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景區(天宮景區)

天宮景區(天宮景區)

大香林兜率淨土位於浙江紹興會稽山脈,景區由原東晉高僧支遁創建的彌勒庵和寶林峰組成,位於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南毗書法聖地蘭亭,東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相呼應,西臨杭州市區。景區規劃面積1300畝,中軸線長達2500米,建築面積近10萬餘平方米,由兜率天宮(天上淨土)和會稽山龍華寺(人間淨土)兩大建築群組成。

景區建築依《上生經》及《下生經》等經典進行規劃,秉持南懷瑾先生“資源集約、道法自然”的規劃設計理念:占用最小的土地面積,創造出最大的使用空間。建築群依山起勢,匠心獨具,充分的空間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布局,將區區110畝建設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萬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宮景區
  • 外文名稱:Tusita Scenic Area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8:30-16:30
  • 門票價格:60元
  • 著名景點:會稽城龍華寺 兜率天宮 大香林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浙江省紹興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兜率天宮,會稽山龍華寺,理念篇,彌勒聖境簡述,交通信息,

兜率天宮

首次在人間示現的兜率天宮位於會稽山西北第一高峰寶林峰(海拔321米)峰頂,與龍華寺隔“海”(香水海)相望。兜率天宮背後靠山依山而建的是北方多聞天王露天雕像,雕像內建達摩洞,內供達摩及傅大士論道像。兜率天宮寬99米,長160米,高81米(蓮花頂海拔399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為紹興乃至浙江地區的地標性建築。
“兜率天”是佛教的宇宙觀的欲界第四層天,意為歡喜天,喜足天,是欲界最為殊勝的淨土,歷代高僧大德都嚮往往生其佛國淨土,如唐玄奘、太虛法師等;其中的兜率天宮內院,是未來佛彌勒菩薩為天人說法的地方。據佛經記載,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從兜率天乘六牙白象來到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彌勒菩薩亦將在其人間因緣成熟後降臨人間,度化釋迦遺教弟子,將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淨化為彌勒人間淨土。
兜率天宮兜率天宮
兜率天宮建築從上到下依次為:紫金蓮花、觀景平台、善法堂及七重寶垣。天宮頂部為堪稱“世界之最”的四十八瓣、直徑56.7米、高16米的鍛銅貼金蓮花,蓮花內為天宮千人大講堂。蓮花是大乘佛教的象徵,也是周邊蓮花山峰的濃縮。巨型蓮花寓意著彌勒菩薩接引持五戒行十善的娑婆世界眾生往生兜率淨土,同時也代表著佛菩薩腳踩的蓮花,蓮花上供奉著巨型無相大佛(即“禮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以契合《金剛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之意。蓮花下為香客觀景台,可遙望杭紹平原及綿延起伏的會稽山脈。觀景平台下為高38米的天冠彌勒說法大廳——善法堂,內供世界第一高室內“露天”(穹頂裝飾成天空)大佛。善法堂外廳兩側一層為歷代往生兜率天的高僧大德佛龕及天宮水陸內堂,二層為佛教八大宗派論壇(佛教會議中心及講堂)。說法大廳下為寬99米長180米高28米的七重寶垣。寶垣內為佛教藝術博物館及講堂等。寶垣外牆雕刻著長達四千餘米的諸天羅漢菩薩及佛造像,從上到下依次為八十八佛、釋迦成佛圖、彌勒成佛圖、四大菩薩圖、五百羅漢朝彌勒圖、諸天圖、飛天伎樂天圖。寶垣外圍配5000米漢白玉精雕欄板,似白雲烘托起整個兜率天宮,使人遙望天宮,虛無飄渺;進入天宮,金碧輝煌,震撼人心。
每逢晴朗夜間,位於天宮寶垣山門下的6000平米天宮廣場上,一場以天宮為背景,依《彌勒上生經》演繹的大型佛教山水實景情境燈光秀將遊人帶入如夢似幻的天宮幻境,現代聲光電技術的融合營造了天宮“佛光、雲霧、鐘聲、鼓聲、梵音、佛樂”渾然一體的佛境氛圍,呈現了佛經中“蓮華上有無量億光”殊勝景象。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將兩個山頭南北貫通,雕樑畫棟,層層疊疊,清淨莊嚴,氣勢恢宏;建築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是國內單體最大的皇家風格的佛教寺院。內有可同時容納500人的禪堂及齋堂,有僧寮居士寮及上客堂等。龍華寺中軸線自北向南依次建龍華閣(內建藏經樓及法堂),供龍華樹(桂花樹)下彌勒成佛像及龍華三會場景露天雕像,左右建藥師殿及彌陀殿,形成新的橫三世佛殿;臥佛殿(內供漢白玉雕臥佛及十六住世大阿羅漢像);大雄寶殿(內供釋迦佛及十大弟子及海島觀音群雕,東西配殿供四大菩薩及祖師伽藍像);天王殿(內供接引布袋和尚像及韋陀坐姿像和四大天王像;山門(兩側供六米高石雕哼哈二將像);禮佛廣場(寬56米長130米);水景照山。從照山到兜率天宮北側北方多聞天王,形成了長達2500米的中軸線,堪稱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建築風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氣恢宏和江南園林的婉約靈動,紅牆、金瓦組成的禮佛殿堂群與富有江南民居風格的白牆、木柱、黛瓦組成的人居樓閣群相映成趣,移步換景,美輪美奐,彰顯了二十一世紀皇家寺院的建築典範。
會稽山龍華寺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精美的佛像造像採用國內佛教造像藝術水準,殿內供奉的諸佛菩薩羅漢造像均出自國家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之手,清淨莊嚴,令禮佛者頓生“恭敬心”、“歡喜心”與“信心”!在佛像造型設計上,秉承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指導思想,莊嚴、如法、創新,不落傳統梏桎(去民間鬼神化色彩),走人間佛教的造像道路以契合當今社會的審美觀念及佛像承載的表法意義。如供奉於天王殿,張開雙手作歡迎眾生狀的接引布袋和尚像,寓意佛教將一改以往隱遁山林、隨緣度化的被動弘法為主動入世弘法,要帶領眾生積極投身社會建設,共建小康家園及人間淨土。

