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叔姓(太叔)

太叔姓

太叔一般指本詞條

太叔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太叔姓並不多見,源起皇族姓氏。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文公的第三子名儀,而衛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後代。按古時的排序規則,三子應為叔字(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三,四分別是仲,叔,季)。因此,儀又稱作叔儀。為表示對周室皇族的尊重,他人稱呼叔儀時都加個“太”字,即為太叔儀。太叔儀的子孫,以此身份為榮耀,改姓太叔。後來,太叔這個稱呼在貴族中流傳。凡王公皇室貴族中排行三的子弟,都稱之為太叔,他們的子孫也演變為越來越多的太叔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叔姓
  • 外文名:Too uncle name
  • 類別:姓氏
  • 起源:皇族姓氏
  • 拼音:tài shú
  • 姓氏名人:太叔儀
  • 時間:古代
歷史發展,起源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太叔儀,太叔段,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

歷史發展

起源始祖

  • 起源源流
太叔(Tài shū)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衛文公姬辟疆三子姬儀之後,屬於以先祖排行稱謂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文公姬辟疆(公元前659~前600年在位)的第三個兒子叫姬儀。在古代,嫡系兄弟以“伯、仲、叔、季”為次序來排名,姬儀因排行為老三,所以人稱“叔儀”,又因為他是王族之後,所以世稱太叔儀。
在姬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次第排名成為為姓氏者,稱太叔氏,世代相傳至今。一部分太叔氏族人皆尊奉姬儀為得姓始祖。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莊公給其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死於囚所。據史籍《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為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助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姬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在周釐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太叔氏、公孫氏、段氏、京氏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據史籍《左傳》記載,鄭國的後人對姬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典籍《詩經·叔于田》、《詩經·太叔于田》等鄭國詩歌中,也有許多對姬段的歌頌,因此,有許多史學家懷疑姬段的遭遇實際上是鄭莊公的一樁政治陰謀。
一部分太叔氏族人皆尊奉姬段為得姓始祖。
3.源於契丹族
出自宋朝時期遼國宋魏國王耶律·和囉噶之後,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耶律·和囉噶,在《遼史》中稱耶律·和魯斡,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兒子,早年在北宋仁宗趙禎皇祐二年(遼重熙十八年,公元1050年)被遼興宗封為越王。至北宋至和二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元年,公元1055年)農曆12月晉封為魯國王,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農曆11月徙封為宋魏國王,領重兵留守遼國皇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在耶律·和囉噶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爵號為漢化姓氏者,稱太叔氏,後有一部分族人在北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遼國滅亡之後被裹脅入女真吳乞買氏族部落中為奴,逐漸融入女真族中,改稱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滿語為Taicuru Hala,後來的滿清政府將其歸為穢貊後裔,劃歸為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音楚(今俄羅斯克拉斯基諾南部波謝特灣)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泰氏、楚氏、邰氏、盧氏、改氏、魯氏等。
  • 得姓始祖
姬儀(太叔儀)。從文獻資料去追源溯流,太叔氏的姓源有兩個: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時衛文公子太叔儀的後世子孫,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太叔。《姓氏尋源》和《古今姓氏書辯證》上都有這方面的記載。二是從《姓氏考略》記載考證可知,亦是出自姬姓,春秋時鄭莊公的弟弟段受封於京,稱為京城太叔,其後世子孫以其“王父稱謂為氏”,而姓了太叔。周朝時期的衛國,位於河北、河南一帶,是傳自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太叔氏的得姓始祖太叔儀,是名登《春秋三傳》的著名人物,他是戰國時代人,依此推算,太叔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2200年以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傳自周厲王之子友。因此,太叔氏不管是源自衛國,還是鄭國,都是周文王的後裔。太叔氏後人奉姬儀(太叔儀)為太叔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太叔儀的子孫,以此身份為榮耀,改姓太叔。後來,太叔這個稱呼在貴族中流傳。凡王公皇室貴族中排行三的子弟,都稱之為太叔,他們的子孫也演變為越來越多的太叔氏。二是出自春秋鄭莊公之弟段,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後代,受封於京城,眾人稱之為京城太叔。他的後代就取太叔兩字為姓。太叔氏望出東平郡(在今天山東省東平、泰安一帶),這個姓氏到了秦漢以後便逐漸少見。

歷史名人

太叔儀

古代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周朝的王族後代叫姬儀,姬儀排行第三,也就是衛文公姬毀的第三個兒子。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姬儀為老三,就稱作叔儀。而姬姓源自周朝王族,(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發)於是外人稱呼叔儀時為表示尊敬,就稱他太叔儀。太叔儀的子孫,以先輩的身份為榮耀,世代姓太叔。
太叔姓(太叔)

太叔段

春秋鄭國人。鄭武公少子,莊公弟。母愛而欲立為太子,武公不許。在古代,太叔這樣的尊稱是被普遍採用,稱呼王公貴族中排行三的子弟,而也可能被子孫延用演變成姓氏。見於古書記載的春秋時鄭國有一位京城太叔,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後代,名叫段,受封於京城。他的後代就取京城太叔中的“太叔”兩字為姓。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
  • 堂號
東平堂:以望立堂。
明鑑堂:明鑑的意思是象鏡子一樣看得清,看得遠。春秋時期,衛獻公被驅逐出國後,派人與寧喜談判,要求回國,寧喜答應了他。太叔儀說:“寧先生對待國君,還不如下棋的棋子呢。下棋的人如果舉棋不定,就不會勝利,何況你把國君當棋子,今天驅逐他,明天答應他回來,搖擺不定。看來寧先生的敗亡是不可避免的了。”不久後,寧喜果然被殺。人稱太叔儀明鑑。太叔氏因號“明鑑堂”。

宗祠通用聯

  • 四言通用聯
源自衛國;
望出東平。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太叔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漢廷良佐;
衛國大夫。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人太叔雄,官至尚書。下聯典指春秋時太叔儀,為衛國大夫。
尚書顯秩;
西漢儲英。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人太叔雄,博學而有節操,官至尚書,為一代良臣。
成周衍派;
衛國名卿。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太春秋時衛國大夫太叔儀,為周朝姬姓王族的後代。
  • 六言通用聯
尊居尚書之位;
榮列浚明之邦。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有尚書太叔儀。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太叔權。
  • 七言通用聯
東方欲曉迎旭日;
平安無事慶堯天。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太叔複姓望族居住地“東平”二字的嵌字聯。
  • 八言通用聯
西漢儲英,尚書顯秩;
成周衍派,衛國名卿。
——佚名撰太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人太叔雄,博學而有節操,官至尚書,為一代良臣。下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太叔儀。衛獻公不問國事,整日飲酒、打獵,被大夫孫林父、寧殖驅逐出國。後來,獻公又派人找到寧殖(已死)之子寧喜,讓他幫助復國,並許諾事成後讓他掌大權。寧喜殺了殤公,迎獻公回國。太叔儀說:“寧氏父子對待國君,還不如下棋,下棋還要舉棋不定,小心謹慎,何況對國君!一定免不了禍。”果然,獻公又討厭寧喜專權,派大夫孫免余殺了寧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