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望海樓教堂

天津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舊稱聖母得勝堂,建於1859年,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望海樓教堂坐北面南,為石基磚木結構,正面有三座塔樓,遠望呈筆架形,具有歐洲哥德式建築風格。該教堂作為“天津教案”的重要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70年,它首次被燒毀,民間稱之為“火燒望海樓”,史稱“天津教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津望海樓教堂
  • 類別:天主教堂
  • 地點: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海河獅子林橋東北側
  • 竣工時間:1869年初建,1903年重建
  • 開放時間:1869年
  • 曾用名:聖母得勝堂
簡介,歷史,

簡介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中國天津市現在有許多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樓天主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夜景夜景
望海樓教堂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岸獅子林橋。清同治八年(1869)法國天主教會建造,
次年 6月在“天津教案”中被天津人民燒毀。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帝國主義分子用清政府賠款,在廢墟原址重建,增建了角樓。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再次被焚毀。現存望海樓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用“庚子賠款”按原形制重建。建築坐北面南,青磚木結構,長47米,寬15米,高22米,正面有3個塔樓,呈筆架形。教堂內部並列兩排立柱,為三通廊式,無隔間與隔層。內窗券作尖頂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地面砌瓷質花磚,裝飾華麗。1976年因地震嚴重損壞。198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修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教堂是1869年6月法國天主教徒在租界三岔口處修建的,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建築物,也叫天主教大會堂或聖母得勝堂,磚木結構,高10米,長30米,寬10米的,平面呈長方形。除塔樓外大部分建築為二層,青磚牆面,尖拱式門窗,入口兩側設有扶壁,內部有三道通廊,中廊稍高,側廊次之,屬巴西利卡型。另有平頂的塔樓,後來又在禮拜堂四角設立了小角樓。教堂具有哥特風格。望海樓教堂幾乎成為天津近代史的標誌性建築。建造望海樓教堂時,法國傳教士勾結清廷,拆除了大片民居,使許多人無家可歸,教堂建成後,傳教士又欺壓百姓,魚肉鄉里,天津人民不堪忍受其惡行,在1870年6月,憤而焚燒了該堂,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
望海樓教堂望海樓教堂

歷史

1870年,天主教會所辦仁慈堂育嬰院中發生流行性傳染病,有大批兒童夭亡,仁慈堂將其草率掩埋,許多屍體為野狗刨開爭食,此事在天津百姓之中造成極大義憤。此時在天津地區又接連發生好幾起拐騙兒童的事件,更引起人心的浮動和社會的不安。人們傳說這一切都和教堂有關,但始終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天津望海樓教堂
由於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給天津人民心中留下了陰影,仁慈堂的第一批嬰兒是謝福音從山東農村接運而來收堂撫養,在天津他只能鼓動修女們購買嬰兒收養,並給購買成功者以“獎金”,這就為社會上的不法之徒犯奸作科提供了機會。
武蘭珍,火燒望海樓事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因拐騙兒童而被當年的天津府衙門人贓俱獲,其供出由法國天主堂的王三主使,但望海樓教堂神父謝福音矢口否認,天津知縣劉傑將武蘭珍押往教堂對質,在場民眾過萬人,與堂內教民發生衝突,聞訊而至的法國領事豐大業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中其隨從高升。周圍民眾如牆而起,將豐大業、謝福音等6人毆斃,放火焚燒瞭望海樓教堂。
天津教案發生後,英法軍艦在大沽口待命示威。清廷崇厚出使法國賠禮道歉,同時派出直隸總督曾國藩來津查辦此案。他辦案的總方針是“嚴拿兇手,以懲煽亂之徒,彈壓市民,以慰各國之意”。英法兩國公使提出“要府、縣及陳國瑞抵償,要賠恤銀數百萬,要兇手三四百名,要駐兵津沽,我出軍費”。府,即為天津知府張光藻;縣,即為天津知縣劉傑;陳國瑞即為天津鎮總兵。
仁慈堂涉嫌拐騙兒童,以及民間盛傳的“挖眼取心”之說,是天津教案的直接導火線。在火燒望海樓事件中,憤怒的民眾又衝到海河對岸的仁慈堂,將仁慈堂天主堂燒毀,將堂中的十位修女殺死。民國以後,社會接受仁慈堂的益處增多,人們才逐漸打破以前的成見,仁慈堂的慈善事業也得到了發展。
天津教案的處理結果,天津知府張光藻、天津知縣劉傑發配黑龍江,天津鎮總兵陳國瑞被處死,對法國賠銀46萬兩。
望海樓教堂1870年焚毀後,到1897年望海樓天主教堂在原址上重建,不久又被焚毀。現存的建築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後又加以修復的。不過,儘管經過了幾次重建,教堂的基本形象並無多少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