理念篇

會稽山兜率淨土是一個人間佛教的四眾道場。道場以“包容、和諧、快樂”為理念,希望通過佛化教育與實踐,培養具備“佛心、道骨、儒表”的居士團隊:廣修六度,行菩薩道,以出世的心態,行入世的事業,打造出一片人間淨土。

在佛教教化的形態上,兜率淨土不僅僅只作為對信眾提供的燒香拜佛場所。兜率淨土提倡“人間佛教”模式,鼓勵信眾積極參與到人間淨土(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之中;提倡“自力”、“利他”,行菩薩道,覺悟眾生,服務社會,共同創建美好的人間淨土;與此同時,兜率淨土以講經說法、禪修靜修為主,旨在成為一處人們“啟迪智慧、享受快樂、培養人格”,理想的修行靜心之所,成為現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倡導“讓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有一次(每次三至七天)‘出家’的經歷”:放下工作、生活的壓力,晨鐘暮鼓,禪坐靜修,在正信佛法的薰陶下,在法師的帶領下,看破人生,放鬆心情,享受自在的身心,繼而開啟新的智慧覺悟之旅。

在佛教“利他”的實踐上,兜率淨土提倡每位護法居士要廣修六度,行菩薩道,在“利他”的事業中獲得“自利”,為小康社會和人間淨土的實現付出自己無私的努力。

在寺廟管理上,由四眾弟子共同建設管理,法務系統由出家眾管理,事務系統由在家眾管理;在佛教善款的管理上,兜率淨土將擯除傳統弊端,結合現代科技與手段,運用基金會管理模式,實現每筆善款收支透明和實時查詢,接受功德主監督。

《維摩經》中說,“心淨則佛土淨”。兜率淨土致力於為眾生打造一個修心淨心的莊嚴淨土,讓心中自性、聖潔的蓮花開滿人間,祈願這個娑婆世界不再有貪婪與邪惡、暴力與戰爭,讓我們的人民都具備“佛心、道骨、儒表”,讓我們的社會都實現“包容、和諧、快樂”,讓我們的世界變成眾生期待的人間淨土。[1]

