谷效應是由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一定程度上前期投資拉動作用越大,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後,對主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衝擊就越大。”北京市把2010年乃至更長一些時間的投資與建設項目“提前支出”。相對於洛杉磯、亞特蘭大奧運會,北京新建的場館數量更多、投資更大、營運費用更高。在賽後,這些都是十分複雜的難題。巴塞羅納原奧委會秘書長曾忠告道:“在籌辦奧運會時,不要老想震驚世界,想舉辦一屆過程快樂、轟動世界的奧運會,結束之後必然收穫痛苦。”這句話雖然未必盡然,但由此奧運低谷效應”的威力可見一斑。

專家觀點

經過學者們的研究,如果在籌辦奧運會期間,精心籌劃,處理好可持續發展問題,“奧運低谷效應”既非歷史發展必然現象,也並非不可避免。
“奧運低谷效應”曾在巴塞隆納奧運會和悉尼奧運會後出現,對當地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如巴塞隆納由於房地產的過度發展(1986~1993年,巴塞隆納住宅價值增長250%~300%),奧運會後用了6年才扭轉跌勢;悉尼奧運會後的1~2年,“地產泡沫”的表現也非常明顯。但我們同時也看到,隨著澳大利亞政府的思路調整,奧運場館的逐步充分利用和奧運村地區的環保建設,悉尼奧運中心區住宅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已從幾千人的小區發展成為6萬戶居民的小城鎮,目前房地產市場發展良好,已成為悉尼最適合居住的地區之一。
又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奧運會之前,由於人們擔心奧運會可能形成的巨大虧損,洛杉磯的地產價格有所下降,而同期同處南加州的橙縣、聖地亞哥等地產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揚,但由於彼得·尤伯羅斯的出色表現,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並沒有出現虧損,而是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此在加州整個地產市場下滑的時候,洛杉磯市的房地產市場卻逆勢上揚,很多程度上歸功於奧運會效應的強力拉動;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也並未出現所謂的“奧運低谷效應”,房地產市場的火熱一直持續到1995年;1992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組委會主席佩恩是亞特蘭大房地產界最著名的律師之一,由於贊助和經費的關係以及佩恩於房地產界千絲萬縷的聯繫,房地產行業在奧運會基礎設施建設、場館建設中都得到了不少好處,包括交通整治等,都充分考慮了開發商的利益,從而使此次奧運會的舉辦成為當地房地產市場充分發展的源動力。
奧運會前後奧林匹克公園周邊房地產的升值,普遍都超過30%,奧運會迫使亞特蘭大對市中心的舊城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將不少舊的工業廠房搬到郊區或更遠的地方,在中心區,寫字樓和商業物業得到巨大發展,奧運會後達美航空、南方貝爾等世界級大公司和政府組織紛紛到亞特蘭大落戶,同時由於奧運會期間留下的先進的通訊設備和賓館,使很多會議選址與此,亞特蘭大成為“會議之城”。同時,由於奧運會,政府大力整飭了市區和郊區的交通路線及設施,加上奧運會帶來的後續效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居民消費信心大增,郊區住宅建設成為熱點.目前,亞特蘭大郊區住宅已成為當地著名旅遊景點之一,號稱“全美最漂亮的住宅區”。
北京奧運會後會不會出現“後奧運效應”?
(1)北京奧運經濟專家:警惕“後奧運效應”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認為,“後奧運效應”並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什麼都往奧運上“套”的不理性預期。研究表明,中國等大國完全可以避免後奧運效應。
朱民說,他們研究了從1964年至今奧運會舉辦國及城市的有關情況後發現,“後奧運效應”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及舉辦城市在這個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關。一些大國完全可以避免“後奧運效應”。
朱民說,奧運從籌備到舉辦的周期一般為8年,前7年籌備,最後一年舉辦。如果將這8年定為奧運籌備期,對比籌備期前8年和奧運舉辦後8年的經濟運行情況可以發現,對於一些經濟總量比較大的國家,“後奧運效應”並不明顯。
在專家們研究的十幾屆奧運會中,有8屆主辦國奧運籌備期的GDP增幅超過籌備前GDP0.3%到2.5%。有9屆舉辦後8年GDP的增幅低於籌備期0.4%到2.5%。美國1996年奧運會及前蘇聯1980年奧運會、德國1972年奧運會都沒有出現“後奧運效應”。
研究表明,舉辦城市在本國經濟中的地位是決定奧運後效應的一個因素。奧運會後出現經濟下滑的國家中,舉辦城市的GDP一般要占到本國GDP的10%以上,有些地方超過20%。像韓國的首爾、澳大利亞的悉尼在本國的人口和GDP中所占的比重都超過了20%。而北京的人口和GDP在中國分別只占1.4%、3.7%。因此,朱民認為,考慮中國的經濟總量等因素,特別是北京已經總結了許多奧運會主辦城市的經驗教訓,應該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避免“後奧運效應”。
(2)人大經濟學院教授:2010年後呈現“低谷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福在研究了奧申委申辦所列現金流量報告後認為,中國奧運經濟的高峰大約在2006年至2008年,2009年因國慶60周年,這種低谷周期會有所推遲。但2010年後,奧運經濟仍有可能進入後期,呈現出“低谷效應”,並主要體現在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和奧運會場館的利用開發上。
