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伯朗

《奧伯朗》是德國作曲家卡爾·瑪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的創作的最後一部三幕歌劇。在音樂史上,《奧伯朗》序曲中的浪漫風格給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等產生深刻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伯朗
  • 作者:卡爾·瑪利亞·馮·韋伯
  • 首演時間:1826年4月12日
  • 首演地點:倫敦康文園歌劇院
創作背景,歌劇創作背景,作曲經過與首演,作曲家,歌劇信息,劇情介紹,

創作背景

歌劇創作背景

三幕歌劇《奧伯朗》是德國作曲家卡爾·瑪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的最後巨作。此劇儘管首演時也極為成功,可是到本世紀時,這部歌劇卻被《魔彈射手》整個遮蓋了,只有序曲成為管弦樂名曲,時常出現在演奏會上。不過,這部歌劇中隨處流露著韋伯特有的新鮮浪漫氣息,旋律流暢,輕快又明麗,使人忘掉戲劇結構上的弱點。在音樂史上,《奧伯朗》序曲中的浪漫風格給舒伯特、舒曼和孟德爾頌等產生深刻影響。近年來,這個作品又有復活趨向,但上演時經常做出自由的設計。比如變更對白的內容,甚至改變歌詞,變換順序,或濃縮戲劇的結構等。

作曲經過與首演

韋伯已經預感自己的來日不多,遂快馬加鞭,為《奧伯朗》揮筆疾書。從動筆到完成,只花去15個月,相當於《魔彈射手》作曲時間的三分之一。英文劇本是由倫敦作家普蘭謝(J.R.Planche)所寫。這是將魏蘭特的敘事詩《奧伯朗》英譯後,再參考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與《暴風雨》改寫成歌唱劇(Singspiel)方式的。韋伯是在1825年元月23日開始作曲,很快就擬好各部分的草稿。總譜於同年9月著手寫作,12月時已經完成前兩幕,次年年初第三幕也大致完成,2月7日韋伯出發前往英國。即使是在倫敦作首演排練時,韋伯還根據演出者的特徵作了若干的變更與修改。
此劇於1826年4月12日在倫敦康文園歌劇院首演,大獲成功。序曲一開始就被認可。韋伯親自指揮了前11晚的演出,但大約1個月後的6月5日,韋伯就永別塵寰。

作曲家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
1786年11月18日生於奧伊廷,1826年6月5日卒於倫敦 。出身於音樂家庭 ,曾從J.海頓之弟學習作曲,14歲就寫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維也納從G.J.福格勒學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勞的歌劇指揮,後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辭職。1807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的秘書,1810年重新投入音樂活動 。
1813~1816年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勒斯登,並與一女歌唱家結婚。1820年以前還在歐洲各國旅行演奏和指揮。他有一雙大手,可以輕鬆地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 。
韋伯從小接受良好的音樂薰陶,母親是一名歌手,父親是巡迴劇團的經理,他隨父親在各地旅行的時候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並接觸到繁多的民間音樂,這成為他後來所創作的民族主義題材歌劇的源泉。10歲時跟隨海頓的弟弟米夏埃爾學習作曲,1798年去慕尼黑深造,之後定居維也納。從1804年開始,先後在布雷斯勞、布拉格和德雷斯頓等地擔任指揮。1824年為英國皇家歌劇院寫作《奧伯龍》,兩年後首演時作曲家親往倫敦指揮,但經過長途的勞累他的身體情況惡化,於首演兩個月後客死異鄉。《自由射手》(《魔彈射手》)是他最成功的歌劇,另外還有1823年的《歐麗安特》,這部歌劇中沒有口白,音樂持續不斷,雖然腳本比較晦澀,但完全地複製出中世紀騎士社會的氣氛。
韋伯十分鐘愛鋼琴的音色,因此寫作了許多優美的鋼琴曲,其中要數1819年獻給其妻子的鋼琴獨奏曲《邀舞》最為出色。這支曲子描繪的是在舞會上,一位紳士彬彬有禮地邀請一位害羞的淑女共舞,小姐拒絕了,男子更加懇切地相邀,小姐紅著臉將手遞給男子,兩人步入舞池,他們隨著優美的圓舞曲翩翩起舞,一邊親切地交談著,曲終人散時,男子向小姐致謝,帶她走出舞池。
韋伯的堂姐康斯坦斯·韋伯是莫札特的妻子。
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如 《森林少女》、《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等,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彈射手》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對1823年寫的《歐麗安特》進行了新的嘗試,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中的功能,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探索,配器及和聲運用也有進一步發展。但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能擺脫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以至演出後遭到冷遇。
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奧伯龍》是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其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韋伯還作有不少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小協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採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樣富有浪漫氣息。他的鋼琴曲《邀舞》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弦樂效果,曾兩次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其中較重要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闢了道路。

