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曉月(洛陽八景之一)

天津曉月(洛陽八景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津曉月為洛陽八景之一。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陽舊城南洛水渡口上建一橋,以鐵索構連洛水南北,並隔江對築四樓。古時皇帝尊為“天子”,渡口稱“津”,故名曰“天津橋”,為都城之勝。橋上設一亭,每逢皓月當空,於黎明前登橋臨亭俯望,四周碧水皆能見月,乃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曉月”。洛陽市特級烹調師王玉秋據“天津曉月”之意境,以鴿蛋(或鵪鶉蛋)為皓月,以雞蛋清作橋亭,配以多種山珍海味,製成此菜。

天津曉月由三部分組成,因唐代曾將天津橋地段的洛河分作三股,分設三橋,天津橋居中,橋上有四角亭,橋頭有酒樓。其北是黃道橋,其南為星津橋。命名依據的是天文學名詞。因此,“灼灼臨黃道”是說天樞立於洛河旁黃道橋北,在日色輝映下光彩閃射。

天津曉月遺址已經考古發現,在今洛陽橋附近。天津橋畔,萬國舟帆,南北兩市胡人商旅充肆,抬頭北望既是煌煌紫微宮,當年神都之盛,著實難以想像。皇帝后妃、王公貴族、 文人墨客等, 每至春夏, 亦多從游其上。李白的“憶昔洛陽董糟丘, 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 的詩句,說明李白曾在橋南董家酒樓飲酒。白居易則有“津橋東北斗亭西, 到此令人詩思迷” 的詩句。李益更有“何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的詠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津曉月
  • 外文名稱:The Milky Way Moon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洛陽八景之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天津橋
    星津橋
    黃道橋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都城隋唐洛陽城
歷史沿革,景點榮譽,相關詩詞,

歷史沿革

天津曉月亦為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鐘聲。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一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兩座大橋,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憑弔。
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鐘聲。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一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兩座大橋,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憑弔。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隋煬帝大業元年初造此橋,以架洛水。用大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原來,當時橋的兩頭各建有兩座重樓,用來固定鐵鏈。管理人員日夜值班,根據河水漲落調節鐵鏈高低,負責橋樑安全工作。
橋建成後,為使高大的樓船順利通過,橋體還可以自由開合,這在我國古代建橋史上也是了不起的創舉。橋北端,正好與皇城的端門相對應;橋南端,與長達5公里的定鼎門大街(當時定鼎門在安樂窩之南)相連,南北通衢,一橋相牽,好不氣派。可惜好景不長,該橋建成12年後,李密瓦崗軍攻打洛陽,隋將王世充慌忙迎戰,雙方在天津橋邊大戰三場,守橋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燒了天津橋。這是天津橋第一次被毀。
隋朝命短,不到40歲就玩完了;唐朝命長,壽命將近300年。唐玄宗開元年間,他下旨在隋天津橋遺 天津橋址上重建天津橋,建的是石柱橋,又稱洛陽橋。橋長三百步、寬二十多步,橋上有欄桿、表柱、四角亭;橋兩端有集市和酒樓。李白光顧的董家酒樓就在橋頭。當時他從長安來到洛陽,洛陽地方官為他接風,李白坐車郊遊後經過天津橋,吟詩一首: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 驚動洛陽人。他留戀天津橋的景致,心情格外好,於是又吟道“黃金白璧買歌笑 ,一醉累月輕王侯”,乾脆暫不啟程,在洛陽飲酒數月,把王侯功名都看輕了。好一個天津橋,把詩人們征服了。劉希夷來了,寫道:“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中。”李益也來了,寫道:“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這裡說的洛陽橋其實就是天津橋,一橋二名,名動京城。孟郊也來了,寫道:“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天津橋洛河以南,地勢平坦;洛河以北,地勢突兀,所以人們過橋時,自北往南稱為“下橋”,由南往北稱為“上橋”,這一上一下,景致有了起伏變化,也給詩人們提供了思緒翩飛的空間。白居易歌詠天津橋的詩最多,他說“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又說“莫悲金谷園中月, 莫嘆天津橋上春。 若學多情尋往事, 人間何處不傷神”。
天津橋凌晨的景致最美:曉月掛在天空,兩岸垂柳如煙,橋下波光粼粼,四周風光旖旎,城中不時傳來寺廟鐘聲,遂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八大景”中最靜謐的風景。為此,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閒望》寫道:上陽宮里曉鐘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北宋滅亡後,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此後洛陽失去帝都地位,國家不再投入巨資修葺天津橋,到金代洛陽橋毀於大火。斷橋殘礎,漸漸湮沒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可憐一座名橋,究竟退休於何年何月,史料竟未有明確記載。只是這條躺在河床下的巨龍,骨骼終難消盡,到了近代,軍閥吳佩孚竟也不忘此橋,在原橋址旁修橋一座,仍稱天津橋。