(3)專家認為‘後奧運效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很有限
2008年1月,在首太平路新聞中心舉行的“中國經濟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研討會上,中國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院博士說,“奧運後結束後,與奧運會相關的行業仍會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考慮到這些,我個人認為,‘後奧運效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奧運會後中國經濟的走向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他說,“很多人認為,奧運會後中國經濟將會出現像日本及其他很多辦過奧運會的國家的所謂的‘後奧運效應’。實際上,‘後奧運效應’對中國的影響已經在2007年至2008年開始顯現出來,因為這段時間裡,與奧運相關的主要投資項目基本上都已結束。”
他說,總的說來,奧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從奧運籌備開始,在奧運方面的直接和投資總計500億美元左右,但是在奧運投資投放最高的2004年,奧運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貢獻也只占當年GDP的1%,而北京經濟只占到全國經濟的的4%至5%。“這與東京非常的不同,”趙博士說,“東京的經濟占到了日本經濟總量的10%。所以,東京‘後奧運效應’對日本經濟的影響要比北京奧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大得多。”
他補充說,奧運會後,許多與奧運相關的行業仍會對中國經濟起到推動作用,比如與奧運相關的旅遊業,奧運會結束後,奧運設施仍是很重要的旅遊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旅遊業在GDP中的比重。此外,因為奧運會舉辦而得到提高的金融產業及體育產業等,會繼續對奧運後經濟起到支撐作用。並且,奧運會後中國還會有很多重大的項目,比如2010年在上海召開的世博會,總投資2000億元人民幣的京滬高鐵,及南水北調工程等,都會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拉動經濟成長。
(4)魏紀中:後奧運效應不會發生
2008年4月22日,北京2008奧組委高級顧問魏紀中先生接受採訪時認為,後奧運效應不會發生。
魏紀中說道,所謂的“後奧運”效應不會發生。後奧運的前提是經濟的發展完全靠奧運來推動,一旦奧運會結束,經濟的發展便喪失動力。但是奧運會對於中國經濟成長的作用並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比如北京場館建設和市政建設投入3000億,這3000億按照7年攤算,一年不到500億,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統計,奧運前7年的場館和基礎設施投資對於北京GDP的拉動貢獻了0.8個百分點。而北京的GDP的平均增長是12%,北京的GDP占全國的GDP不到4%。這么一算,會發現,北京奧運會的投資對於國家經濟總量的增長,影響還是很小的。
魏紀中說:“事實上,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非數量上,而是質量上的。籌備奧運會這幾年,給北京經濟結構帶來最佳化的作用是很明顯的。2007年初,北京GDP的結構裡面,第三產業也就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占到70%以上,製造業和農業的比重已經很低了,那么,70%是什麼概念呢?這個數字已經接近紐約的水平。而這些變化就發生在籌備奧運會的這幾年。這種經濟結構的最佳化,還將緩解就業壓力。而且它增加的都是高附加產業的就業,對北京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能有所緩解。這些,才是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的真正意義。”

應對措施

首先,在奧運經濟前期的場館建設是一種非生產性投資。從近五屆奧運會的情況看,各國在奧運會後都存在經濟增速突然遞減的現象,無論是開商業運作先河的洛杉磯奧運會,還是被譽為最成功的悉尼奧運會,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體育場館閒置、奧運村樓宇銷售困難、基礎設施使用率不高、投資難以得到回報等問題。而根據北京大學首都經濟研究室研究報告,包括九運會、亞運會和大運會新建和已建體育場館的調查所有場館在建成之日起就存在虧損,收入根本無法與日常維修和維護持平,高昂的收費又使一般老百姓無福消受;
再者,在投資發展的效果上看,奧運投資——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效果不如基礎建設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顯著。與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相比,奧運引發需求對北京市第三產業的意義更為廣泛和深遠,但同時要求配套的軟硬體系統則更高,奧運經濟的“軟著陸”歷來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另外,在奧運會籌辦前期,對於北京的奧運經濟規劃來講,1.5萬億的投資需求和1.5萬億的消費市場是怎樣測算出來的,是不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和科學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奧運經濟改變整個經濟結構的理想預期,應該停留在適度的範圍中。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修正奧運經濟規劃。經驗證明——適度壓縮奧運投資規模,擴大奧運引致性需求是奧運經濟中不可忽視的一點。這也是“節儉辦奧運”和“務實辦奧運”的思路緣起。
北京如何規避“奧運低谷效應”,最應該做的是在奧運會前未雨綢繆,充分考慮奧運會後場館的改造利用,將有效地規避或緩解“奧運低谷效應”。
