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英文:TENRYU-class Light Cruiser)為20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是日本在缺乏設計經驗的情況下,在磯風級驅逐艦的基礎上放大改進而成。該級艦排水量3230噸,裝備4門140毫米主炮,1門76毫米高射炮,最高航速33節。該級艦是日本第一款自行設計的輕巡洋艦,為後來日本1920年代建造的一系列輕巡洋艦之起點。

天龍級輕巡洋艦首艦天龍號艦於1917年5月17日開工建造,1918年3月11日下水,1919年11月20日竣工交付。天龍級輕巡洋艦隻建造兩艘,而後日本海軍開始建造5500噸級輕巡洋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龍級輕巡洋艦
  • 英文名稱:TENRYU-class Light Cruiser 
  • 前型/級磯風級驅逐艦
  • 次型/級:球磨型輕巡洋艦 
  • 研製時間:1917~1919年 
  • 國家:日本
  • 艦船類型:輕型巡洋艦
  • 日文名稱:てんりゅうがた けいじゅんようかん
  • 戰沉時間:1942年12月18日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建造歷程,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天龍號,龍田號,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發展迅速,學習他國的長處是這個民族的特點,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整個國家的改造工程,通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而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海軍,作為日本這個島國的支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當歐洲白人殺得筋疲力盡的時候,日本帝國海軍已是一支讓任何“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小視的力量。日本海軍為了保持這種勢態,一直緊跟著海洋大國的腳步。
1914年,英國開始建造新的林仙級輕巡洋艦,以此來部分代替舊式的舷側布置煤倉的防護巡洋艦。這種艦有比較薄的輕型裝甲,主要任務是驅趕敵方驅逐艦來保護主力艦、在艦隊前方展開偵察。而當年爆發的一戰為各種艦型提供了充分的實驗場所和時間,四年間輕巡洋艦這個新艦種活躍在大戰中的幾乎每一次海戰中,充分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既然如此有用,日本人當然不會熟視無睹,大戰一結束後就開始設計自己的第一代輕巡洋艦——天龍級。在1898年的時候海軍形成的巡洋艦等級區別中規定7000噸以上為一等,3500噸-7000噸的為二等,3500噸以下為三等,通常來說一等巡洋艦就是裝甲巡洋艦。到了倫敦條約簽訂後,海軍對巡洋艦的分級方式才從噸位改為主炮口徑,將203毫米以上的定為一等,155毫米-203毫米之間的為二等。天龍級就是受到英國的林仙級輕巡洋艦28.5節航速、強大火力的影響,以此為標準的高速、重武裝的三等巡洋艦。以後日本的三個級別的輕巡洋艦都是以他為藍本。作為一個新的艦種,各國使用方式完全不同。美國海軍趨向於護衛戰列艦、航空母艦,重視防空和情報能力,很早就裝備有雷達;英國有眾多的海外殖民地,因此重視續航力;日本海軍則在戰略上認為有艦隊決戰,重視魚雷和炮擊能力。由此,海軍一開始的設計就是把天龍級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有擊敗地方驅逐艦、輕巡洋艦的性能。海軍方面很多人戲稱天龍級為“大型驅逐艦”,因為從外觀上看就是簡單擴大而已,主炮從120毫米變為140毫米,魚雷從450毫米變為533毫米,最高航速和同期建造的磯風型驅逐艦同樣也是33節,除此之外就多了點裝甲和噸位。但是大也有大的好處,當時的驅逐艦上魚雷發射管由於面積問題是固定的,而天龍級由於地盤較大,在以後的改裝中將魚雷發射管改裝為可旋轉式,有利作戰中的靈活運用。按照“八·四艦隊”的計畫應該建造8艘,但和美國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橫向比較後認為居住性、適航性都不好,最後只建了2艘,接下來開始建造5500噸級以及更大的天龍級的擴大改進型——球磨、長良、川內級。
原本天龍級打算在1917年的八四艦隊計畫中增建6艘,但是實測結果發現4千噸級的艦體太狹窄,升級及調整空間不足;加上同期服役的峯風級驅逐艦極速達39節,33節的天龍級也不夠率領驅逐艦,所以6艘的增建計畫修改為建造更大噸位、速度更快的軍艦,也就是後來一系列5500噸輕巡洋艦的開端。