歌劇信息

演奏時間:序曲9分;第一幕45分;第三幕43分。
時代、地點:1806年。法國、巴格達、突尼西亞、妖精之國。
劇中人物
奧伯朗 妖精之王 男高音
蕾齊亞 國王的女兒 女高音
胡翁·馮·波爾德 吉恩奴的公爵 男高音
謝拉斯敏 公爵的侍從 男中音
華蒂梅 蕾齊亞的侍女 次女高音
普克 小精靈,奧伯朗的侍從 女低音
美人魚 女高音
只說台詞的有:
德洛爾(奧伯朗的侍從)、哈雷姆·阿爾·拉席德(巴格達國王)、巴貝康(波斯王子)、阿曼索爾(突尼西亞國王)、羅夏娜(阿曼索爾之妻)、阿布達拉(海盜)、卡爾大帝。
默角有:
蒂妲妮亞(奧伯朗之妻)、梅蘇爾(哈勃姆的警衛)、納狄奈(羅夏娜的奴隸)。

劇情介紹

序曲:這是證明韋伯天才的珠玉作品,是經常在演奏會上出現的管弦樂名曲。開頭的法國號獨奏和《魔彈射手》序曲的開頭一樣,是韋伯所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著名旋律。那精彩的音響,把聆聽者引入幻想的綺麗世界。又如快板的主題,也展露韋伯特有的明快作風,隨後是歌劇內出現的幾段主題,感覺相當豐富、緊湊。聽熟這首序曲的旋律後,對歌劇劇情的了解,幫助很大。其中由單簧管優美地唱出的主題,是在表示年輕騎士胡翁的思慕之情(第一幕);光亮歡躍的尾奏主題,是在表現蕾齊亞公主的愛的歡喜(第一幕)。
第一幕:
第一場:妖精之王奧伯朗的國度。躺在鮮花床上的奧伯朗四周,精靈們在輕聲合唱:“非常安靜的精靈翅膀聲,泉精靈和水精靈要更安靜………”他們唯恐吵醒大王的清眠。此處長笛與單簧管輕巧的斷奏,就是精靈們的翅膀聲,音響的感覺是那樣纖細、美妙,這種手法成為孟德爾頌的藍本。
這時,德洛爾和普克出現,敘述出大王和仙后蒂妲妮亞鬧彆扭的經過。某日,仙后先說秋天最美,後來又表示夏日比秋天更美,奧伯朗就笑她:“你和普通女人一樣是善變的。”仙后很不服氣地反駁:“真正朝秦暮楚的是男人”,兩人爭吵一番後決定,等找到絕不變心的一對男女後,兩人才要言歸於好。當德洛爾和普克搖頭說,事情變得很困難時,奧伯朗醒來了,隨即靜靜唱出詠嘆調《可怕的誓言》(Schreckensschwur!)。
接著德洛爾就向大王報告說:“波爾杜的騎士胡翁和巴格達國王的女兒蕾齊亞相愛,由於身處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他們能保持忠誠不變之心,將是一大考驗。等到他們順利結合時,仙后的心即可溶解。”奧伯朗同意後,德洛爾即刻把胡翁和他的侍從謝拉斯敏誘到這個魔法森林中,讓他睡著,並夢見蕾齊亞的幻影。奧伯朗使幻影消失後,弄醒他,並出現在他面前,親自告訴他:“我是妖精之王奧伯朗”。於是接到奧伯朗和胡翁的對話,年輕騎士就表明對蕾齊亞不變熱情,唱出堅決的詠嘆調:《年輕人要走向戰場》,表示即使在天涯海角也要把她找到。中段對蕾齊亞的傾慕之情,是由獨奏大提琴表現出來的。唱完後,精靈之王奧伯朗就送給他一支角笛,告訴他:“遇到危險時只要吹響它,我就會趕去幫助你!”他還送給謝拉斯敏一個金杯,教他說:“喝金杯里的飲料,即可勇氣百倍。”