景點榮譽

美譽—“洛陽第五景”
天津曉月,是洛陽八大景的第五景。
寫天津曉月,離不開天津橋。天津橋的位置,有新舊兩種說法:舊說它在洛陽橋東不遠處,系民間版本;新說它在洛陽橋西100米,為專家所考證。訂正遺址屬於文物考證,不屬於人文解讀,在此略去不談。重要的是,天津曉月曆來都像一面鏡子,高高地掛在天上,見證著時代變遷,俯視著古都興衰。
天津曉月,讓人低頭默想,讓人抬頭仰望。
在唐代詩人中,與天津橋最有緣分的是孟郊
孟郊這個人,大家是喜歡他的。他從家鄉浙江往長安洛陽一路走來,寫下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名句,又在考中進士後寫出“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痛快淋漓的詩句。最重要的是,他還為“天津曉月”作了一個流傳千古的詩句:“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這是他的《洛橋晚望》中的詩句。有人說,這幾句詩有啥好,看他把洛陽城寫得多么蕭條,什麼“冰初結”,什麼“人行絕”,什麼“榆柳蕭疏”,咋不寫寫洛陽城的明媚和輝煌呢?
天津曉月·洛橋晚望天津曉月·洛橋晚望
此言差矣!叫我看來,人家孟郊這才叫有水平。因為在這首詩里,孟郊描寫視線的移動,特別具有空間轉換感:先把視線放在近處,看橋下的冰,然後慢慢抬頭看路上有沒有人,再稍稍抬頭看榆樹,看柳樹,最後再看樓閣,看嵩山。
“月明直見嵩山雪”,最後一句直奔遠山而去了!這是一個淡遠的境界,寄寓了詩人志存高遠的襟懷。我就奇怪了,那時洛陽的環境就沒有一點點污染?大氣中連幾縷炊煙都沒有嗎?洛陽離嵩山那么遠,孟郊一下子就能看到嵩山上的雪?難道他的眼睛是望遠鏡嗎?
後來我想通了,想必月華與雪光是可以交相輝映的,同樣的燦然奪目,同樣的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孟郊先入為主,知道嵩山上已經有積雪,心中有雪了,眼睛裡自然就有雪了。
這樣一來,天津曉月在洛陽八大景中就凸顯出個性了,其個性就是散發著冷峻美、通透美,而且很安靜,沒有一絲聲音,只有夜色和月光;而且很乾淨,只有河裡的冰和山上的雪,冰清玉潔;而且很空靈,阡陌無人榆柳無葉,自有空闊之美;而且很蘊藉,往日繁華不再,樓閣已經閒置起來了。
所以,可以這樣說,洛陽人了解的洛陽八大景,是通過背誦“龍門山色馬寺鐘聲”一路念下來的,而外地人恐怕是通過孟郊的這首詩,才知道洛陽還有個天津橋的。

相關詩詞

唐代
(1)《天津橋》——白居易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天津曉月三維復原圖天津曉月三維復原圖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葺葺雨剪齊。
報導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2)《曉上天津橋閒望偶逢盧郎中、張員外攜酒同傾》——白居易
上陽宮里曉鐘後,天津橋頭殘月前。
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颻身似在寥天。
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
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3)《天津橋》——劉叉
洛陽宮闕照天地,四面山川無毒氣。
誰令漢祖都秦關,從此奸雄轉相熾。
(4)《洛橋晚望》——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5)《天津橋望春》——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