建造歷程

天龍級輕巡洋艦的同級艦為兩艘:天龍號和龍田號。
天龍號
1917年5月17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1918年3月11日下水,1919年11月20日竣工。
1942年12月16日,天龍號在馬當港東北以東16公里海面被美國潛艇“大青花魚”號擊沉。
龍田
1917年7月24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工,1918年5月29日下水,1919年3月31日竣工。
1944年3月13日,龍田號在日本八丈島西部海域被美國“玉筋魚”號潛艇擊沉。

技術特點

在1898年的時候,日本海軍形成的巡洋艦等級區別中規定:7000噸以上為一等,3500-7000噸的為二等,3500噸以下為三等。通常來說,一等巡洋艦就是裝甲巡洋艦。到了《倫敦條約》簽訂後,日本海軍對巡洋艦的分級方式才從噸位改為主炮口徑,將203毫米以上的定為一等,155~203毫米之間的為二等。“天龍”級就是受到英國的“林仙”級輕巡洋艦28.5節航速、強大火力的影響,以此為標準的高速、重武裝的三等巡洋艦。以後日本的三個級別的輕巡洋艦都是以他為藍本。作為一個新的艦種,各國使用方式完全不同。美國海軍趨向於護衛戰列艦、航空母艦,重視防空和情報能力,很早就裝備有雷達;英國有眾多的海外殖民地,因此重視續航力;日本海軍則在戰略上認為,用艦隊決戰,重視魚雷和炮擊能力。由此,日本海軍一開始的設計就是把“天龍”級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具備擊敗地方驅逐艦、輕巡洋艦的性能。日本海軍方面很多人戲稱“天龍”級為“大型驅逐艦”,因為從外觀上看就是簡單擴大而已,主炮從120毫米變為140毫米,魚雷從450毫米變為533毫米,最高航速和同期建造的磯風型驅逐艦同樣也是33節,除此之外就多了點裝甲和噸位。但是大也有大的好處,當時的驅逐艦上魚雷發射管由於面積問題是固定的,而“天龍”級由於地盤較大,在以後的改裝中將魚雷發射管改裝為可旋轉式,有利作戰中的靈活運用。按照日本海軍“八·四艦隊”的計畫,該級艦應該建造8艘,但和美國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相比,其居住性、適航性都不好,最後只建了兩艘,接下來開始建造5500噸級以及更大的“天龍”級的擴大改進型——球磨、長良、川內級。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日本帝國海軍通過了八八艦隊計畫,預算中編入2艘3500噸級水雷戰隊巡洋艦建造經費。在1910年代,輕巡洋艦這個概念並不存在,當時的巡洋艦主要是作為艦隊的偵查、警戒任務,作為驅逐艦隊的嚮導旗艦,藉由驅逐艦等施放大量魚雷做為當時海戰的新型戰術則是在一戰間逐漸成熟。英國皇家海軍因此建造了新式輕巡洋艦,天龍級在建造時借鑑了該級艦許多地方,英國在英日同盟的立場下也提出專業意見供日本海軍參考。
雖然看“天龍”級並不值得一提,其戰鬥力連上世紀30年代的驅逐艦都比不上,但是在當時對於日本海軍來說,卻是具有革命件意義的產物。它是第一級採用布勞恩·卡迪斯式齒輪減速渦輪機的軍艦,二桅桿三煙囪長首樓外型,馬力比上一批的築摩級高出一倍有餘。為了實現高速,其長寬比達到了11,所以“天龍”級33節的航速也是當時輕巡洋艦的最高水平,是世界上最早超過30節的巡洋艦,以前的偵察巡洋艦最高速度一般也就26節左右。該級艦首次使用了大口徑的533毫米魚雷,魚雷攻擊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是日本最早裝備三聯裝發射器的艦艇。主炮原計畫安裝150毫米口徑的主炮,但是考慮到當時炮彈為人工裝填,日本人身材比西方人矮小不少,體力也相對不足,長時間作戰負面影響勢必很大,所以最後採用了140毫米主炮。即便如此,其火力還是很強。由於這種艦型是日本第一次使用,所以艦體的設計非常慎重,所有部件都在水槽中進行了驗證,沒有問題後才實際採用。輪機部分的裝甲達到了63毫米,計畫能防禦當時驅逐艦的炮擊。以後的改裝中修改了後桅桿、魚雷發射管,拆除艦艉76毫米高射炮,改為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排水量增加列4000噸以上,最高速度下降為30節。1938年,日本還有設計“天龍”級為泊地專用防空艦的a、b兩個方案,但是沒有實施。總而言之,這級老巡洋艦在根本上沒有做多大的改動就投入了太平洋戰爭。
“天龍”級首艘艦“天龍”號建成後於1921年3月22日開始第一次改裝,即在第三主炮塔前加裝了一個方位測距室;1923年12月20日開始在日本海軍工廠中加裝氣球臨時系留設備,工期進行得非常緩慢,到了次年6月5日才完全結束;1928年1月17日開始更換一個強力的6千瓦電台及其配套設施;1932年初又開始了新的改造工程,將前桅桿改為更加牢固的三角式,羅經艦橋周圍的裝甲列板改裝為銅板固定式;翌年10月3日的時候開始改裝可旋轉式魚雷發射器和相關的儲存設施;1935年10月10日開入日本海軍工廠修復歷年來的舊損傷,到次年3月31日工程完工;1937年初根據形式的需要在前部煙囪兩旁各加mgi型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更換了方位測距儀的基線。
由於“天龍”號的改裝實行後被證明是有效的,於是在1931年初,“天龍”級第二艘艦“龍田”號也開始了相同的改裝工程。1939年初,“龍田”號又慢騰騰地搞了武備的改進,和“天龍”號完全相同。

