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泰州天目山)

天目山(泰州天目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蘇泰州天目山遺址位於姜堰區北郊,本世紀70年代後陸續出土商周幾何紋陶器殘片、商代龍背銅削、銅箭簇、石網墜、灰陶豆、角質亞化石、麋鹿角、銅鏡、漢代墓磚等文物遺蹟附近出土的彩陶球,為泰州市姜堰區悠久歷史提供了佐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目山遺址
  • 出土地點:江蘇泰州
  • 所屬年代: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
  • 具體位置姜堰城區北郊
江蘇泰州天目山遺址位於姜堰區北郊,本世紀70年代後陸續出土商周幾何紋陶器殘片、商代龍背銅削、銅箭簇、石網墜、灰陶豆、角質亞化石、麋鹿角、銅鏡、漢代墓磚等文物遺蹟附近出土的彩陶球,為泰州市姜堰區悠久歷史提供了佐證。這座有著商周時代文化古遺址的小山,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州的天目山,是一處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總面積3.4萬平方米,最高處只比河面高出了4米多,與其說是山,不如稱其為彈丸小島。
天目山之名,古來有之。一些學者認為,其提法應比浙江天目山還早。宋代,拒向元軍投降、潛逃經過泰州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詩中寫道“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這裡的“天目”,指的就是泰州姜堰的天目山。 明萬曆《泰州志》記載:“天目山,州治東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昔王仙翁(按:王冶,晉代道士)嘗隱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如天的一雙眼睛,故俗稱“天目山”。
天目山由於四面環水,幾乎與外界隔絕。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搭起一座竹橋,登上這座小島。在蓋房取土時,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和鐵劍、銅鏡、五銖錢等文物。經過文物工作者幾次考古調查,在天目山的淺土層中又發現了陶鬲、陶豆、陶罐、銅箭鏃、銅削等大量器物,同時還發現了一些魚、蚌、鳥、犬的遺骨及麋鹿角亞化石。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蘇省十多位考古專家組成考古隊,對天目山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在天目山意外發現了古代城牆、河道、排水溝、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遺蹟,說明這裡竟是一座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古城。 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長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兩部。外城呈長方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外城裡包著一座內城,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面積3800平方米。被發現的內城規模,與明萬曆《泰州志》所載的城郭規模相近。由此可推測,在明朝編寫《泰州志》的時候,內城仍較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 專家考證,天目山古城構築於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時代上早於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它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蹟。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天目山遺址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天目山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