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八陣圖

傳說諸葛亮入川時,曾在奉節復浦聚石為堆,設定石陣,曰八陣圖。諸葛亮作八陣圖一事,史籍中多有記載,但構成八陣圖的石堆,卻是白鹽漬上歷代煮鹽留下的簡易鹽灶,單個鹽灶呈地堡狀,群堡呈石陣狀,便於通風、除碴的地溝可連通成網。戰時,堡內可置守兵,溝內可設伏兵,且石彈充足、水源豐富,為一完整防禦陣地。所以,八陣圖是對魚復浦上的鹽灶進行改造後,用於軍事防禦的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奉節八陣圖
  • 地理位置:重慶奉節老縣城
奉節八陣圖由來,鹽灶與八陣圖故事,

奉節八陣圖由來

奉節八陣圖奉節八陣圖
魚復浦遺址,位於奉節縣城東一公里,白帝城西五公里處,臨長江左岸的第一級階地上,是一塊東西長2500米,南北寬800米的磧石沙灘①,夏季被洪水淹沒,冬季露出水面。長江自西向東流經本縣,在縣城東向南轉了一個弧形大彎,致使磧壩呈兩端尖、中部圓,北高南低狀,遠處看去尤如魚腹(圖一)。傳說諸葛亮曾在此聚石為陣,曰八陣圖。這裡又是奉節縣歷代的煮鹽之地,煮鹽的鹽灶呈石堆狀,石堆分布在魚復浦上,形成石陣,與諸葛亮的八陣圖同處一地,這樣,兩者自古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本文將對魚自復浦上的八陣圖與鹽灶之間的關係,結合遺存照片作一些嘗試性的探析。

鹽灶與八陣圖故事

在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有一段諸葛亮在魚復浦上布設八陣圖的故事。諸葛亮人川時,在魚復浦上聚石為堆,布成陣勢,曰八陣圖,其勢相當於埋伏在此的十萬大軍。劉備親率七十五萬大軍討伐東吳,在夷陵,反遭東吳都督陸遜火攻連營七百里,劉備敗退白帝城,陸遜引得勝之兵,向西追襲,至魚復浦被困於八陣圖中,幸被諸葛亮的岳父黃承顏引出,方才下令班師。後來,唐朝詩人杜甫曾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著名詩篇,來頌揚諸葛亮的才智與偉業。之後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留下許多敘述或讚美八陣圖的詩、詞、檻聯和文賦,致使這裡的八陣圖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神奇故事,但在《三國志》里,卻沒有魚復浦上八陣圖的記載。經考證:諸葛亮率兵溯流定白帝的時間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②,而劉備敗退白帝城則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③,而魚復浦冬季才露出水面,夏季被洪水淹沒,諸葛亮一行於是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由荊州起程,日行軍按80里計,如果途中不遇大的戰事,七月底八月初便可到達白帝城,這時,豐水期尚未過去,魚復浦正被江水淹沒,已無石可聚,就算有石可聚,來年也要被洪水沖毀,況且已歷經十年之久,早已被洪水沖得蕩然無存。陸遜火攻連營,大敗蜀軍的時間是在農曆六月,八月已收兵還巫④。由此推算,劉備敗退白帝城的時間當在六七月間,此時亦正當豐水季節,魚復浦還淹沒於滔滔江水之中,也不可能有石堆出現。對這一點,任乃強教授編著的《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中,亦有同議。文中對魚復縣的“鹽泉”二字,就有這樣的注釋:峽口外有洲,人稱鹽腦……江水夏秋沒磧,惟冬春可煎。鹽工候江落磧出時,於泉上搬去石磧為堆,乃得鹽水。歲歲為之,泉位與磧堆不變,過舟者不知其故,妄傳為諸葛亮布置的八陣圖。其事當辨也。《寰宇記》引《荊州圖副》云:“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諸葛武侯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高五尺,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為人所散亂,及為夏水所沒,冬水退,復依然如故。”又續引盛弘之《荊州記》云:“壘西聚石為八行,行八聚,聚間相去二丈許,謂之八陣圖。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更不復敗。’八陣及壘,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桓溫伐蜀經之,以為常山蛇勢。世人妄傳諸葛神奇如此。夫江水力能轉運巨石,安得武侯八陣圖細石堆遂不可移乎?知磧下鹽泉,足破其妄矣。”
以上史料有充足的事實依據:其一,諸葛亮與八陣圖一事,史籍中多有記載,最早見於晉代,《荊州圖副》亦出自於南北朝人的手筆。在《三國志》里,雖然沒有陸遜被困魚復浦八陣圖的故事情節,但卻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駑,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⑤的記載,杜甫“名成八陣圖”的詞句,也遠遠早於《三國演義》的成書時間。說明遠在羅貫中寫小說之前,八陣圖就已被載入史冊,並在民間廣為流傳了。其二,據地方志載:奉節人民因仰慕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諸葛亮,舊時每年正月初七,成群結伴,出遊水八陣,謂之“踏磧”。婦女在磧上撿石子鑿孔串作飾品,以示吉利。踏磧之風,民國尚存,至今失傳⑥。說明八陣圖在當地百姓中已深入人心。其三,魚復浦遺址處確有石堆的遺蹟存在並與白鹽磧上的鹽灶所處位置相同,其形體結構亦相似,且這些鹽灶在軍事上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歷代軍事家也不會對此熟視無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