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金釵

太湖金釵

太湖金釵是漢族傳統名茶,屬於綠茶。

“太湖金釵”始於於唐朝,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太湖金釵”種植地位於太湖縣劉鄧軍挺進大別山高幹會議遺址所在地,連綿的山峰使其形成了獨特的聚寶盆地形。溫差大,地勢高,水分充足,為茶葉的生長奠定了雄厚的氣候條件.。純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湖金釵
  • 外文名:TaiHu tea JINCHAI
  • 別稱:太湖縣名茶
  • 主要原料:茶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
  • 主要食用功效: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減慢衰老作用,延年益壽,抑制細胞突變,具抗癌作用。
  • 適宜人群:成年人
  • 副作用:不宜餐前睡前喝茶﹐宜餐後餐間飲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腸胃(尤其是綠茶)﹐睡前喝茶則容易影響睡眠品質
  • 儲藏方法:冷凍為佳
1歷史發展,2自然地理,3製作工序,採制要求,製作方法,4作用功效,主要功效,保健功能,食療作用,特殊禁忌,沖泡方法,儲存方法,

1歷史發展

“太湖金釵”始於於唐朝,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建國以來,由於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導致太湖縣很多茶葉不能夠有效傳播和發展,但是太湖縣茶葉以它獨特的品質在徽州大地蔓延。
2012年由當地大學生組織的一場創業風波使得太湖茶葉的傳播漸漸走出安徽省,銷往全國各地,太湖金釵也隨之得來。
2015年太湖金釵茶葉發展有限公司成立。

2自然地理

太湖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合九鐵路滬渝高速、105國道橫貫東西,東香高速臨境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全縣轄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面積2040平方公里,人口57萬。[1]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里。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占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占10.85%。

3製作工序

採制要求

太湖金釵採摘細嫩,特級太湖金釵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太湖金釵的採摘標準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太湖金釵開採於清明前後,1—3級太湖金釵在穀雨前後採制。鮮葉進廠後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危害葉,揀出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量勻淨。然後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當夜制。
太湖金釵的製造分系摘系摘、殺青、揉捻、乾燥烘焙四道工序。
系摘
清明、穀雨前後,有50%的茶芽符合採摘標準時開採,每隔2~3天巡迴採摘一次,至立夏結束。
殺青
是在平鍋上手工操作,火溫150~180℃,不能忽高忽低,要平穩一致,每鍋投葉量250~500克(嫩葉量少,老葉量多),以雙手儘量將葉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開,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而又不使悶氣,不焦,達到炒勻炒透,經3~4分鐘,葉質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揉捻。
揉捻
將殺青適度的茶葉起鍋放在揉匾上,輕輕加揉,但應注意抖散,避免悶黃。特別細嫩的芽葉,往往只需在鍋里稍加揉搓,力求保存葉色鮮艷和芽尖上的白毫。
烘焙
分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步是毛火(子烘)。一般四個烘灶並列一起,火溫由90~95℃而逐個逐次降低(幅度5~7℃),出鍋茶坯先在開頭火溫較高的烘籠上烘焙,待又有茶葉出鍋時,將前茶坯移至第二個烘籠上來,以後逐次類推,流水操作,中間每隔5~7分鐘翻動一次,手勢要輕,約經30分鐘,茶葉達到七成乾即可下烘“攤晾”,這時中“毛火茶”。攤晾厚度3厘米左右,經30~40分鐘,七成乾的程度又有“回潮”時,一般以二烘毛火茶,合併為一烘,進行下一步的老火烘乾。第二步是足火(老火)。每鍋葉量1.5~2千克,火溫65~70℃,中間翻拌,由開始每15分鐘一次,以後延長至每20分鐘一次,直至全乾。
揀剔
除去劣茶雜質,同時葉脈水分繼續向全葉滲透,稍有“還軟”,再以70℃火溫進行復火,使其充分乾燥。[5]

