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戰

天山之戰

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在西漢匈奴的戰爭中,貳師將軍李廣利遠程進攻天山(今新疆天山)匈奴右賢王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天山之戰
  • 地點:天山
  • 時間: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
  • 參戰方:西漢匈奴
  • 結果:漢軍先勝後敗
  • 參戰方兵力:西漢 30000人
  • 傷亡情況:漢軍  陣亡十分之六、七
  • 主要指揮官:貳師將軍李廣利
歷史,西漢具體介紹,東漢具體介紹,

歷史

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貳師將軍李廣利遠程進攻天山(今新疆天山)匈奴右賢王的作戰。

西漢具體介紹

漠北之戰後,匈奴遠遁大漠以北,實力大減;西漢亦因馬少,一時無力渡漠反擊。雙方暫時休戰。此後,匈奴逐漸恢復力量,並向西北遷徙。其左部西移至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以北,其右部與漢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相對。至元鼎五年(前112年),又開始對漢邊郡襲掠。天漢二年秋,武帝劉徹以征大宛(西域城國,都貴山城,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卡散賽)之威,發兵四路擊匈奴。主攻方向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進至天山,擊敗匈奴右賢王,斬、俘萬餘人。回軍途中,被匈奴重兵包圍,缺食數日,傷亡慘重。幸假司馬趙充國率壯士百餘人拚死衝破匈奴包圍,李廣利率軍緊跟其後,才得脫險。漢軍先勝後敗,陣亡十分之六、七。因桿將軍公孫敖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與強弩都尉路博德會師涿塗山(一作涿邪山,今蒙古圖音河南),均無所得而返。為牽制匈奴,遣騎都尉李陵率步兵5000人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北千餘里,被單于騎兵包圍,李陵兵敗降匈奴(參見浚稽山之戰)。

東漢具體介紹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襲河西,明帝決定發兵進攻北匈奴。次年二月,東漢政府大發邊軍,並聯合南匈奴、盧水羌胡、烏桓、鮮卑共數萬人,分4路出擊:謁者僕射祭彤與度遼將軍吳棠出高闕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進襲涿邪山(今阿爾泰山東)的北匈奴皋林溫禺犢王;奉車都尉竇固及騎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肅酒泉),進擊白山(今新疆天山);駙馬都尉耿秉與騎都尉秦彭出張掖居延塞,向三木樓山方向進攻;騎都尉來苗與護烏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內蒙古翕金河)方向進擊。
4路軍中,竇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戰績最佳。2人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水羌胡1·2萬騎兵出塞後,長驅天山,擊敗北匈奴呼衍王部,斬殺千餘人,隨後又追擊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在這裡設定宜禾都尉,留駐吏卒屯田,然後返回。其餘3路均因北匈奴遠遁無功而還。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類海擊破白山部匈奴,進而前至車師,復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恢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這次東漢4路大軍出擊,雖未消滅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實現了斬斷匈奴右臂的目的。在這次戰役中,東漢首次徵調少數民族軍隊共同進擊匈奴,為其以夷伐夷 戰略方針的實施,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