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即事

《夷陵即事》是唐末詩僧尚顏所提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深刻地反映了晚唐五代的戰亂對出家人的影響,表達了詩人的避世思想,同時也寄予了詩人對於社會安定的期盼與對飽受戰禍之苦的黎民百姓的同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夷陵即事
  • 創作年代:唐末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尚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夷陵即事
不難饒白髮,相續是灘波。
避世嫌身晚②,思家乞夢多。
暑衣經雪著③,凍硯向陽呵④。
豈欲臨歧路,還望聖主過。

注釋譯文

①夷陵:今湖北宜昌。
②身晚:即年紀大,年事高。
③暑衣:夏衣。唐李鹹用《游寺》詩:“秋覺暑衣薄,老知塵世空。”
④凍硯:結凍的硯台。 宋陸游《縱筆》詩:“凍硯笑臞儒,雕弓隱獵徒。”

作品鑑賞

中國自古就有隱逸的傳統,所謂隱士,最初大抵帶有不滿現實而避世的性質。如《莊子·繕性》所說:“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根深寧極而待。”也就是“合則留,不合則去”的意思。後來,隱逸的行為日漸普遍,特別是道家思想盛行之後,隱逸便不僅是逃避社會動亂,不滿黑暗政治的必然行徑了。它的存在,往往是為了追求一種人格,追求一種體驗,追求一種情趣。它本身便是目的,便有價值。《後漢書·逸民傳序》說:“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六種類型的劃分雖略顯模糊,但不失為較全面的概括。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一定意義上,為僧也成了隱逸的一種方式,除了修心之外,也滿足了一部分士大夫避世的要求。
一般說來,避世之人與現實世界的距離較遠。尤其是佛徒,六根清淨,世務不縈於心。然而,佛徒也是社會中的人,儘管他們追求超脫,卻仍然難免與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是在亂世,可以說不存在“世外”之人。這首詩就深刻反映了晚唐五代的戰亂對出家人的影響。白髮增多,本是一種自然現象,欲其不生固然不可,若憂鬱叢生,心懷憤懣,則可使其早生、多生。詩中說“不難饒白髮”,正話反說,似乎追求白髮,恰好說明了世途艱險,容易白頭。“相續是灘波”是白髮增多的原因,妙在虛實相間,一語雙關。宜昌一帶多急流險灘,這是實寫;而以之比喻生活,又是虛寫。“避世”二句說自恨生晚,不見太平,追求避世,仍要遭此磨難,而飄泊流離之中,不得不思念家鄉。這兩句把身分轉換,以俗心寫僧人,更見出悲苦。那么,飄泊之中的生活到底怎樣呢。夏天的衣服冬天仍然穿著,寫字時,才磨出墨來,硯台就結冰了,只好向陽呵氣,使之融化。這是極苦之語,卻又並非文人習氣,應視為對亂世生活的真實反映。末聯寫自己臨歧彷徨,不知歸宿何在,於是深切地希望能出現“聖主”,解民於倒懸。讀了這篇詩,可以使世人加強對晚唐五代僧人生活的了解。

作者簡介

尚顏,生卒年不詳,晚唐詩僧。本姓薛,字茂聖,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與工部尚書薛能同族。後於荊門出家。曾得荊南節度使成淌禮遇,又見知於徐州節度使薛能。晚年居長沙嶽麓山,卒。工詩,自稱“砣砣被吟牽,因師賈浪仙”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其《供奉集》一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其《荊門集》五卷,已佚。《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十四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