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高度方位表

天體高度方位表

為簡化用截距法求天體高度和方位的數學演算而編制的表冊,是天文航海的主要工具之一。按照天文三角形基本公式或者它的變換式解算天體的高度和方位,作業繁複,因而出現了各種簡化方法,如儀器法和圖解法,但目前最常用的則是表冊法,即套用天體高度方位表。近來發明的航海計算器為這種解算作業提供了一種快、易用、高精度的工具,但使用者必須充分了解所採用的數學程式,還沒有普遍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體高度方位表
  • 國家:日本
  • 屬性:天體
  • 世紀:20世紀
詳細介紹,技術原理,

詳細介紹

20世紀以來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天體高度方位表,主要有簡法表和直查表兩類。
簡法表  把天文三角形分作兩個直角三角形來處理,通過中間量求高度和方位。如1909年巴西的阿基諾表,1920年日本的小倉表,1927年蘇聯的尤琴科表,1931年美國的艾吉頓表,1938年英國的休斯表等等。簡法表比直查表篇幅小,但使用規則多些,盛行於20~30年代,以後逐漸讓位於直查表。
直查表  按一定引數間隔(緯度、時角、赤緯)直接列出天體高度和方位數值的表冊。它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產物。直查表比簡法表便於使用,少出差錯,但篇幅較大。最早得到推廣的直查表是1936~1946年美國出版的214表,有英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版本。1954年中國出版的B105表,是以上表為藍本作了某些改進的直查表。214表以後還有多種直查表問世,如1959年蘇聯BAC-58表,1972年美國229表(英國出版編號為N.P.401表),1977年南斯拉夫K21表等等。它們在內插修正、使用範圍、編排設計方面各有特色。航海界也使用航空直查表,如1938~1944年英國AP1618表,1943年日本603表,1947~1952年美國 249表等等。後者是目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空軍的常規表冊。這種表以選定的天體代替赤緯入表,比航海直查表精度低,但使用更便捷。1978年中國出版的《中國太陽船位線表》和《中國恆星船位線表》也是一種選定天體的直查表,主要是供中國沿海漁船使用的。

技術原理

分解天文三角形PZB為兩個球面直角三角形PNKB和ZKB,設PNK=90°+b,BK=a,PNB=90°-δ,∠BPNK=t=tG+λa,ZK=c= PNK-PNZ=b+¢a,∠KZB= AC,ZB=90°- Hc,則a=sin-1(cosδ·sint),b=-tg-1(tgδ/cost),Hc=sin-1(cosa·cosc),Ac=tg-1(tga/sinc),取t、δ、c、a為整度數編制“天體高度方位表”主表得表列值a0、b0、H0、A0。附表為一次差和倍程二次差改正,a1=d·(δ-δ°)/60, a2=δm/60·(Δδm/60-1)·DSD/4, b2=Δδm/60·(Δδm/60-1)·DSD/4,H1=d·(a-a°)/60,A1= d·(a-a°)/60,H2 =Δam/60·(Δam/60-1)·DSD/4,A2 =Δam/60·(Δam/60-1)·DSD/4。於是,a= a0+ a1+ a2,b= b0+ b1+ b2, Hc= H0+ H1+ H2, Ac= A0+ A1+ A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