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杭州天街)

天街(杭州天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杭州天街是今天的杭州中山路,自南宋定都杭州,開十里天街連通皇宮,這條要道便成了商賈雲集、店鋪櫛比的經濟中心,文人騷客也時常往來其間。南宋時的杭州文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驚嘆:“大抵杭城是行都之處,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可見當時天街中山路的繁華程度。

基本介紹

地圖信息,
天街簡介
南宋御街規劃嚴整:路面中間分幅,分成專門供皇帝走的“御道”和老百姓走的路面;兩邊有排水溝;再往外,就是臨街建築。整條御街,鼓樓以南段最寬,可以並行9輛車;中間段,稍微窄點;再往北窄得連皇帝輅車也過不去了,只能乘輦。開封的北宋御街則是中間為皇道,兩邊有隔離物擋著;往外還有御溝和御廊。御溝里種荷花,御廊下走人,布局講究。
南宋皇帝的行程路線是這樣的:從皇城北門和寧門(現在的萬松嶺路和鳳凰山腳交叉口南側)出發,經中山南路過朝天門(現在的鼓樓)向北經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再從觀橋(現在的貫橋)往西沿著現在的鳳起路,一直到景靈宮,也就是現在的武林路一帶。整條路從南到北,再向西北方向延伸,全長約4185米。
這一路北去,路況很好,史料中記載“中道則鋪細紗,下有陰溝宣洩雨水”,所以道路永遠乾燥,遇到雨天也無泥濘之苦。
路上鋪著的是香糕磚,這些香糕磚因方方長長形似香糕而得名,把它們上下鋪成兩層,相交約45度,就可以增加下層磚的受力面,防止上層磚下陷。不過香糕磚不太耐磨。所以到南宋後期,曾經過大幅翻修,調換了2萬多塊石板。逐漸用青石板取代香糕磚,這些從水路運來的石板都是精挑細選的上等石料,耐磨防裂,很適合鋪設地面。而這樣大規模的修路也可見南宋的財力還是相對雄厚的。
走過羊壩頭,再過了官巷口,便是當時著名的花市,再走過去便是高銀街,當時這裡銀樓初形,酒肆林立。簡直就是一條通宵達旦的不夜街。“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不論晴雨霜雪,皆然也。”
早市所賣的,大都是燒餅、蒸餅、糍糕、雪糕之類的點心。而夜市,除了飯食店攤熱鬧之外,還有中瓦、北瓦、里瓦這樣大型的娛樂場所、小百貨等,構成了更熱鬧的場面。
中山路,是中國最常見的路名。不過杭州的這條中山中路,八百多年前曾經是南宋天子出行的御街又叫做“天街”。這個名字,聽聽便有種至高無上的感覺。唐俊傑說,這條路是當時皇帝的專用之道,也是趙宋政權象徵性的建築,處於臨安城的中軸線,連線著南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當年宋高宗南遷臨安,曾為了遷都的事,反覆周折了三次,終於選擇了臨安,這裡水網密布金兵鐵騎難入,又堪稱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定了都城,便開始選皇宮地址,鳳凰山下是吳越國的王宮,數百年建設已頗具規模,改建皇宮可以節省財力人力,鳳凰山與吳山相連,是全城制高點。
而這條御街,便是連線鳳凰山和市區的中軸要道。
宋代皇帝一般會坐上祭祀的玉輿,踏上御道(御街中間專為皇帝所走的路)。前面是兩頭大象開道,緊隨其後的是穿戴考究的群臣、禁衛,歌舞隊連亘十餘米,“有如仙隊玉京來,妙樂鈞天盈耳。”
御道外便是供百姓行走的道路和用於排水的溝渠,再往外商肆林立,大小鋪席,連門俱是。
雖然御道和百姓行走的道路有黑漆杈子相隔,但百姓若想看到皇帝的龍顏倒也不難。皇帝出行,臨安城是要萬人空巷的,人群都擠到長達4100多米,寬不少於16米的御道上,與皇帝來個“親密接觸”。這在素以開放著稱的盛唐是想都不敢想的,唐朝百姓被坊牆圍起,不能隨意走出指定範圍。而到了宋朝,“市坊合一”,商品經濟終於劃時代而起。
“當時百姓和皇帝車隊的距離可以近到說‘別擠啊!我看到皇上衣角的顏色了!’可見當時的皇帝還是挺‘親民’的。”唐俊傑說,“不過畢竟是皇帝的鸞架到來,是禁止喧譁的。登高觀禮者太不尊重,光膀子者太過不雅,都是被禁止的。
一條御街便可見當時南宋的繁華勝景。無論是“市坊合一”的商業結構還是百姓與皇帝共用一條御街的開放氛圍都頗值得後人玩味。南宋,除了偏安的投降派外,究竟還留給後人多少有價值的遺產?是否真如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那個馬可波羅筆下的“華貴城市”究竟有多么繁盛?一個個謎題等待著後人不斷解答。

地圖信息

地址:杭州市濱江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