1、 賽事領先,商業及後;酒店、展覽、會議、辦公等綜合利用
從各舉辦城市經驗看,單體場館效果並不好,奧運會後閒置場館比較多。為避免奧運場館出現“賽事一完人去樓空”的現象,應做到賽事領先,商業及後,對體育合理進行商業開發,結合酒店、展覽、會議、辦公等功能,提高場館的利用價值。2008年奧運會所需比賽場館共35個,其中北京占30個,15個為新建場館。在新建場館中,有少數是臨時性場館,賽後可以拆除;另外一部分是永久性設施,主要有奧林匹克公園和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等。為確保長期使用,許多場地都應預留大面積的商業服務設施,而不僅僅是作為單一比賽訓練場地;在216萬平方米的奧林匹克公園內,場館面積占到100萬平方米,設有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和射箭場等場所。同時,還應規劃建設酒店、會議、商業、辦公等其他配套服務設施,給賽後利用創造良好條件。
據了解,目前中國已注意到奧運場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國家體育館在奧運會期間將進行體操比賽和手球、排球決賽的場地,而在賽後有可能成為大型文藝演出場地。國家游泳中心賽後將是一個戲水樂園;占地20萬平方米的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僅有一個5—6萬平方米永久性場館,其餘均為體育、文化配套商業設施,將通過賽後商業開發利用來帶動五棵松社區體育建設和地區發展。
2、 注重功能性,能簡則簡,多搭設可移動、可重複利用、可改裝場館。
2004年5月,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發生坍塌慘劇後,內地建築界掀起反思崇洋風的高潮,一些充滿異域風情的奧運場館也因造型奇異、投資高昂引發了專家的憂慮,專家們認為當前有的奧運場館設計方案因片面營造視覺衝擊,而忽略了安全、實用、環保等建築的基本要義,致使施工難度和造價極大提高,不但用鋼指標驚人,建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難以保證,實屬一種不必要的巨大浪費和冒險;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水立方”、“鳥巢”等3大奧運標誌工程在這個思路上都需要重新考慮設計和整改。
3、 奧運場館規劃布局與完善城市功能相結合。
奧運場館規劃布局與完善城市功能相結合,包括選址、場館面積、內部設計等,使他們恰到好處地滿足城市日常生活需要,為賽後利用打下良好基礎。一些場館,如在奧運會期間用作桌球、羽毛球、擊劍、摔跤比賽等場館, 奧運會結束之後將成為公共文化娛樂活動場地;而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電視中心等,奧運會後將成為會展中心和文化設施,如首都青少年宮、城市規劃展覽館等;另一部分奧運場館則成為國家專業體育運動員比賽和訓練的基地,例如腳踏車館和射擊館等。
4、 奧運村改作高檔居住區。
奧運會後,奧運村將作為高檔居住社區長期使用。運動員公寓改為住宅出售,生活服務用房將成為住戶的公共空間。奧運村內一些服務設施將被改造成為居住區的娛樂休閒中心。記者村是利用正在建設的商品房,賽後出售。學校、小區幼稚園等都將利用公園內現有設施改造建立,運動健身區留給居民健身用。
5、務實辦奧運
其實,“辦一屆歷史上最好的奧運會”的承諾和“鳥巢”等極具創意的建築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太多的期待;但是,作為一個正在現代化挺進的文明國家;必須注重自身的理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不需要太多的“形象”、“面子”和“政績”;辦好奧運會是與中國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扎紮實實的一件事,不是給外國看的。因此,“鳥巢”的整改和“十院士進言總理”顯而易見是一種觀念的進步,提倡“務實辦奧運”。
6、保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應對奧運前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行合理安排以平抑投資波動。目前,北京市房地產高速發展狀況是高供給水平和高需求水平相互作用形成的,是在奧運會的利好因素下出現的短期快速膨脹,容易產生經濟泡沫。奧運會的舉辦使得很多建設項目大大提前,很容易導致奧運會結束後的建設低谷。
因此,中國應將部分基礎設施的建設計畫安排到奧運會之後進行,爭取到2009年仍有一批項目能夠開工建設,使投資能夠保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水平上。而且奧運對房地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改善,從長遠來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的城市功能區和居住中心的形成,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只要我國的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投資者對北京的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預期,奧運後房地產就不可能出現大幅下跌。
7、強化旅遊業等相關服務產業的經濟推動作用
旅遊屬於服務業,而服務業在中國的GDP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已開發國家的這一比例高達75%,而我國僅占32%左右。服務業對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極為重要。發展服務業已成為調整經濟結構的當務之急。奧運會正是發展我國旅遊業等相關服務產業的大好時機。藉此契機應使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硬體條件以及國際形象迅速提升,保持國外遊客人數在賽後長期持續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