彌勒聖境簡述

重建彌勒聖境歷史依據
恢復重建的彌勒聖境原址,由原彌勒庵和兜率峰組成,位於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始建於東晉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創。據清《嘉慶山陰縣誌》記載,早在東晉時期,由於政局動盪,戰爭頻繁,一些社會上層名流、高僧不斷地從北向南遷徙,相繼避世江東。高僧支遁(313~366),字道林,陳留人(今河南開封市南)。其家世代信佛,他自幼讀經,25歲時出家,精於《般若經》及淨土思想。他與謝安、王羲之、孫綽、許詢等名士交遊,以好談玄理而聞名當世。據清《嘉慶山陰縣誌》記載,支遁在會稽山支脈柯山附近鷲峰寺立道場,而且,還對彌勒經典作了大量翻譯和廣泛傳播,並寫下了著名的《彌勒贊》。後支遁依彌勒上生經和下生經描述,在會稽山脈西端柯山峰頂建龍華寺修行弘法,並利用《眾僧集儀度》來管理叢林(後百丈懷海依此建叢林清規)。據清《嘉慶山陰縣誌》記載,紹興先賢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龍華寺尋訪支遁公,探討彌勒信仰。據《法苑珠林》卷十六記載,東晉戴顒,依據夢告造立彌勒像,後安置於會稽山龍華寺(現該像原貌已不可考)。所以說,我國最早的彌勒造像就立於紹興會稽山龍華寺,會稽山是彌勒信仰的發祥地。
另據史書記載,太建元年(公元596年),嵩頭陀(禪宗開山祖師達摩)於柯山靈岩寺入滅。傅(彌勒化身傅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臨終前曾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可見,晉時會稽山地區就是彌勒信仰的中心,這還可從遺存的新昌晉代彌勒石佛和紹興柯岩五代彌勒石佛,及中國歷史上兩位彌勒化身——南北朝時期會稽山西南地區義烏傅大士和五代時期會稽山東南地區奉化布袋和尚就可見一斑。
據《紹興府志》記載,唐代初期,朝廷為龍華寺賜額,會稽山龍華寺由此盛極一時,成為兜率淨土信仰的中心和典範。然唐武則天之後到宋代,隨著彌陀信仰傳入會稽山地區並逐漸興盛成為了淨土信仰的主流,故會稽山龍華寺亦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衰微湮滅。
現重興十方選賢叢林會稽山龍華寺,旨在傳承光大支遁開創的會稽山佛教法脈,弘揚包容和諧快樂的彌勒信仰,開創彌勒的人間大同和諧淨土。
重建彌勒聖境佛教文化定位:包容和諧快樂
彌勒聖境位於紹興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山——會稽山脈西北端大香林風景區內,占地四平方公里,距杭州機場僅20公里,是古唐詩之路的發源地,歷史上吸引了王羲之,李白,陸游,徐霞客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到此駐足遊覽,並留下三千多篇讚美會稽山的詩文。大香林景區內有千畝植於宋代的千年古桂群,有一碧萬頃的竹山林海,有靜謐幽深的古寺群落,有古唐詩之路上的山陰古道。
彌勒聖境的佛教文化定位為包容,和諧,快樂的彌勒信仰,讓剛擺脫了物質貧困的國人進一步擺脫精神貧苦,讓彌勒聖境成為長三角地區富裕後人們難得的理想的修行靜心聖地,讓紹興縣會稽山成為繼四大佛教名山之後的又一座佛教名山。促成會稽山彌勒聖境誕生的因素有三:
(1)會稽山不僅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同時也是中國佛教文化名山,更是彌勒信仰的發祥地。兩晉時期會稽山已是當時中國佛教文化名山,並且高僧輩出:支遁(東晉),達摩(南北朝),智永(隋),鑒真(唐),湛然和智凱(唐),貫休(五代)等都結廬會稽山修行弘法,為佛教中國化作出了突出貢獻。晉代紹興柯岩及新昌30米高的彌勒大佛的開鑿,及五代時期彌勒化身布袋和尚遊戲並圓寂於此使會稽山成為了歷史上“包容,和諧,快樂”的彌勒信仰根本道場。這是會稽山彌勒淨土誕生的歷史因素。
(2)會稽山環境優美,人民富庶,社會和諧,符合《彌勒下生經》記載的彌勒下生成佛的自然條件。這是會稽山彌勒聖境誕生的環境因素。
(3)中央提倡打造和諧社會,提倡以人為本,提倡佛教要為現實社會服務。這是會稽山彌勒聖境誕生的現實因素。