性能數據

天龍級輕巡洋艦參考數據:
標準排水量
3230噸
航速
33節
主炮
4門140毫米主炮
副炮
1門76毫米高射炮
魚雷發射管
6具533毫米

服役事件

天龍號

天龍級輕巡洋艦
1917年5月17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1918年3月11日下水,1919年11月20日竣工。
1920年8月29日配屬於第1水雷戰隊,參加日本干涉軍出兵西伯利亞的行動,趕赴海參崴等俄國沿海地區進行警戒任務,並擔任護衛船隊工作。1921年3月1日入吳鎮守府籍。
1922年10月9日擔任西伯利亞撤兵時的沿海州警備任務,1927年被編入第1外遣艦隊,1933年5月編入第3艦隊第10戰隊。1933年11月27日擔任旅順港守備部隊任務。1934年11月 編入吳港警備部隊,1937年“七·七事變”後擔任中國沿海作戰任務,始終停留在華南一帶。
1934年2月在上海行動的天龍1934年2月在上海行動的天龍
1941年5月25日配屬於第4艦隊,進駐特魯克,太平洋戰爭爆發天龍與龍田一同編入第十八戰隊,出任旗艦,雖然是參戰的輕巡洋艦中最老式的,卻攜第四艦隊主力艦威名參加進攻威克島作戰。
1942年3月8日,日軍在紐幾內亞東北部登入,很快奪取了萊城和薩拉莫阿。第18戰隊支援了此次作戰,當然支不支援都無所謂,因為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
同年5月7、8日,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之間的珊瑚海海戰中,兩艦均有參加,不過,由於戰鬥力的低下,兩艦被編入丸茂邦則少將指揮的掩護艦隊,包含第18戰隊以及特設水上飛機母艦“神川丸”號、“聖川丸”號、特設炮艦“日海丸”號、“京城丸”號、“靜海丸”號。
1942年6月15日,第18戰隊被拆開,“龍田”號離開一線,“夕張”號加入。戰隊被配屬到第8艦隊,進駐臘包爾。8月7日,“天龍”號參加了第一次所羅門海戰(薩沃島海戰)中的瓜島機場炮擊作戰。當日15時,日海軍三川軍一中將指揮重巡洋艦“鳥海”號、“青葉”號、“加古”號、“衣笠”號、“古鷹”號,輕巡洋艦“天龍”號、“夕張”號,驅逐艦“夕”號從臘包爾起航,在漆黑的洋面上以24節的航速,東繞布乾維爾島,南下直奔瓜島登入場。當時美澳聯軍為保護瓜島和圖拉吉灘頭區登入場將艦艇分為三個巡邏區,薩沃島以北有3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薩沃島以南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瓜島隆加岬以東海區有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其餘艦艇在運輸船附近構成警戒幕。8月8日21時10分,日本5艘重巡洋艦開始派出偵察機,以“鳥海”號為先導,間距1000米,28節航速發動進攻。8月9日0時10分,日軍發現南區美軍重巡洋艦“坎培拉”號、“芝加哥”號、驅逐艦“帕特森”號。在距離8公里的時候,日軍打開探照燈並立即開始炮擊和魚雷攻擊。瞬間重創三艦,其中“坎培拉”號在8月9日8時沉沒。之後,三川艦隊轉北,很快遭遇了北區美軍,1小時的炮戰中,三川艦隊擊沉重巡洋艦“文森斯”號(中了3發魚雷,機艙爆炸)與“昆西”號。受重傷的“阿斯托里亞”號於該日中午沉沒。戰鬥中“昆西”號集中所有主炮準確攻擊了打開探照燈的“鳥海”號,命中兩發,其中一發炮彈正中艦橋,偏離三川所在的指揮室5米,擊中了旁邊的海圖室,裡面34名參謀軍官全部陣亡。但是進行了兩次齊射後,“昆西”號艦長還是認為在誤擊友艦,停止了攻擊,而“天龍”號乘機發射魚雷,一條命中其左舷,引起機艙爆炸,最終導致沉沒。由於害怕美軍航空母艦的飛機,三川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攻擊海灘附近的運輸船而返航撤退,為本來可以完勝的戰鬥添上了陰影,日軍山本大將對此極為不滿。該戰共擊沉美巡洋4艘,重創美巡洋艦1艘、驅逐艦2艘,美軍死亡1023人,傷709人,而日艦除“加古”號在返航時被美潛艇s-44號擊沉而外,無一損失,僅死58人,傷101人。由於是夜戰,而且場面上比較混亂,該戰中“天龍”號的艦員認為他們還擊沉了一艘驅逐艦,但事實上是只有重傷而沒有沉沒,而且缺乏證據表明是“天龍”號乾的。
1942年8月12日,日本計畫炮擊瓜島亨德森機場,由於美軍的阻擊沒有成功。為保障增援編隊的航行安全,山本組織了第二次炮擊行動,由第8艦隊司令三川中將指揮4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炮擊隊。三川將自己的艦艇分為兩隊,其中西村少將的第7戰隊(重巡洋艦“鈴谷”號、“摩耶”號、輕巡洋艦“天龍”號及3艘驅逐艦)執行炮擊戰,三川則指揮餘下的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在薩沃島以西警戒,掩護炮擊隊的行動。日軍於23時30分開始的30分鐘炮擊雖然成功執行,擊毀美軍轟炸機1架、戰鬥機17架,擊傷戰鬥機32架,將跑道炸得彈痕累累,但是由於炮彈口徑偏小,989發203毫米彈沒有都造成大破壞,就更別說“天龍”號的140毫米和驅逐艦的127毫米彈了。次日黎明,美軍機場就被修復完畢並可以起降飛機了。之後,“天龍”號就沒有參加戰鬥,一直處於待命整修中。
1942年12月16日18時,“天龍”號從臘包爾出發,執行海軍18號作戰中的紐幾內亞東北部馬當港攻占支援任務,18日清晨遭到美機空襲但無損傷,20時15分在馬當港東北以東16公里海面被美國潛艇“大青花魚”號((Albacore,SS-218))的魚雷擊中,最終於23時沉沒。

