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學

失敗學

失敗學是一門現代管理學的子學科,是研究相關失敗為主的管理科學。失敗學是以管理學理論為基礎,以案例研究為重點,從而形成理論。並以此作為決策、預測的工具,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增進企業成功率。 狹義失敗學指總結前人失敗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廣義的失敗學除總結企業管理案例、經濟學、社會公共管理、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範疇內的相關失敗經驗之外,還包括“逆商學、誤區學、預警學、危機管理學”等相關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失敗學
  • 類別:一門學科
  • 歸屬:現代管理學
  • 研究方向:相關失敗為主
定義,七大法則,法則一,法則二,法則三,法則四,法則五,法則六,法則七,學科,

定義

失敗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管理學科;以管理學為基礎、綜合企業管理、經濟學、社會公共管理、心理學、社會學、預警學、危機管理學的一門科學。
“失敗學”自2001年,日本、美國、中國、歐洲等學者從事研究工作以來,逐漸形成體系。但總體來說還處於一個完善的過程。"失敗學"的中國研究自21世紀開始,中國失敗學研究已經集聚一大批研究員、教授、大企業高管從事中國失敗學研究。學者人數在100人以上。

七大法則

法則一

逆向推演,找出失敗關鍵
大部分人面臨失敗時會問“為什麼”,但光這樣還不夠。在村洋太郎的思維里,失敗可拆解為要因、關鍵與結果三部分,逆向探究隱藏在背後的要因與關鍵,是踏入失敗學必修的第一課。
舉個例子,業績欠佳的業務員小王發現,在他過去的銷售經驗當中,成交者都是低價車款,因此一開始他將業績不佳歸咎於“經濟景氣不好”或“現在負責的車種不好賣”(嘗試了解失敗的原因)。然而,在相同的狀況之下,老李業績卻紅線飄飄,小王因此推敲,或許問題出在銷售方式有差異(進一步找出可能的“關鍵”)。他回想自己的銷售失敗案例,總結出所謂的“銷售方式不同”造成車子賣不出去,其實是因為他篤信“低價策略”的緣故(這個才是真正的“關鍵”)。
總結了自己的銷售失敗案例,小王也終於明白了,死抱著單一銷售策略是行不通的。

法則二

1件重大失敗,有300個微小徵兆

法則三

三不管地帶是失敗溫床
不論是產品技術或企業組織,生命周期都可區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與衰退期,村洋太郎特彆強調,成熟期是最容易蘊藏失敗種子的階段,絕對不能輕忽成熟期或利潤高峰期出現的“質變”。
這是因為在成熟階段,員工已不了解原始規範的意涵,而只會依循制式手冊行動。此外,從組織面來說,成熟期也是各部門最容易產生“間隙”(三不管地帶)的階段。

法則四

錯誤示範和正確示範一樣重要

法則五

牢記暗號,重視直覺
所謂暗號,是指各行各業做事之前一定得想到的“下意識著眼點”,這些著眼點或許一開始只靠口耳相傳,但若想降低失敗機率,最好把暗號轉化成為數據、文字、圖像等“形式暗號”,像咒語般默記於心,未來若發生異常狀況,就很容易透過暗號先有所感,並找出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

法則六

找出代表性案例,將失敗過程知識化

法則七

估計失敗結果,選擇處理方案:逃生和抵消結果,只有完全抵消結果才能再贏。
羅明在研究成功學的同時注意失敗學的研究,在研究日本失敗學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失敗學的概念,並且奠定了中國失敗學的研究之路。

學科

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經歷,也是企業要時刻面臨的一道難解方程。
失敗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不少國家十分重視對失敗的研究,美國創辦了專業的《失敗》雜誌,軍方將失敗學列為必修課,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前後投入極大精力研究以往的失敗案例;科索沃戰爭結束後,出版了《科索沃戰爭內幕和教訓》一書;打擊阿富汗塔利班之前,預先對蘇軍當年陷入阿富汗的泥潭進行專門分析研究,從中找出成功之策;伊拉克戰爭剛剛結束,就先總結其中的不足,並撰寫了伊戰研究報告。日本科技廳設立了新機構“活用失敗知識研究會”,吸收了科技、法律、心理學以及企業質量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作成員,從事“失敗學”的研究,把科技領域裡發生的事故和失敗等蒐集起來作為“知識資源”,製成資料庫,以從中獲取有益的經驗。俄羅斯和瑞典等國還創建了失敗學紀念館。“失敗學”以其顯著的實效性和指導性給這些國家減少了巨大的損失。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是個必然過程。日本失敗學會會長、美國全球競爭力研究院外國研究員、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火田村洋太郎說,人們挑戰未知領域時,由於現有知識的局限,經常會遇到挫折,但認真加以總結,失敗就會成為通往勝利的里程碑;如果汲取教訓,可避免重犯錯誤,普及活用失敗知識,模擬體驗失敗,可使人少走彎路。
據了解,美國每年推向市場的新產品有5400多種,而真正受到消費者青睞的僅占20%,可見,市場上出現一些失敗產品在所難免。報載,美國紐約有一個失敗產品博物館,展出8萬多件不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這些產品或因質量低劣,或因價格昂貴,或因品牌不響,或因款式不新,被消費者冷落、拋棄。令人感動的是,生產失敗產品的廠家不怕家醜外揚,而是真誠地向參觀者徵詢投訴、建議和要求。
面對失敗,生產廠家是文過飾非、遮短護醜?還是吸取教訓,找準“病根”,吃一塹,長一智呢?截然不同的態度反映了涇渭分明的兩種道德觀念、市場觀念,結果必定大相逕庭。如果一個企業一味地遮醜、不敢言敗,必然陷入失敗的泥坑而不能自拔。正視失敗,對症下藥,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走向成功。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企業不可能永遠成功,但在錯誤面前認真反思,避免重犯錯誤,會逐漸走向成熟;一個企業從失誤中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規章制度,規避風險,就會大大提高成功機率;一個社會把失敗個案作為教材,在社會上加以推廣,讓所有人從中汲取教訓,會帶來無法估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說,正確對待失敗比正確對待勝利更有意義。
實踐證明,“從成功中學得少、從失敗中學得多”。然而古往今來,人們往往偏重對成功經驗的吸取,而疏於對失敗教訓的探尋。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一個成功的企業是不應該諱言失敗的。企業應該學會把失敗當作學習的過程,創造一個容忍失敗的環境,以積極的態度支持員工大膽創新,奮發進取,這樣,企業才會活力四射,長盛不衰。須知,失敗是進步的契機,是成功的前奏。在失敗的土壤中,才能長出希望之樹,結出成功之果。
失敗就是做了而沒有成功,也就是人們參與了一個行動後出現了不希望見到的結果,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失敗學”提倡從失敗中學習、研究如何與失敗相處,尋找自己的成功之路,並不是勸人習慣失敗,而是教人如何成功。一定意義上講,“失敗學”也是“成功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