故此,彌勒聖境——會稽山龍華寺有別於傳統寺院,不僅僅作為對信眾提供的燒香拜佛場所。會稽山龍華寺倡導現代佛教要為社會服務,要建立現代的叢林制度,僧人要有弘法布道精神,要為解脫眾生精神疾苦服務。為此,會稽山龍華寺同時倡導 :讓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有一次(每次三天)“出家”的經歷,放下三天的工作生活壓力,晨鐘暮鼓,禪坐靜修,在法師的帶領下學會放鬆心情,享受輕鬆身心,繼而開啟新的智慧覺悟的快樂人生。彌勒聖境就是要成為這個人群啟迪智慧享受快樂的理想的修行靜心的場所,成為現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
彌勒聖境建設的景觀定位
1),在會稽山西北第一高峰(海邊321米)彌勒峰建兜率天宮(天宮背後靠山依山體建北方多聞天王露天雕像,雕像內建達摩洞,內供達摩及傅大士論道像)。兜率天宮寬100米,長160米,高81米(蓮花頂海拔399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為 紹興乃至浙江地區的地標性建築。兜率天宮建築從上到下依次為:直徑68米高16米金蓮花(鍛銅貼金),金蓮花為周邊蓮花山峰的濃縮,也是彌勒佛腳下的的蓮花,上供高聳入雲的巨型無相大佛(待技術允許時在夜間以雷射局部成像),可謂禮拜者心有多高,佛有多高。蓮花內為天宮法堂。蓮花下為香客觀景台,可遙望杭紹平原及綿延起伏的會稽山脈。觀景平台下為高33米的天冠彌勒說法大廳——善法堂,內供世界第一高室內“露天”(穹頂裝飾成天空)大佛。善法堂外廳兩側一層為歷代往生兜率天的高僧大德佛龕及天宮水陸內堂,二層為佛教八大宗派論壇(佛教會議中心及講堂)。說法大廳下為七重寶垣。寶垣外牆從上到下依次雕刻八十八佛,釋迦成佛圖,彌勒成佛圖,四大菩薩圖,五百羅漢朝彌勒圖,諸天圖,天界龍王飛天伎樂圖。寶垣外圍配6000米漢白玉精雕欄板,似白雲烘托起整個兜率天宮,使人遙望天宮,虛無飄渺;進入天宮,金碧輝煌,震撼人心。天宮寶垣山門下建6000平米演出廣場,建成後每逢晴朗夜間,以天宮作背景,依《彌勒上生經》演繹大型佛教 山水實景情境歌舞,讓香客進入夢幻般的兜率天堂。演出廣場下建容水量30萬立方的大型天湖(天宮放生池),以水分割天界與人間。
2),在兜率峰南跨過天湖500米處山峰(海拔280米),建會稽山彌勒成佛道場——龍華寺(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內有可同時容納500人的禪堂及齋堂,有僧寮居士寮及上客堂等300餘間)。龍華寺中軸線自北向南依次建龍華閣(內建藏經樓及法堂),供龍華樹(桂花樹)下彌勒成佛像及龍華三會場景露天雕像,左右建藥師殿及彌陀殿,形成新的橫三世佛殿;臥佛殿(內供漢白玉雕臥佛及十六住世羅漢像);大雄寶殿(內供釋迦佛及十大弟子及海島觀音群雕,東西配殿供四大菩薩及祖師伽藍像);天王殿(內供接引布袋和尚像及韋陀四大天王武士像;山門(兩側供六米高石雕哼哈二將像);禮佛廣場(寬56米長130米);大肚彌勒水景照山(依山體自然形態建大肚彌勒像及水景) 。從布袋和尚照山到兜率天宮北側北方多聞天王,形成了長達2500米的中軸線,堪稱全國乃至世界之最。
3),在兜率天宮建築上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營造佛境氛圍:佛光、雲霧、鐘聲、鼓聲、梵音、佛樂。
彌勒聖境的建成,至少為漢傳佛教創造出以下九個第一
(1),構築了第一個善信嚮往的天堂——兜率天宮;
(2),打造了亘古第一尊高聳入雲的無相大佛(凡人僅能見到佛足下的直徑68米的巨型金蓮);
(3),第一次由四眾弟子營造的完整的彌勒佛境:說法天冠彌勒、思維交腳彌勒、龍華樹下彌勒佛、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及傅大士;龍華三會廣場、兜率天內外院、善法堂、天宮演藝廣場;佛光、雲海、鐘聲、梵樂。
(4),第一次在漢地詮釋並再現了龍華樹(據大德夢告龍華樹在中國為桂花樹);
(5),打造了世界第一室內大佛——天冠說法彌勒(坐姿);
(6),創造了亘古第一接引彌勒像——接引布袋和尚像;
(7),打造了亘古 第一高北方多聞天王石雕坐像;
(8),開創了中軸線長達2500米,占地1600畝,建築面積達10萬餘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
(9),開創了沒有圍牆的寺院的先河。站在兜率天宮及龍華閣,目力所及,都是聖境的範圍。沒有圍牆,體現了現代佛教的開放包容。
彌勒聖境的建成,必將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曠世偉業,成為佛教中國化的又一里程碑,成為人間佛教劃時代的新起點。

交通信息

公交177路到“大香林景區”站下車,步行至天宮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