製作方法

太湖金釵的製造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桶鍋,鍋溫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鍋投葉量,特級200~250克,一級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鮮葉下鍋後,聞有炒芝麻聲響即為溫度適中。單手翻炒,手勢要輕,翻炒要快(每分鐘50~60次),揚得要高(葉子離開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開,撈得要淨。殺青程度要求適當偏老,即芽葉質地柔軟,表面失去光澤,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揉捻:特級和一級原料,在殺青達到適度時,繼續在鍋內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二、三級原料殺青起鍋後,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2分鐘,使之稍捲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亦慢,壓力宜輕,邊揉邊抖,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隻殺青鍋配四隻烘籠,火溫先高后低,第一隻烘籠燒明炭火,烘頂溫度90℃以上,以後三隻溫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初烘結束時,茶葉含水率約為15%左右。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初烘結束後,茶葉放在簸箕中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待初烘葉有8~10烘時,並為一烘,進行足烘。足烘溫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乾。揀剔去雜後,再復火一次,促進茶香透發,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

4作用功效

主要功效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綠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作用:據報導,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鹼、桑色素和兒茶素。
9.延緩衰老: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據有關部門研究證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對人肌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的效能相當於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於其它同類物質。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據日本奧田拓勇試驗結果,證實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維生素E強18倍。
10.防輻射: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據有關醫療部門臨床試驗證實,對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用茶葉提取物進行治療,有效率可達90%以上;對血細胞減少症,茶葉提取物治療的有效率達81.7%;對因放射輻射而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治療效果更好。
11.美容護膚: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損傷等功效。

保健功能

茶對人體的生理調節功能除了早期就眾所周知的提神、明目、益思、除煩、利尿外,近二十多年來,隨著對茶葉研究的深入,它對人體的生理調節作用,特別是對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後引發的人體代謝不平衡的調節功能不斷被人們認知。一是殺菌抗病毒,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茶葉對腸道內微生物環境的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對霍亂弧菌、痢疾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害細菌有很強的殺菌和抑菌作用,一般飲茶濃度就能達到這種殺菌效果;另一方面,茶對維持腸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雙歧桿菌有促進生長和增殖的功效,有利於提高腸道免疫力。
茶對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病菌也具有很強的抗禦和抑制作用,特別是綠茶作用強於其它茶類。二是抗衰老,增強免疫力,茶葉中的茶多酚、維生素C、維生素E都是抗氧化活性很強的物質,能有效地清除造成人體衰老的過量的自由基。飲茶還能提高人體的白血球和淋巴細胞數量和活性,增強免疫力。三是降血脂、降血糖。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茶多糖,兒茶素能抑制人體細胞中膽固醇的合成,因此飲茶可降低血漿中膽固醇總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兒茶素和茶多糖都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水平。此外,飲用綠茶、烏龍茶還能有效地防治皮膚癌、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癌症。

食療作用

飲茶與進食、服藥的關係
飲茶具有解油膩、助消化的作用。大量進食肉、蛋、奶等食物,由於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在胃內滯留時間長,一般為4小時左右,會產生飽悶感,也會感到口渴。此時喝些濃茶,茶汁會和脂肪類食物形成乳濁液,促進胃內食物排空,使胃部舒暢。當然茶葉中含有大量多酚類物質,易與蛋白質、鐵等物質發生凝固,不易被腸道黏膜吸收,影響人體對蛋白質和鐵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進食海鮮、豆製品等高蛋白食物後不宜立即飲茶。
藥物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能否用茶水服藥,不能一概而論。一般而言,含鐵、鈣、鋁等成分的西藥、蛋白類的酶製劑和微生物類的藥品都不宜用茶水送服,因為茶多酚易與這些成分產生沉澱、結合而降低藥效,或產生不良作用。茶葉中含有具有興奮作用的咖啡鹼,因此不宜與安神、止咳、抗過敏、助眠的鎮靜類藥物同服,以防影響藥效。有些中草藥如人參、麻黃、鉤藤、黃連、土茯苓等也不宜與茶水混飲。一般認為,服藥2小時內不宜飲茶。而服用某些維生素類、興奮劑、降血糖、降血脂、利尿和提高白血球的藥物時,茶水對藥效無不良影響,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可以促進維生素C在人體內的積累和吸收,同時,茶葉本身含有多種維生素,有興奮、利尿、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可增進藥效。

