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市濱海地區,地處渤海灣西側,總面積3591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515公頃,緩衝區面積4334公頃,實驗區面積27064公頃。1984年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是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以由貝殼堤、牡蠣灘構成的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和管理對象的國家級海洋類型區域。主要保護對象為貝殼堤、牡蠣灘古海岸遺蹟和濱海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天津市濱海
  • 氣候: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35913公頃
  • 保護對象:貝殼堤、牡蠣礁構成的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 
  • 管理單位: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 批准時間:1992年10月 
  • 批准文號:國函[1992]166號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區域範圍,保護目標,重點對象,生物資源,管理職責,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84年12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下發津政辦函〔1984〕 101 號檔案,同意建立《南郊區貝殼堤自然保護區》,定為市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為100 公頃 。由天津市地質礦產局負責管理。
1992年10月,國務院下發國函〔1992〕166號檔案,批准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由 100 公頃擴大為99000公頃公頃。
1996年6月,天津市編委批准成立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2009年9月,國務院下發國辦函 〔2009〕 92 號檔案,同意保護區總面積由99000公頃調整至35913公頃。

地理環境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貝殼堤區域和牡蠣礁、七裏海濕地區域組成,範圍在東經117°14′35″-117°46′34″,北緯38°33′40″-39°32′02″之間,涉及濱海新區、津南區、寶坻區和寧河縣的部分區域。臨渤海灣西岸,地處海河等河流的入海口,地勢低洼。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區域範圍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591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515公頃,緩衝區面積4334公頃,實驗區面積27064公頃。保護區範圍在東經117°14′35″—117°46′34″,北緯38°33′40″—39°32′02″之間。由牡蠣礁、七裏海濕地區域,貝殼堤青坨子區域、老馬棚口區域、鄧岑子區域、板橋農場區域、上古林區域、新橋區域、巨葛莊區域、中塘區域、大蘇莊區域、沙井子區域和翟莊子區域12塊區域組成。
保護區位置圖保護區位置圖
