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黑鴨

太平洋黑鴨

太平洋黑鴨(學名:Anas superciliosa):屬鴨科鴨屬中型游禽。體長47- 61厘米,雄鴨體重642-1400克,雌鴨體重560–1400克,翼展82–93厘米。體型較大。整體羽毛主要是斑駁的褐色、棕色和淺黃色。全身有深褐色至淺黃色的條紋和斑點,羽毛有白色或黃色邊緣。雌鴨羽色與雄鴨相同,但在頂冠上是棕色而不是黑色。虹膜褐灰色,鳥喙鉛色。腿腳灰黃綠色。

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於太平洋島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紐西蘭、澳大利亞大陸(乾旱地區除外)、塔斯馬尼亞島和麥格理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等級,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太平洋黑鴨體長47- 61厘米,雄鴨體重642-1400克,雌鴨體重560–1400克,翼展82–93厘米。體型較大。整體羽毛主要是斑駁的褐色、棕色和淺黃色。全身有深褐色至淺黃色的條紋和斑點,羽毛有白色或黃色邊緣。頭部蒼白,有明顯的深色條紋,以深褐為中間色線,通過與眼睛上下方,深褐色的頂冠與奶油色接壤,形成長而醒目的寬條紋。冠部為黑色,面部為白色至淺黃色,喉部白。上層翼的覆羽顏色相同,二級飛羽明亮有光澤,具彩虹色閃耀的綠色翼鏡。翼下內側的白色在飛行很突出。
雌鴨羽色與雄鴨相同,但在頂冠上是棕色而不是黑色。
年幼的太平洋黑鴨羽毛類似成鴨。
虹膜褐灰色,鳥喙鉛色。腿腳灰黃綠色。
太平洋黑鴨與綠頭鴨雜交的種,產生羽色較淡的種類,具有明顯的面部條紋和藍色翼鏡。

棲息環境

太平洋黑鴨是澳洲很普通的野鴨,具有廣泛的陸地、海洋濕地和河口等繁殖和飼養的耐受性,在整個澳大利亞的濕地中都有分布。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森林池塘、潮汐泥灘、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優先選擇淺的、植被良好的沼澤,以及濕地,受保護的河口和庇護的沿海水域。從小溪、河流、小型淡水池塘到(更罕見的)隱蔽的海洋水域;可以利用非常小的水體,包括城市池塘、農場水壩和排水溝。

生活習性

通常以成對或小群的形式出現,很容易與其他鴨類混群,是湖泊觀賞和城市池塘的常見場所,在城市池塘活動的該鴨變得非常溫順。一般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多選擇在水邊沼澤地區的野草叢間。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獲得食物。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
以植物為主食,包括沼澤地和湖泊區的植根、草籽、葉、草果、稻穀等,有時也吃動物性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如昆蟲、蝸牛和小龍蝦等。鳴叫聲是喧鬧、快速的嘎嘎聲,開始時非常響亮然後逐漸減少。

分布範圍

原產地: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庫克群島、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的社會群島、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部、爪哇和蘇拉威西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卡羅琳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的庫克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新不列顛島和新愛爾蘭島)、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法屬)、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東帝汶、斐濟、湯加和萬那杜。
太平洋黑鴨分布圖太平洋黑鴨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最高峰在雨季,在夏末或初秋配對。伴隨著求偶儀式化雄鴨用雙翼拍打並追逐雌鴨轉動。通常巢穴選擇遠離水的地方,一般建在樹洞裡。有時也選擇高於附近的水澤,隱蔽於水草叢中,用植物草莖營建成一個碗狀形巢。每巢產卵4-12枚,孵化時間21-25天。通常由雌鴨單獨孵化,而雄鴨則靠近守衛巢穴。孵化後依然由雌鴨照顧,小鴨跟隨雌鴨身後覓食。幼鳥49天離巢。
幼鴨生長一年後即可繁殖,但幼鴨的成活率大約僅有35%。 成鴨在紐西蘭平均壽命為21個月,但野外壽命最長的的太平洋黑鴨至少可以生存20年。

亞種分化

太平洋黑鴨(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太平洋黑鴨帛琉亞種
Anas superciliosa pelewensis
Hartlaub & Finsch, 1872
2
太平洋黑鴨印尼亞種
Anas superciliosa rogersi
Mathews, 1912
3
太平洋黑鴨指名亞種
Anas superciliosa superciliosa
Gmelin, 1789

保護現狀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由於與綠頭鴨的競爭和雜交相結合,該物種被認為在其整個分布範圍內數量在下降。 這種引入的物種在發達地區最為常見,至少在紐西蘭,數量仍在增加。 同樣在紐西蘭,野生棲息地的喪失被認為是導致物種數量衰退的主要原因,並且由於狩獵和棲息地退化導致在美拉尼西亞數量緩慢下降。棲息地被破壞也在澳大利亞發生,但那裡的太平洋黑鴨已經證明能夠更好地利用人工棲息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