特殊禁忌

兒童 :適量喝一些淡茶(為成人喝茶濃度的三分之一),可以幫助消化、調節神經系統、防齲齒,但若喝濃茶,可能引起兒童的缺鐵性貧血。
孕期、哺乳期婦女:忌飲濃茶和茶多酚、咖啡鹼含量高的高檔綠茶或大葉種,以防止孕期缺鐵性貧血,哺乳期婦女飲濃茶使過多的咖啡鹼進入乳汁,會間接導致嬰兒興奮,引起少眠和多啼哭。
老年人:飲茶有益於健康,但要適時、適量、飲好茶。老年人吸收功能、代謝機能衰退,粗老茶葉中氟、鈣、鎂等礦物質含量較高,過量飲用會影響骨代謝。老年人晚間、睡前尤其不能多飲茶、飲濃茶,以免興奮神經、增加排尿量,影響睡眠。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適量持久的飲茶有利於心血管症狀的改善,降低血脂、膽固醇、增進血液抗凝固性、增加毛細血管的彈性。糖尿病患者可適當增加飲茶量,最好用采自老茶樹鮮葉加工的茶葉,用低於50℃的冷開水充分浸泡後飲用。
消化道疾病、心臟病、腎功能不全患者:一般不宜飲高檔綠茶,特別是剛炒制的新茶,以減輕茶多酚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減少心臟和腎臟的負擔。

沖泡方法

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出來,沖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據茶的不同特性,套用不同的沖泡技藝和方法才能達到。
細嫩綠茶的沖泡,要求茶具(茶杯或茶碗)潔淨,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壺)、瓷杯或茶碗沖泡。杯、碗內瓷質潔白,便於襯托碧綠的茶湯和茶葉。泡茶的水質要好。通常選用潔淨的優質礦泉水,也可用經過淨化處理的自來水。水的酸鹼度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鹼性水,以免茶湯深暗。煮水初沸即可,這樣泡出的茶水鮮爽度較好。沏茶的水溫,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因為優質綠茶的葉綠素在過高的溫度下易被破壞變黃,同時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也會在高溫下氧化使茶湯很快變黃,很多芳香物質在高溫下也很快揮發散失,使茶湯失去香味。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濃淡適中,口感鮮醇。沖泡的手法很有講究,要求手持水壺往茶杯中注水,採用"鳳凰三點頭"的手勢,使注入的熱水衝動茶葉,上下浮動,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沖泡時常先注入少量熱水,使茶葉浸潤一下,稍後再注水至離杯沿1厘米~2厘米處即可。若待客,可將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盤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請客人品飲。

儲存方法

有效儲存茶葉的必要條件是低溫、乾燥、避光、少氧。一般家庭儲存茶葉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冷藏保健法。將茶葉用複合塑膠袋或密封的茶葉罐封裝好,儘量擠掉袋(罐)內的氣體,放入冰櫃冷凍室,可存放一年半到兩年。如果放冰櫃冷藏室,茶葉須多層密封包裝,以防串味,保持溫度在5℃以下。飲用時將茶葉取出,充分回溫,茶葉溫度接近室溫時才可拆封,以免冷茶葉暴露空氣中,與外界濕熱空氣相遇,水分凝結在茶葉表面,導致劣變。
二是密封乾燥儲藏法,選擇密封容器(潔淨有蓋的陶瓷壇或鐵聽),將塊狀生石灰用布袋裝好,置於容器底部,把分裝成若干包的茶葉分層疊放在布袋上,裝滿蓋嚴容器蓋,把容器放在陰涼乾燥處,可保存一年以上。
太湖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