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罪惡

太陽的罪惡

太陽的罪惡,電影名稱,講述主人公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故事,他是義大利作家,1907年11月28日生於羅馬。

基本介紹

  • 導演:Alberto Moravia
  • 中文名:太陽的罪惡
  • 製片地區:義大利
  • 類型:短片
  • 片長:6分鐘
  • 上映時間:1951年
  • imdb連結:tt0170855
製作背景,影片內容,作者簡介,

製作背景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義大利小說家,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出版了包括《冷漠的人們》《羅馬女人》《煩悶》等近三十部短篇和長篇小說,以及不少評論集和遊記等等,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編劇,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的《兩個女人》《昨天今天與明天》,戈達的《輕蔑》,貝托魯奇的《同流者》等很多電影都是改編自他的劇本或小說。
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莫拉維亞在一九五一年曾經自編自導過一部短片,而這部名叫《太陽的罪惡》的短片也成為他一生中唯一的電影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拍攝於五十多年前的短片早已淡忘出人們的記憶,到現在幾乎沒人再提到它也很難找到相關的介紹了,然而當我重新打開這些塵封久遠的影像時,依然不禁為莫拉維亞在片中對當時義大利上流社會人們內心的冷漠和墮落所作的描繪而感到震驚。

影片內容

影片通過描寫和煦陽光下的一場謀殺,講述主人公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故事。此外對女主人公細節的刻畫也非常成功,一個高傲的義大利貴婦,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希望男人拜倒在自己的腳下,一切都追求奢華,甚至連點支煙都要選擇自己精美的銀制打火機而拒絕男人遞過來的火,然而她的內心卻如磐石一樣冷漠甚至險惡。與多年的好友帕索里尼一樣,莫拉維亞的作品也是以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著名,而和帕氏電影中所常用的隱喻,寓言手法不同的是,莫拉維亞的影像卻是一針見血的新現實主義,無論從攝影機的運動,鏡頭拍攝的角度還是音樂上來說都是典型的新現實主義風格,用血淋淋的事實直白地描繪出資產階級的腐朽生活和冷漠心靈,雖然只有短短六分鐘,但帶給觀看者的震撼卻絕對不亞於一部長片。
導演:Alberto Moravia
編劇:Alberto Moravia
國家地區:義大利

作者簡介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義大利作家,1907年11月28日生於羅馬,少年時因病臥床治療多年,後又長期療養,他以頑強的意志和強烈的求知慾刻苦自學,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他自稱疾病和法西斯統治是決定他人生道路的兩個重要因素。
1929年發表處女作《冷漠的人們》,這部使莫拉維亞一舉成名的長篇小說採用心理分析手法,描繪置身於污穢現實的資產者被私利主宰道德,冷漠扼殺熱情,暗喻資產階級的偽善和冷漠是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滋長的土壤。小說問世不久即遭法西斯當局查禁。
在此後面世的《未曾實現的抱負》,《阿古斯蒂諾》,《違抗》,《隨波逐流的人》,《鄙視》等作品中,莫拉維亞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和時代特徵的典型形象 - 精神空虛,庸俗自私,意志薄弱的“隨波逐流者”,他們偶爾也企圖“違抗”現實,衝破環境的精神牢籠,但最終總是拋棄自己的“抱負”向現實妥協。藝術上它們側重客觀主義的描寫和心理分析,也有些作品跳出這種題材框架。《假面舞會》含沙射影,抨擊墨索里尼獨裁統治,被墨索里尼下令查禁;短篇集《瘟疫》運用大膽的想像和誇張,嘲諷資本主義社會的畸形現象。
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和新現實主義文學的崛起,對莫拉維亞的創作產生了影響。長篇小說《羅馬女人》,短篇集《羅馬故事》,《羅馬故事新編》等等,都是作家把目光投向下層社會的成果。它們描寫小人物的辛酸境遇,以平民的眼光來審視和批評資產階級社會。《喬恰里亞女人》剖示了墨索里尼政權崩潰和德國法西斯入侵期間錯綜複雜的情勢。
從60年代起,異化成為貫串莫拉維亞創作的主題。長篇《愁悶》,《注意》,《我和它》以及《不由自主》,《天堂》等6部短篇集,致力於表現當代資產者無所適從,頹喪苦悶的精神危機。《內心生活》借採訪形式,女主人公自敘對資產者家庭和社會的反叛經過,成為震動西方的1968年學生造反運動時期社會生活的折射。《1934》探討人的雙重性,而《注視者》和《羅馬之行》則具有某種自傳色彩。
莫拉維亞還寫過劇本,如《琴姬》,《生活是遊戲》等,還有文藝評論集《人就是目的》。他長期擔任文藝刊物《新論證》的主編和歐洲議會議員。
影片中ROITRE是著名的義大利電視電影台的標誌,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播放藝術電影最強的一個台了,什麼少見的好東西那裡都能看到,義大利佬是幸福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