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醫節

天醫節

天醫節,山東一帶的民間傳統節日。時在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日。宋代以為天醫節,祭黃帝岐伯。傳說黃帝咨於岐伯,人間始有醫書,後因以為神。這一天山東民間也有天灸的習俗,早期用露水和硃砂,後來用露水研墨,點兒童的額頭或胸腹,多行於魯北和膠東地區。天醫節也是端午節的別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醫節
  • 類型:山東民間傳統節日
  • 時間: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日
  • 形式:祭黃帝岐伯
  • 又稱:天灸節
山東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別稱,

山東民間節日

簡介:
八月一日這天相傳為天醫節。《潛居錄》記載:`“八月朔。古人以此日為天醫節,祭黃帝、歧伯。”自元代以來,官府也有祭祀。元成宗元貞元年初,朝廷命令各郡縣祭祀三皇,即伏羲、神農、黃帝,另外附祭黃帝的大臣俞附(上古醫家,相傳搜長外科手術)及其以下姓名見載於醫書的十人,由地方官每年春秋兩個季節組織祭祀活動,並由醫師主持。清代的制度中,京師太醫院設有景惠殿,其中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並把歧伯、俞蹌、伯高、少師、雷公、伊尹、淳于意、扁鵲、張機、華佗、王叔和、葛洪、孫思邀等人作為附祭。各省都有先醫廟,都要在每年春冬仲月上甲日,派遣官員前去祭祀。
《帝王世紀》:“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傳說正是岐伯同黃帝合著了醫書《黃帝內經》,從而開闢了中醫著述之先河。岐伯是中國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生,被尊為“華夏中醫始祖”、“醫聖”。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一般認為他是陝西岐山人。宋《路史》:“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
山東民間又有天灸的習俗,早期用露水和硃砂,後來用露水研墨,點兒童的額頭或胸腹,多行於魯北和膠東地區。民間會在黎明前到田野里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墨研磨成汁,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臨朐一帶,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儲存起來,民間傳說這是龍的汗水,用來做飯可以醫治百病。當地還有用這露水和老桃葉作桃葉膏的習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塊潔淨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葉一起放到鍋里,以破布鞋底為燃料,將桃葉熬成汁,撈出渣子,再將桃葉熬成稠糊,這就是桃葉膏。桃葉膏治療腹中鬱積病,十分有效。
傳說:
據傳,黃帝看到人們出生之後,負陰而抱陽,食五味而體變色;寒署之氣侵襲於體外,喜怒之情攻擊於體內;自然環境惡劣預示不吉,人們世代為疾疫所困擾,於是推究天地之理,觀察五氣的變化.確定五運的規律,洞悉事物的性質和運勢,記述陰陽的作用,與歧伯商議而作《黃帝內經》,從此方始有了醫書。黃帝又命令俞紛、歧伯、雷公察看人體穴位,探究脈搏變化,讓巫彭與桐君研究制訂藥物處方,從而使人們得以終老天年。相傳上古時期,黃帝咨於岐伯,人間始有醫術流傳,故而後人將中醫術又稱為“岐黃術”。宋朝時,以農曆八月初一日,為天醫節。

端午節的別稱

天醫節是端午節的別名,端午陽氣旺盛,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民間有端午所采之藥最靈驗之說。《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端午用藥,最常見的是用“藥”和“藥氣”克制邪毒之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焚故藥”條引《歲時雜記》曰:“端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悉當庭焚之,辟疫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