牡蠣礁、七裏海濕地區域:東自後大安村起,沿薊塘高速公路向南,經高景莊、杜家莊、立新村、北移民村、清河農場九分場、清河農場南村、寧北礦廠、寧車沽北村至寧車沽西村為東界;南沿保護區原邊界折向西北,經寧車沽蝦廠、穿唐津高速公路、南淮淀村、北淮淀村,到達北淮淀揚水站,再沿正西方向,經傅家台、造甲城鄉養雞場,至造甲城鎮為南界;西沿保護區原邊界向北,穿津榆公路、豬頭淀東台、四棵樹村、潘套村,至青龍灣故道為西界;北沿青龍灣故道向南,經大唐莊渠、大唐莊、東淀至潘莊磚廠,再沿津秦鐵路折向西南,經潘莊鎮北,至112線國道高速公路,沿112線國道高速公路向東,經潘莊鎮南,穿青龍灣故道、潮白新河至潮白新河左堤路,再沿潮白新河左堤路向北,經大海北村、李白莊至張老仁莊,折向東至後大安村為北界。
貝殼堤青坨子區域:東自蟶頭沽4號蝦池起,向南經5號、6號蝦池,穿海防公路至青坨子實驗區最東端界碑為東界;南沿青坨子緩衝區南邊界向西,經青坨子4號蟹池至青坨子實驗區最西端界碑為南界;西沿青坨子緩衝區西邊界向北,經3號、2號、1號蟹池,至八一鹽廠9號鹽田為西界;北沿八一鹽廠5、6號鹽田田埂向東,至蟶頭沽4號蝦池為北界。
貝殼堤老馬棚口區域:東自子牙新河主槽擋潮閘起,向南經防減淤實驗站,穿津岐公路,至獨流減河橋為東界;南沿獨流減河向西,經河漫灘,至老馬棚口實驗區最南端界碑為南界;西沿保護區原邊界向北,穿獨流減河、子牙新河,至馬棚口蘋果園為西界;北沿馬棚口村南邊界,至子牙新河主槽擋潮閘為北界。
貝殼堤鄧岑子區域:東自武警指揮學院南大門起,向南經鄧岑子村、津晉高速公路立交橋、辛莊子村至大站儲運公司為東界;南沿東大站村公路向西,至大站集團為南界;西沿二道閘路,經貨運火車站、津南區民兵訓練基地至津南區民兵訓練基地加油站為西界;北沿津沽公路向東,至武警指揮學院南大門為北界。
貝殼堤板橋農場區域:東自板橋農場三分場起,向南經農場2號、3號渠,至農場4號渠為東界;南沿板橋農場主渠向西,穿港塘公路,至板橋農場實驗區最南端界碑為南界;西沿保護區原邊界向北,至板橋農場溫室大棚為西界;北沿板橋農場2號渠向東,經金角加油站至板橋農場三分場為北界。
貝殼堤上古林區域:東自35號高壓線起,向南沿大港油田輸油管線,至亨通玻璃廠為東界;南沿保護區原邊界向西,穿津岐公路,至上古林實驗區最南端界碑為南界;西沿保護區原邊界向北,至上古林電鍍廠為西界;北沿大港油田輸油管線向東,穿津岐公路,至35號高壓線為北界。
貝殼堤新橋區域:東自新橋菜棚北側小橋起,向南沿保護區原邊界,至四登房村為東界;南沿菜園南渠向西,至津南萬合公貿公司為南界;西沿白萬路向北,經新橋化工廠,至新橋村為西界;北沿35號高壓線向東,經洪泥河,至新橋菜棚北側小橋為北界。
保護區位置圖保護區位置圖
貝殼堤巨葛莊區域:東自巨葛莊村東四河交匯處起,向南沿村公路,穿津晉高速公路,至櫻桃谷鴨場為東界;南沿巨葛莊村土路向西,至3號田為南界;西沿巨葛莊村土路向北,穿津晉高速公路,至巨葛莊村為西界;北沿村內土路,經抽水站,至巨葛莊村東四河交匯處為北界。
貝殼堤中塘區域:東自北中塘起,向南沿中塘鎮南北向公路至中塘鎮為東界;南沿保護區原邊界向西,經中運加油站至馬廠減河為南界;西沿保護區原邊界向北,至凜子河為西界;北沿中塘鎮乾渠向東,經早川公司至北中塘為北界。
貝殼堤大蘇莊區域:東自大蘇莊1號渠東端起,向正南方向經大蘇莊農場勞改2隊至大蘇莊5號渠為東界;南沿大蘇莊5號渠向正西方向,至大蘇莊農場為南界;西沿大蘇莊農場南北向中軸線向正北方向,縱穿大蘇莊農場,至大蘇莊1號渠西端為西界;北沿大蘇莊1號渠向正東方向,至大蘇莊1號渠東端為北界。
貝殼堤沙井子區域:東自沙井子村起,向正南方向經沙井子三,至港西三十三站為東界;南沿正西方向,至新興養殖場為南界;西沿正北方向,至八號油井為西界;北沿正東方向,經沙井子一至沙井子村為北界。
貝殼堤翟莊子區域:東自翟莊子1號渠東端起,向正南方向經2號、3號渠至獨流減河為東界;南沿正西方向,至翟莊子1號農地為南界;西沿正北方向,穿獨流減河,經1號渠西端,至6號渠為西界;北沿正東方向,經5號、4號渠至1號渠東端為北界。
保護區設6處核心區,分別為表口牡蠣礁核心區、七裏海濕地核心區、青坨子貝殼堤核心區、鄧岑子貝殼堤核心區、上古林貝殼堤核心區、巨葛莊貝殼堤核心區。