接著小精靈們就出來獻舞,奧伯朗看著森林後面的,映照夕陽的巴格達城,而胡翁則勇敢地踏上巴格達之旅。
第二場:從奧伯朗森林往巴格達的路上。德洛爾趕來旅途中的胡翁處,告訴他要闖入國王的宮殿是很困難的。然後交給他阿拉伯衣服,要他喬裝成阿拉伯人,又提醒他明天有最大危機臨頭,要加油,然後消失了。胡翁勇敢地唱出詠嘆調《年輕時就在戰場長大》(Jugend auf in dem Kampfgefild)。
第三場:國王哈雷姆的大廳。思慕著夢中所見情人的蕾齊亞,獨自一個人在這裡唱出:“我的你快來啊,請來救我”。這時侍女華蒂梅出現,告訴公主說:“我聽說,像公主在夢中所見的英俊騎士已經來到,宣稱要救出夢中所見的少女。”蕾齊亞很高興夢境成真。
這時夜已深了,後宮的警衛和土耳其兵合唱著:“我們要回到老窩”,走近面前後就遠去了。
第二幕:
第一場:巴格達國王宮殿的豪華大廳。宮廷的人們正唱著歌頌國王的合唱。波斯王子巴貝康登場,請求國王把公主蕾齊亞嫁給他。國王答說:“最好不是依賴父親的命令,而靠你自己的魅力去贏得我女兒的芳心吧!”王子高興地接受建議。這時喬裝成阿拉伯貴族的胡翁和侍從一起進來。
接著,蕾齊亞擇婿的宴會便開始了。起初蕾齊亞要走到巴貝康處,中途發現胡翁後,就走到他身旁。國王看到女兒走到陌生男人處,立即命令將這男人逮捕。這時機警的胡翁馬上吹起魔法角笛,結果警衛們就像木頭人一樣動也不動。胡翁趁機拉著蕾齊亞跑了出去,謝拉斯敏則吻一下侍女華蒂梅,使她能動後,也拉著她一起逃走。
第二場:國王宮殿後草木繁茂的庭院。謝拉斯敏和華蒂梅都一見鐘情,謝拉斯敏問她如果離開自己的國家會不會變心,她答說:“我是阿拉伯的孤兒”(Arabiens einsam kind ),並表示“我不懂甜言蜜語,更不會變心。”這時,胡翁和蕾齊亞也來了,4個人就唱出優美的四重唱,準備乘船前往法國。
第三場:逼近岩石山的海岸。小精靈普克出現,立刻大聲呼喚:“空中精靈,地面精靈,海上精靈!”(Geister der Luft und Erd’und See),精靈們立刻以合唱應答,而普克則命令他們掀起海上風暴。雖然狂風暴雨來襲,但海上的船卻不會沉沒、翻覆。在猛烈的暴風雨音樂中,序曲動機極為活躍。
由於驚濤駭浪,胡翁所乘的船被打上海岸。胡翁跪在昏迷的蕾齊亞身邊禱告,請求上蒼挽救這朵可憐的花兒。醒來的蕾齊亞就問他為何不吹角笛,他答說角笛丟了,然後告訴她:“這附近可能有人家,想去討一點水和食物”,於是往遠方走去。獨自留下的蕾齊亞就唱出頗具戲劇性的長大詠嘆調:《海洋啊,你這巨大怪物》(Ozean,du Ungeheuer!)。