龍田號

1917年7月24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工,1918年5月29日下水,1919年3月31日竣工。其為最早期的近代化輕巡洋艦。
龍田號1919年8月攝於佐世保軍港龍田號1919年8月攝於佐世保軍港
1920年8月29日配屬於第2水雷戰隊並擔任旗艦,參加日本干涉軍出兵西伯利亞的行動,趕赴海參崴等俄國沿海地區進行警戒任務,並擔任護衛船隊任務。1921年其加入佐世保鎮守府籍。1923年東京大地震發生後,“龍田”號滿載救援物資從吳港奔赴東京參與抗震救災活動。
1924年3月19日在佐世保港外配合潛艇部隊以美國為假想敵的演習時,不慎撞沉了海中三型的第43號潛艇(打撈後被稱為“呂-25號”)。1934年03月12日“友鶴事件”之際,“龍田”號出任佐世保鎮守府警備戰隊旗艦,與“友鶴”號隸屬的第二十一水雷戰隊同時參加了此次演習。“友鶴”號翻覆後於漂流之中被發現,此艦竭力參與了救難的拖曳作業,時隔十年,同為3月,同樣發生在佐世保港外的兩件艦艇事故均與龍田號有關聯,其命運可謂奇特。
1927年8月天皇檢閱佐伯灣的聯合艦隊時,龍田與其麾下的驅逐隊1927年8月天皇檢閱佐伯灣的聯合艦隊時,龍田與其麾下的驅逐隊
1937年“七·七事變”後擔任中國沿海作戰任務,之後長期負責中國華中,華南一帶的警備任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龍田與姊妹艦天龍編成第十八戰隊,隸屬於南洋部隊第4艦隊,進駐特魯克島。
在戰爭初期兩艦組成第18戰隊,支援第6水雷戰隊參加攻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威克島作戰。該島高地上有水上飛機,島的中央分別建有2000米和1600米跑道的飛機場以及海軍營房,在月牙島所擁抱的礁湖內有潛艇基地。戰爭爆發時,威克島上共有447名海軍陸戰隊員,指揮官是詹姆斯·德弗羅少校,加上75名通信兵以及海軍人員。此外,還有1400名工人在從事軍事工程建設,守島總指揮官是溫菲爾德·斯科特·坎寧漢上校。威克島的空中力量為一個中隊的12架海軍陸戰隊戰鬥機,指揮官為保羅·普特南少校。守島海軍陸戰隊擁有3個炮群,每群主力是2門127毫米炮,另外還有12門76毫米高射炮。12月8日,戰鬥打響。從夸賈林環礁上起飛的日本千歲航空隊上的36架九六式和一式戰鬥機空襲威克島,結果損失慘重。11日,日海軍岡定道少將坐鎮“夕張”號輕巡洋艦,指揮共3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巡邏艇、2艘運輸船(搭載450名海軍陸戰隊)的艦隊信心十足地發動進攻,雖然在之前的參謀會議上認為“要吃點苦頭”,在明顯的海空優勢下仍然大敗了。清晨,以旗艦“夕張”號為先導,全艦隊開始進攻,在離海岸約8公里處開始炮擊,而美軍在日軍前進到4.3公里處才開始猛烈回擊。