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街道

天福街道

天福街道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區中東部,東西分別與大水泊鎮、龍山街道相連,南北兩面與張家產鎮、文登營鎮相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福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區中東部
  • 面積:37.9平方公里
  • 人口:5.8萬人
  • 氣候條件:北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魯K
概況,形成過程,文化,名勝古蹟,叢姓發源地,名人,醫療衛生,小吃,

概況

文登市天福街道辦事處地處山東省文登市行政、文化、商貿、物流的中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辦事處轄 9個行政村、19個社區居委會,轄區總面積37.9平方公里,人口5.8萬人。
辦事處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工業發達,第三產業繁榮,現有集體、外貿、民營企業300多家,形成了以建築建材、家紡服裝、電子化工、商貿運輸、餐飲服務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隨著文登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文登客運物流中心等重點產業項目的建成運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繁榮發展,為客商投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辦事處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桃威鐵路、青威高速、309國道、204省道等幹線貫穿其中,連線著各大港口、機場;地處膠東半島東部,外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內可輻射遼東半島及內部陸地區,在拓展中國市場的同時,也跨越了日、韓,從投資發展上是個戰略的選擇。同時,融入半島城市群,市政公用設施配套齊全,勞動力資源豐富,成為山東半島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是中外客商投資發展的理想之地。
309國道、文山路、米山路橫貫其中。區內有峰山公園、召文台公園、市中廣場、抱龍河公園、文登學公園等旅遊景點和金都大廈、市中貿易市場、文登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天福商貿批發市場、天福商貿城等大型購物場所,是全市商貿物流中心。天福街道歷史悠久,名勝古蹟頗多。文山上有召文台、玉皇廟、文星石等。香山有唐代所建蓮花抱龍女院、元代古剎香岩寺。
天福街道

形成過程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析牟平、觀陽地置文登縣,設縣城於此。清末,城內屬仁和坊,城外屬四隅及溫泉都十一里、管山都七里。1952年3月改為崑嵛縣轄鎮。1956年屬文山區。1958年8月成立紅旗公社,後改為文城公社。1982年2月社改鎮。2001年5月區劃調整,天福街道由文城鎮析出。

文化

境內道教始於晚唐,金代有王重陽及7個弟子,在煙霞洞及文登姜氏庵創立全真教,在七寶宮、天寶宮講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和弟子在文登建立三教七寶會,在文山建七寶宮,宣講全真教義,發展道徒。其弟子王玉陽居文城天寶宮傳教,道教文化盛極一時。