她發現遠方有船駛來,非常高興,大聲告訴胡翁說:“有人來相救了!”不料,登上岸的卻是海盜,趕回來跟他們搏鬥的胡翁因重傷倒地,而蕾齊亞則被擄去。奧伯朗出現,讓胡翁靜睡7日,命令德洛爾讓這年輕人在突尼西亞宮殿甦醒。當奧伯朗想轉身離去時,德洛爾把他叫住,共睹海中浮現的美人魚,她們唱出海邊與夢的歌曲,這個合唱旋律很美,廣為人知。奧伯朗就命令美人魚,要好好保護船隻。在輕快、優美的人魚合唱中,精靈們也跟著唱和。
第三幕:
第一場:突尼西亞國王阿曼索爾宮殿的花園。謝拉斯敏和華蒂梅雙雙被海盜所捕,也一起被賣到這宮殿當園丁,這時兩人在一起交談這個經過,認為是不幸中的大幸。謝拉斯敏說,很想早一天回到故鄉法國,但華蒂梅則表示想回到阿拉伯,唱出可愛的詠嘆調《阿拉伯呵,我故鄉之國》(Arabien,mein Heimatland)。謝拉斯敏說:“我的國家風光明媚喲!”自此成為優美的二重唱。
這時,德洛爾和胡翁坐在花車上從天而降。德洛爾讓胡翁睡在花園後,又消失在空中。醒來的胡翁和謝拉斯敏等突然相遇時,對不可思議的命運驚奇不已。華蒂梅隨即向他說出他們被海盜出賣的經過,而且告訴他,蕾齊亞現在被關在國王最豪華的房間內。胡翁決定喬裝成阿拉伯人,再潛入宮內把她救出。
第二場:突尼西亞國王阿曼索爾宮殿的迴廊。蕾齊亞無比悲傷地唱出詠嘆調《我心正在哀嘆》(Trauere,mein Herz)。阿曼索爾來到,問她:“為何如此悲傷?忘掉已死的人,成為我的愛妃吧!”然後想擁抱她,但蕾齊亞卻頑強地抵抗。
海盜阿布達拉登場,他說這樣頑固的姑娘不如把她賣掉,以別的姑娘接替算了,但阿曼索爾卻答說:“這樣的姑娘才有無窮樂趣,需要有少許的忍耐。”說完就走了。
阿曼索爾的妻子羅夏娜發現胡翁後很想討好他,於是命令漂亮的女奴為他獻舞,同時開始糾纏他,但胡翁卻伺機溜掉了。不料,國王正好目睹這個經過,把胡翁逮捕後決定判他死刑。
第三場:突尼西亞的廣場。為了執行火刑,廣場中央堆積一大堆乾柴,老百姓們圍來觀看。阿布達拉拿著一個奇怪的箱子前來,告訴國王這是剛被波浪打到岸上的。打開箱子後發現裡面只有一隻號角,阿曼索爾就把它送給阿布達拉。阿布達拉不高興地說:“這種玩意兒頂無聊!”然後把它丟給謝拉斯敏。
胡翁被拖過來,國王阿曼索爾告訴他:“只要你答應讓蕾齊亞留在此地,當作交換條件,我願意給你自由,讓你回到祖國。”但胡翁卻答說:“如果沒有蕾齊亞,不如一死!”阿曼索爾一氣就怒吼說:“那么兩人都處死!”
就在這剎那,謝拉斯敏開始吹出角笛,準備死刑的奴隸們便聞聲起舞。突然長號高鳴,奧伯朗擁著蒂妲妮亞出現;宣布說:“由於這對年輕情侶忠誠的愛,我們兩人已經和解。”然後稱讚胡翁和蕾齊亞,就讓他們回法國。
第四場:卡爾大帝的宮廷。序曲中的信號曲又華麗地重現了,胡翁走到卡爾大帝的寶座前,報告說已經將巴格達的公主帶回,大家發出歡呼般的合唱,稱讚騎士胡翁的勇敢和美麗的蕾齊亞。幕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