美軍火力很準。“夕張”號左舷吃水線以上處中彈4發,受重創;“疾風”號驅逐艦彈藥倉中彈,被炸為兩截後沉沒;“追風”號驅逐艦和1艘運兵船中彈起火;野貓式起飛後又擊中“如月”號驅逐艦的後甲板,引爆深水炸彈,該艦立即爆炸沉沒,無人生還;“天龍”號的水雷室和“龍田”號的無線電室被擊毀,被近失彈破片損傷上層建築;另有1艘運輸艦中彈起火。日軍在補充了3艘驅逐艦、1艘運輸艦、1艘布雷艇和1艘滿載海軍特別陸戰隊的水上飛機母艦以及2000名海軍特種登入部隊並以“蒼龍”號、“飛龍”號航母為支援部隊後於21日開始空襲,23日2時35分開始強行登入。美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到24日7時30分才投降,以陣亡122人,1500多人被俘的代價換取了日軍800多人陣亡,雖敗猶榮!美國歷史學家埃里奧特·莫里森後來這樣寫道:“1941年12月11日應該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上永遠值得驕傲的一天。”
1942年3月8日,日軍在紐幾內亞東北部登入,很快奪取了萊城和薩拉莫阿。第18戰隊支援了此次作戰。
1927年2月攝於三田尻沿海,艦尾漂浮著觀測氣球1927年2月攝於三田尻沿海,艦尾漂浮著觀測氣球
同年5月7、8日,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之間的珊瑚海海戰中,兩艦均有參加,不過,由於戰鬥力的低下,兩艦被編入丸茂邦則少將指揮的掩護艦隊,包含第18戰隊以及特設水上飛機母艦“神川丸”號、“聖川丸”號、特設炮艦“日海丸”號、“京城丸”號、“靜海丸”號。
由於“天龍”號的沉沒,第18戰隊被解散,“龍田”號被重新分配到本土的為新造驅逐艦訓練艦員的第11水雷戰隊並擔任旗艦勤務,退出一線戰鬥。之後,由於戰事的吃緊,軍方在艦艇運用上捉襟見肘,這艘老舊的巡洋艦又重新投入到船隊的護航任務中,而且時不時被降格為運輸艦擔任陸軍士兵的運輸任務。1944年3月13日在在又一次擔任運輸艦向塞班島運送物資的時候於日本八丈島西部海域被美國“玉筋魚”號(Sand Lance,SS-381)潛艇的魚雷擊沉,此日剛好是“友鶴事件”滿十周年。此時離“龍田”號建成剛剛25年多,1944年5月10日除籍。

總體評價

總的看來,戰爭爆發後,由於性能的不佳,兩艦一直未參與到激烈的大戰事中去,這種現象特別是在美軍取得戰略上的主動後尤為明顯。日本海軍的26艘輕巡洋艦主要是20世紀20年代建造的,達到了18艘,餘下的8艘中還有3艘是1937年開工的練習巡洋艦,所以不只是“天龍”級,其他幾個級別的老舊輕巡洋艦也沒能在戰爭中發揮多大的作用。
停泊於橫須賀的龍田,左後方是陸奧,長門停泊於橫須賀的龍田,左後方是陸奧,長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