名勝古蹟

文山景區(文登山)
文山景區位於市區東側,古稱文登山。據《太平寰宇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召文人登此山為其論功頌德,文登山因此得名,文登縣又以此山得名。文登設縣前,為紀念始皇登臨,文登山建有秦廟和召文台,今已2000多年歷史。金元時期曾重修召文台,明時秦廟毀於雷擊,其東側又建玉皇廟,後經歷代重修和增建了三官廟、碧霞元君廟、子孫娘娘廟等。明代,文登知縣王家棟頒布《培植文脈禁令》,刻於召文台文星石上:“文山乃文邑、祖龍、民命、文運攸關,如有在此取土取石者,罰土千擔,樹千株。”由於長期保護,文山古木參天,廟堂林立,台之側有古銀杏3株,台東南隅有文星石,為歷代士卿墨客謁拜懷古、觀光遊覽的勝地。舊有“不臨召文台,未到登州府”之說。1940年代初,日偽軍拆毀召文台,在山上修建兩座碉堡,原有文物損失殆盡。
文山公園
1992年,文登市政府重修召文台,建有仿古的前後門、石坊、鐘樓和文星石亭、“文登學”陳列館、秦始皇蠟像館等。“文山公園”四字系啟功手跡,巨大石坊陽面對聯為於植元撰並書:“祖龍駐蹕文士登山古縣得名自此始,田夫曬字黔首知書崑嵛佳話至今傳”。橫額:“秦代遺蹤”。拾階而上,右有鐘樓,左有文星石亭。正面是召文台。台分兩層,高12.8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由趙朴初書額,台上建秦始皇召文蠟像館,下層有“文登學陳列館”,內展文登歷代名人事跡與著述,是文登市標誌性建築。
境內香山水庫
境內香山水庫一帶有申子墓、叢蘭墓、唐塔等古蹟。有學宮、文昌閣、魁星閣、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等較大建築30餘處;南城樓上關帝廟的壁畫和西門外準提庵內的海神壁畫,尤為珍貴。惜其幾經戰火,損失殆盡。1970年代以後,政府相繼在文山上建公園,在峰山上植風景林,建烈士塔和紀念堂,形成文山、峰山風景區。
文山書院
文山書院位於文城南門裡考院西街。明萬曆年間,文城東關人劉必紹卸任保全知州後,在文山西麓建“萬卷樓”,藏書上萬冊。清代學者畢以繡在文山建“聽雨樓”,藏書7000餘冊。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縣朱應文捐俸在文城南門裡考院西街西建書院,取名崇文書院,房間18間。同治五年(1866年),知縣陳汝楫重修書院大門,改名文山書院。書院設院董會,推舉“山長”(負責人),延請當地進士、舉人、貢生講學。入學者有貢生、廩生、增生、附生等,也有無功名者。課程各不相同,學員年齡不限。主要學習四書五經及各種《闈墨》選讀本,學作八股文、詩詞,優等生給予獎銀。書院有學田640畝,租銀作延師之資。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縣許源清勸捐制錢1600千,存當生息,用於補助學生一伙食。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文山書院改為縣學。1950年代初期,政府將書院藏書及沒收的地主豪紳的圖書交由文登專署文化科收藏。1952年1月,成立文登縣文化館圖書室;1956年4月15日,成立文登縣圖書館,館址設在清同治二年興建的叢氏宗祠,館內4萬餘冊古籍善本主要源於“萬卷樓”“聽雨樓”和“文山書院”的藏書。
抱龍河公園
抱龍河公園位於市區抱龍河上游,西至文化路大橋、東至文昌路,長5公里,平均寬度180米,由同濟大學規劃設計,規劃總面積73.4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42.67公頃,公園內主要建築橡皮壩5座、1處直徑50米的音樂噴泉、1座碼頭和3處小型廣場,園內及周圍環境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
“文登學”公園
位於文山路南、米山路北、正棋路東、世紀大道西。2007年3月開工建設,南北長845米,東西均寬300米。公園以弘揚“文登學”精神為主題,集休閒、娛樂、觀光為一體。公園自北向南依次為詩學文化、道教文化、李龍文化、紅色文化、和諧文化五大功能區,內設演藝廣場、地圖廣場、太極廣場、健身廣場、旱冰場、旱噴泉、水幕電影等設施,設定“秦皇召士”“秦權”“龍石曬字”“金榜題名”“古代先賢志”“徐士林講學”“老子道德經”“王重陽與全真七子”“李龍”“天福山起義”等大型主題雕塑,栽植名貴樹木110多種,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
棋盤山
位於境內南部略偏東,不足兩公里處,山上有三官廟、龍王廟。廟後石硼上有天然形成的棋盤。舊時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日在此山上舉行山會,商賈雲集,各地民間藝術來此匯演,十分熱鬧。1944年秋廟被拆平。1955年在此建立文登二中,棋盤因開石,漸被平夷。

叢姓發源地

叢姓始祖為西漢車騎將軍金日磾。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十四歲時隨母降漢,以忠誠正直為漢武帝賞識,賜姓金,封車騎將軍,子孫累世為官。三國時,許昌金氏後人聯劉反曹,被曹氏所害並株連族人,為此向東逃亡,西晉初年來到文登叢家峴,以地為氏,稱叢姓,尊金日磾為始祖。叢姓現有人口40萬人,全國姓氏中排第127位。明代重臣叢蘭即為文登叢氏族人。轄區記憶體有叢氏宗祠(亦稱家廟)遺址。
叢蘭(1456~1523),字廷秀,號豐山。登州府文登縣城東關北頭村(現文山村)人。自幼聰敏好學,無處買書,就動手抄錄,往往“夜誦達旦”。經、史、兵、醫、數等無不涉獵。成化七年(1671年)中舉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任戶科給事中。弘治十一年(1498年),上奏《清寧宮災六事疏》,揭發奸黨,晉為兵科右給事中。正德五年(1510年),彈劾太監劉瑾,升任三品通政使,位列九卿。正德六年(1511年),遷戶部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寧夏、陝西等三邊軍餉和糧儲。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右都御史,總督三邊,鎮守要害,相機出戰,曾傷敵酋小王子右臂,使軍心大振,三邊靖安,朝野稱頌。其指揮的戰役被載入《中國百戰經典》。戍邊期間,蒙古軍不敢南犯。正德十五年(1520年)升任南京工部尚書。叢蘭從政30餘年,勇斗邪惡,以直言善疏,敢斥權奸而聞名。共上疏諫380餘篇,輯為《豐山奏議》6卷。死後葬於原籍(今天福街道東北隅)。其孫叢叔模,博學善書,詩文流傳很廣。今萬石山、槎山千真洞等處刻石,皆其手跡。