保護目標

重點對象

保護區以由貝殼堤、牡蠣灘構成的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和管理對象的國家級海洋類型區域。主要保護對象為貝殼堤、牡蠣灘古海岸遺蹟和濱海濕地。
貝殼堤
保護區東端有四道貝殼堤,它們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貝殼堤、南美蘇利南貝殼堤一起在地質界享有盛名,為世界三大著名貝殼堤。這四道貝殼堤是由潮汐、風浪將近海海底貝殼搬運、堆積、波築而成。其走向基本平行於海岸線。四道貝殼堤的總跨度約36公里,相鄰兩堤間最大距離約18公里,南北方向綿延長達約60公里。它們自西向東(即由陸向海)依次分別稱為第Ⅳ道、第Ⅲ道、第Ⅱ道、第Ⅰ道貝殼堤,序數越高的,形成的年代越早;第Ⅰ道貝殼堤北起天津漢沽區蟶頭沽,經天津開發區、驢駒河、高沙嶺、白水頭直到大港區馬棚口一帶,距今約700-500年;第Ⅱ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白沙嶺,向南經津南區鄧岑子、板橋農場三分場至大港區上古林一帶,距今約2500年;第Ⅲ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荒草坨,向南經崔家碼頭、巨葛莊、中塘直至薛衛台一帶,距今約4000年;第Ⅳ道貝殼堤從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區甜水井、大蘇莊、樹園子直到河北省境內,距今約5000年。貝殼堤的年代標誌著渤海灣西岸古海岸線的大致位置,是古海岸及海、陸變遷的重要佐證和珍貴遺蹟,是滄海桑田的真實記錄。
牡蠣礁
牡蠣礁是保護區另一地質遺蹟,形成於天津濱海平原海河以北,寧河縣、寶坻縣境內潮白河與薊運河下游地帶,其分布集中在寶坻南部、寧河中部及東部地區,最典型地段是寧河縣表口村的牡蠣礁核心區。牡蠣礁是死的和活牡蠣的天然堆積體,牡蠣礁基本屬於潮下帶、半鹹水瀉湖河口環境的生物堆積體,形成於距今7000—3000年間。牡蠣礁由長重蠣和近江重蠣組成,剖面堆積層次清晰,最厚的可達5米,這在西太平洋各邊緣濱海平原實屬罕見。天津牡蠣礁規模,只有泰國曼谷以北帕秀美坦尼(Pathumtani)地區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查法拉亞(Atchafalaya)灣,泡特費克斯(Point Au Fex)島的牡蠣礁可與之相比,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其它類似天津厚達5米的牡蠣礁堆積層。牡蠣礁堆積掩埋的過程也反映了該地區的海、陸變遷史。牡蠣礁和貝殼堤一樣是天津自然保護區獨具特色的古海岸遺蹟。

生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保護區現有鳥類18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0餘種,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的瀕危鳥類6種,亞太地區具有特殊意義遷徙水鳥名錄中的鳥類5種;爬行類動物6種;兩棲類動物4種;甲殼類8種;環節類2種;哺乳類動物5目6科13種;軟體類2綱19科28種;魚類7目9科50種;昆蟲類10目56科155屬164種;植物種類44科114屬165種。
(以上數據截止2009年)

管理職責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1996年6月經市編委批准成立。為市海洋局所屬的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負責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保護區管理處人員編制為40名,現有工作人員35人。
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機構)負責,主要職責是:
(一)執行國家及本市有關海洋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
(二)實施保護區的總體建設規劃和年度計畫;
(三)制定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
(四)從事有關科學研究工作,並對保護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監視;
(五)開展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國內外交流活動;
(六)建立保護區的檔案資料,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七)負責保護區的其他管理工作。

生態價值

保護區是以貝殼堤、牡蠣礁構成的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貝殼堤、牡蠣礁及古澙湖濕地共存是保護區的最大特色,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古海岸古海岸
由於保護區保護對象是近1萬年以來渤海成陸的海洋遺蹟,隨著渤海海退,這些保護對象已脫離了與海的聯繫,使得保護區成為了全國唯一一個不涉及現代海岸線的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學科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研究、教學、科研的基地,而且是不可再生的難得寶地。區內的七裏海濕地還棲息和生長著多種珍稀野生動植物。該保護區的建立對研究海陸變遷和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