名人

境內歷代才人輩出,中進士者10人。除叢蘭外,還有叢大為,叢蘭玄孫,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任江南句容縣知縣。劉炯,文城東關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劉重選,文登河北村人,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官至廣東高州府知府。劉孔昭,文登河北村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入翰林庶吉士,散館授汾西縣知縣。畢宿燾,文登東關人,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山西萬泉縣知縣。孫菼,東關人,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任沂州府、萊州府教授。孫步雲,文城東關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任萊州府教授。林汝謨,文城東關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任安徽銅陵縣知縣。林基逵,文城東關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是文登科舉考試歷史中最後一名進士,曾任浙江處州宣平縣知縣。後接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返鄉籌劃革命。宣統三年(1912年),會同革命黨人趕走清政府文登最後一任知縣,被推舉文登革命軍政分府臨時審判廳長。1912年2月12日就義於文城東關北濠樹林中。

醫療衛生

傳統專科醫院文登整骨醫院
民國時期,初村鎮四甲村孫竹庭,自幼隨父學習整骨,1927年自辦整骨診所“同生堂”,不久盛名傳遍鄰縣。1958年,文登整骨醫院成立,孫竹庭任骨科醫生。1962年,朱惠芳在繼承該院中醫“整骨八法”基礎上,發展到“整骨十法”,從只能治療單純閉合性骨折和一般腰腿病,發展到能夠處理各種複雜的開放性骨折及骨折後遺症、骨髓炎、骨關節炎、骨畸型等多種骨科疾病。至1990年,各種骨折、骨病、急症及複合傷的治療,骨傷科手術整復外固定治療骨折,顯微外科在骨傷領域的套用等技術均居省內領先水平。該院研製的骨傷系列藥品消腫止痛丹、接骨藥、伸筋丹、展筋活血藥等,在治療骨折及慢性腰腿痛方面療效顯著。1995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為全國中醫骨傷專科醫療中心,為全國四大骨傷專科醫療中心之一。醫院承擔山東中醫藥大學、北京骨傷針灸學院等6所院校的教學任務;成為安徽中醫學院和泰山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福建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臨床培養基地。
民間傳統驗方文登伸筋丹
文登伸筋散在民間流傳使用達100多年。1958年,整骨醫師孫竹庭將伸筋散這一祖傳秘方帶到文登整骨醫院,套用於臨床。為便於患者服用,醫院將散劑改制成丸劑。丸劑雖服用方便,但服藥後分解慢,吸收不完全,影響療效。1982年,文登整骨醫院又在“散”和“丸”的基礎上研製成膠囊劑伸筋丹。伸筋丹由地龍、馬錢子、漢防已、乳香、沒藥、骨碎補、紅花、五加皮等藥物,經科學方法精製加工而成。近年來,伸筋丹已成為治療骨外科常見病的妙藥,暢銷國內,遠銷東南亞各國。

小吃

文登傳統麵食。文登家常餅又稱“千層餅”“油餅”。用冷水面、燙麵各半混合揉勻,擀平抹油鹽蔥花,再捲起壓扁,擀成薄餅,用加油的平底鍋或圓底鍋烙熟即成。熟時略摔幾次,食用時提餅中間一抖,便層次分明。境內居民至今仍保留這一名吃。“喜餅”為1970年代以前女子出嫁時帶給男方的特製小餅。用精麵粉加花生油、白糖、果子露等調勻,做成直徑約8厘米,厚2厘米的圓餅,放平鍋慢火烤烙而成,色黃潤,甜香爽口。1990年,文登麵粉廠將喜餅開發為商品,銷往威海、煙臺、青島,並在北京設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